義居寺

義居寺

位於山西省臨縣湫水河西岸、磧口古鎮北15公里處,舊稱“佛堂寺”。據《臨縣誌》載,“義居寺創建於宋代”、“義居寺為天宮寺下院,古柏蔥蘢以千百數”;又據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重修義居寺碑記載“山門、前殿為明代重修,正殿為宋代所建。”義居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壯觀,總占地面積5981平方米,系臨縣現存廟宇建築之首,是一處很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概述

義居寺舊稱“佛堂寺”,位於臨縣三交鎮棗圪撻村,距磧口古鎮10公里,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據民國六年(1917年)《臨縣誌》載:義居寺為天官寺下院,創建於宋代,歷經重修。明萬曆年重修碑文記載:山門、前殿為明代重建,正殿為宋代建築。寺院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壯觀,三進院建築群體,依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前殿、正殿、藏經樓,萬佛洞於南端。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碑載:義居寺,龍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鳥語花香恍如桃園之佳境。前臨湫水,後枕柏山,左接金堆,右連筆架。高樓涵洞,學士來游而忘返;芳草甘泉,聖人賞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蔭,古槐鬱郁而增榮,固西河之名區,實中國北部之勝地!

今日義居寺

義居寺古名佛堂寺,因處於縣轄義居都而得名,寺院位於臨縣縣城南二十六公里,棗圪垯村北,湫水河西岸。寺內現有教職人員一名(釋德久),教徒人數321名。據民國六年縣誌載:義居寺為天宮寺下院,創建於宋代,歷經重修,現存多為明、清建築。半依峭壁,半築短垣,寺院座西朝東,主要建築物有山門、接引佛殿(前殿)、大佛殿(正殿)、喊經樓等,都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萬佛洞在喊經樓西南。山門面闊17.40米,進深 9米,前殿是懸山頂,正殿是歇山式,面闊各七間,進深三間。喊經樓座於切割較為齊整的石崖上,前後兩重。前樓依崖而砌,頂呈拱形,套室鑿石為洞,頂為平面。正堂主尊是佛,兩側均為菩薩。套間就石雕刻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兩組,各置一龕,左右對稱。藝術家根據題材精雕細刻,打磨的一十二尊佛像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是中國典型的後壁兩龕。佛龕頂端浮雕各種圖案,紋呈平面方格,滿刻蟠龍、優虎、臥牛、奔馬、靈猴、走鹿及一些珍禽異獸,形象逼真,神情各異,是古代精美的藝術遺產,2005年被確認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義居寺山環水繞,景色宜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碑載云:義居寺龍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鳥語花香恍如桃園之佳境。前臨湫水,後枕柏山,左接金堆,右連筆架,高樓涵洞,學士來游而忘歸,芳草甘泉,驛人賞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蔭,古槐鬱郁而增榮,固西河之名區,實北部之勝地也!然而,這個名勝古蹟在明末清初,精美的佛龕石像被外國人盜竊一空,成林的古槐翠拍均被砍伐。後來塑像均搬,壁畫俱毀,只有一些大型建築及石龕浮雕尚為留存。
萬佛洞是義居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系古建築石窟類。佛洞依山開鑿,因岩結構,洞高6米,闊5米,深12.4米,其中有寬0.7米,高6.6米,齊棱平面方柱兩根,全部在崖壁的整石上鑿成。洞內因塑佛像萬尊得名。萬佛洞的藝術價值就在於它是一個開鑿、雕刻和塑造的綜合體。洞門石雕圓柱兩根,柱上鏤雕張牙舞爪的蟠龍兩條,昂首引頸,張吻鼓腮,吞雲吐霧,勢欲飛騰。門頂鑿成石壁一龕,佛像就石雕刻,峭壁之前,鐫石成佛,雖系人力,疑是神功,發揮著人人望而稱譽的藝術勉力。洞窟形體完全按照我國民族建築形式開鑿,頂呈方形,前面開門,頂部浮雕各種圖案,滿刻茂盛花草和飛禽走獸,花草隨風仰揚,走獸氣勢雄威,活龍活現,形象逼真。洞內面積不大,欲雕萬尊佛像,年深月久,易於剝落。藝術家們便因地制宜採用泥塑浮彩形式,創造了瑰麗而細膩的彩塑10080餘尊。內容包括千佛、單身菩薩、弟子、金剛、羅漢、天龍八部、天王力士等。主像為釋迦牟尼佛,兩壁置迦葉佛、彌勒佛,有一佛兩菩薩的三身組合,有一佛七身的連絡群像,還有千手千眼,倒坐觀音等形象。這些高浮塑像,有的端莊穆肅,有的低眉含嫣,千變萬化,精巧細膩,栩栩如生,生活氣息濃厚,泥塑上彩而不重彩。
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但是,多年來歷經變故,洞內珍品已經蕩然無存,頂部浮雕隱約可見,洞壁柱面留有一萬餘個塑像痕跡,石洞完整,尚有一定歷史藝術價值。
整個義居寺,占地面積廣大,建築宏偉,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建築雕塑、壁畫彩繪為一體,正如古人所說,義居寺“龍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鳥語花香恍如桃園之佳境,”“高樓涵洞,學士來游而忘返;芳草甘泉,聖人賞玩而得趣,”“固西河之名區,實北部之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