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我們一直在關注中國的投資環境,特別是去年,我們已經感覺到市場機會的存在了。”
從今年3月起,美國風險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億騰投資集團(Easton Capital)的董事總經理陳大江就奔波於中國大陸各地,最大範圍地考察各類中國企業,搜尋有投資價值的中國項目。
這主要是因為,Easton正在積極地擴容增資,預計所管理的基金總額在近期內將達到4億美元左右。
而中國將是Easton未來投資的重點之一。Easton在中國的投資與運作將由陳大江負責,除了搜尋投資對象,他也在為設立Easton中國辦事處做準備。
在過去的5年多時間裡,Easton管理著1.4億美元的基金,投資範圍集中在美國。2003年前後,美國生物醫藥行業陷入低谷時,Easton憑藉對產業周期的準確把握,成功地投資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生命科學和醫療器械公司,而成為美國最為成功的生物醫藥行業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
近日,陳大江在北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這個早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工科生,是在Easton Capital的創立者和合伙人約瀚·弗里曼的引導下進入VC行業的。如今,他以Easton代言人身份,表達了投資中國的願望。
早就想進中國
記者:根據相關調查,今年上半年,在大陸地區有突出地位和活躍投資記錄的50家創投公司和基金的投資總額達4.38億美元。有機構據此預測,今年全年投資有望超過10億美元。在風險投資行業在中國轉暖的背景下,NEA、Doll Capital等國際主流風險投資公司紛紛將視線投向中國。Easton在此時來到中國,是否也是順應了這個潮流?
陳大江:本來Easton應該更早進入中國的。這兩年我們一直在關注中國的投資環境,特別是去年,我們已經感覺到市場機會的存在了。我們所投的公司中,除了生命科學外,有很大比例的公司與中國市場有直接的商業關係。
Easton與NEA、Doll Capital在美國都進行過合作,平時也與他們交流過對中國的看法。
其實,美國與NEA、Doll Capital同等規模的VC至少還有30-50家,更多的主流風險投資公司並沒有進入中國。
記者:你認為這是什麼原因?陳大江:真正阻止他們進入中國的是人才問題。投資是一個人才密集的行業,項目需要人逐個、仔細地挑選。
大部分美國VC的合伙人都是本土人士,他們不熟悉中國,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常駐中國來做項目。大型私募基金的規模更大,合伙人更少,也就更難進入中國。目前,除了新橋、凱雷這樣在全世界都有機構、早就全球化了的基金和公司,其他機構全面邁向中國還是有困難的。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投資策略和觀念的差異。大部分美國VC習慣使用的投資標準和原則,不能直接照搬到中國。比如,矽谷的VC投資時,目標一般都是那些最尖端的技術,而中國幾乎沒有符合他們要求的技術,中國的套用技術比較多。
當然,還有體制和環境上的問題。美國的產業與資本的配合已經很成熟,Easton在美國投的藥廠項目,只要產品能研製出來,就有大藥廠主動承擔從第三期臨床試驗到藥品上市、行銷的全部費用,企業在每個階段都會有相關的資本加入,這是美國很典型的做法。但是,這在中國還是無法想像的。
記者:長江商學院的客座教授鍾銳先生認為,你是他見到的在美國本土VC行業中最出色的中國大陸人。你是否是Easton進入中國的一大優勢?
陳大江:應該這樣說,我很幸運能和一個十分有經驗的合伙人團隊工作,很多業績是團隊努力的結果。鍾銳教授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比較的情況下得來的。因為,在美國本土VC行業中,很少看到像我這樣的大陸背景的人,一般的黃面孔不是有台灣、香港背景,就是自小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目前真正有大陸大學以上教育背景的人在私募投資基金這一行里很少。
不過,Easton進入中國的確與我有關。我把對中國的看法講給美國合伙人聽,他們都為中國的機會激動,因為合作多年,他們相信我的判斷力。而且,我可以發揮中國大陸人的優勢,對項目和市場了解得更深入。
還有,最關鍵的是Easton的投資策略適用於中國。我們並不刻意地追求技術的領先性,而是更重視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靈活是最大優勢
記者:一般的基金在募集時會對大概的投資方向和原則做一些規定,Easton的新基金對此會做什麼規定嗎?
陳大江:從以往的操作模式上看,Easton不會在投資前為自己限定得過死,靈活是我們最大的特點。當然,大致的行業方向,比如生命科學、傳統商業和高科技仍是不會變的,這和所有VC關注的點都差不多。但是,對於具體的投資比例,我們一般不會事先定好,相反,Easton往往會事先對LP(有限合伙人)聲明,“不管現在構想的投資範圍是什麼,實際投資過程中,市場是一定會變化的,我們肯定會根據市場調整投資方向”。
就像Easton的第一個EHCP(Easton Hunt Capital Partner L.P.)基金,1999年募集時,設計好要關注“火熱”的網際網路行業,但是實際上投的項目很少,因為我們發現市場情況不好,反而是在生物製藥方面發現了很多機會,投的項目數量遠遠超出當年的計畫。
記者:但是,總有一些慣例是不變的。比如,一般基金的期限是10年,投資會集中在前5年,到第五年一般會投出60%-80%的資金,剩下的留作儲備資金;還有,Easton一般的投資規模在200萬-750萬美元之間。
陳大江:Easton認為,贏利模式是最重要的,公司做的一定要是個真正能掙錢的生意,能不能被包裝上市是次要的。這樣的投資理念和模式與很多美國本土VC不同,但它是可以直接移植到中國,基本不用重新適應或調整。
還有一條是不變的,我們不與“有問題”的管理層或創業團隊打交道。那種對投資人不負責任的“壞人”,我們是不碰的。
中國媒體機會很多
記者:你從今年3月就回國看項目,都對哪些行業進行了考察?
陳大江:我們的確刻意地看了很多項目,從生物製藥到軟體、半導體晶片設計、簡訊和無線增值服務、手機製造等。
我們很重視consumer wirless electronic products,因為Easton在美國投過很多與wireless核心技術有關的項目,對這一行業技術發展趨勢非常了解,我們希望結合這方面的經驗在中國挑選項目,以便發揮全球化的優勢。
除此之外,也看了一些像汽車零件、醫療服務和零售的項目。當然,不是看了的都準備投,只是,現在應該廣泛地關注一下。
記者:Easton在美國投了很多生物醫藥公司,在中國是否繼續對這一行業情有獨鍾呢?
陳大江:我們實在不願意把風險都壓在某幾類行業上,一容易誤入歧途,二容易失去更好的機會。
過去的幾年裡,每年我們都要看3000個項目,可以說,很多在矽谷的高科技start-up公司Easton關注過,對很多行業都做過深刻的研究。
其中,Easton對電訊、軟體、半導體、電力技術等行業都很熟悉,也投過項目。另外,對用戶產品和品牌經營方面,比如零售分銷、工業製造、食品等產業也很了解。
Easton的7個合伙人累計有180年以上的投資經驗,精通的行業十分廣泛。當然,對石油、房地產這樣的行業我們不涉及,也不熟悉。
Easton很關注媒體產業。中國媒體的機會是很多的,因為挑戰很大。那些早就開放的行業,機會不會太多,好的企業也已經被人挑走了。
記者:對國有企業,Easton投資時會不會有所迴避?
陳大江:現在我們看過的企業中,近1/3是包含國有背景的企業。應該說在中國投資,除非做純技術性的企業,可能會少一些,其他行業特別是傳統行業,很容易碰到國有產權的問題。
這是個歷史問題,當初有很多產業都是國家最早做或是扶持的。為了迴避這種“麻煩”而放棄好項目,不是好的投資人應該做的。Easton會很慎重地對待這些問題,不會盲目地避免它。
但是,說實話,現在國家在MBO等方面的政策的確不是很清晰,目前理論界也有十分火熱的辯論。一旦政策明朗化,MBO將給私募投資者帶來很好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