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藥物動力學
一. 概念:
英文為: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國內一般簡寫為:PPK,國外一般為:POP PK, 是研究藥物在某一特定群體中的動力學特徵,通過統計學處理來全面分析藥物與機體的各種相互作用。
二.群體藥物動力學的研究目的:
1.觀測病人群體的藥物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的整體特徵。
2.觀察相關因素對於群體藥物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的影響。
3.評估隨機變異性的影響。
三.群體藥物動力學的特點:
1.對於富集數據組與稀疏數據組均可以進行分析
2.套用於臨床前的群體數據分析以及種屬之間的外推
3.可對於不同期或不同次的實驗結果進行同時分析
4.對於相關因素的分析可以為未來的實驗設計,劑量選擇提供指南
5.群體模型的建立可為臨床試驗計畫的仿真提供基礎
6.有助於臨床各期實驗對於藥物動力學-藥效動力學相關關係的研究。
四. 對藥物體內過程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
群體藥物動力學的研究對象
(一).固定效應因素: 指可測量,相對穩定的因素
包括:
1. 生理學因素: 年齡、性別、體重、種族、肝腎功能、習慣嗜好(煙、酒、茶…)等
2. 病理學因素: 疾病種類、程度、併發症、合併用藥等
3.環境因素: 實驗人員、場所、時間、藥品批次、來源等
固定效應因素按對藥物體內過程的影響方式,分為:
1.連續性變化因素--年齡、體重、肝腎功能等
2. 非連續性變化因素--種族、嗜好、性別等
(二).隨機效應因素:難以測量,但符合某種分布特徵
包括:未知的生理病理狀態、無法測定的病理或遺傳學差異、
不易察覺的環境變化、無法避免的測量誤差 以及模型偏差。
五.藥物動力學中的常用研究方法
1.簡單合併數據法 (Naive Pool Data,NPD)
將所有個體的數據合併之後進行處理,仿佛這些數據均來自於同一個體。
2.簡單平均數據法(Naive Average Data,NAD)
將每個時間點的各個個體的數據平均,然後對此數據進行擬合,求出藥物動力學參數。
3.標準兩步法(Standard Two Stage,STS)
第一步: 對各個體數據分別擬合, 得出每一個體的藥物動力學參數
第二步: 由個體參數求算群體平均, 方差和協方差等。
六.藥物動力學中模型擬合常用算法
1.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2.擴展最小二乘法(Extended Least Squares, ELS)
3.貝易斯氏評估法 (Bayesian Estimation)
是群體藥物動力學的有力理論工具
貝易斯定理根據某一事件以往發生的機率特徵 (前置分布) 來預測其今後發生的可能性 (後發機率)
七.群體藥物動力學的模型化過程
1.檢視數據
2.基礎結構模型的建立
3.初始結構模型
4.隨機誤差模型
5.群體模型的建立
正向模型化建立全量模型(p<0.05)
逆向模型化建立最終模型(p<0.005)
6.最終模型的校驗
內部驗證
外部驗證
常用的軟體為:NONMEM(nonlinear mixed-effect model)
八.群體藥物動力學的套用:
(一).臨床藥學
治療藥物監測
(二).新藥研究
臨床前以及臨床各期新藥評價
藥物動力學/藥效學模型化
實驗計畫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