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軒轅氏,出自上古黃帝第八世孫季連之後,屬於以圖騰崇拜為姓。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的記載:“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羋氏,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按上所說,楚國之祖季連繫陸終第六子,陸終系吳回之子,吳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稱之子,稱系顓頊(高陽)第三子,顓頊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黃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國語·鄭語》中則記載:“祝融之後有八姓。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闡述了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期為夏後族的附庸方國。後商國人興起而代夏入主中原,由於子商和羋楚分屬於早期華夏族東西兩個不同集團(子商屬東集團,即華族,羋楚從夏屬西集團,即夏族),作為部族領導的強大夏族尚且敗了,作為夏族附庸弱小的羋熊族——楚之先祖就更加被打壓得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作為季連之後的羋姓族人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至丹淅、荊山的漢水流域一帶。季連為羋姓,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但自祝融陸終之後,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有六姓,而在《國語·鄭語》則記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從人類的演進過程看,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典籍記載陸終氏有六子,多已分姓分氏,周初統治者為擴大華夏勢力,封以子男(周官爵中最低級別)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為羋姓,為這就是最初的楚國(荊國)的由來了。由於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所以又叫熊盈諸族。
早在遠古時期,華夏先民已認識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關係,故逐漸嚴格限制“同姓不婚”。一個姓就是一個通婚單位,最初當是一個氏族。由於同姓不婚,必然要求本姓(氏族)的後代與另一個姓(氏族)的後代通婚,這樣必然在一個姓之下出現了一些新姓,一個氏族(部落集團)也就裂變成若干個新的氏族了。姓,原義為生,在史籍《號甲盤》中即寫作䯧。在史籍《白虎通·姓名》中記載:“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說明姓,本來就是人類的自然生殖,是人出生後的標記。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遠古時代,當然把生的根因歸於女性,所以,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釋“姓”說:“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為姓。”同時,先民由於對男女交媾及懷胎生育,不能作出科學解釋,於是認為與人的初生相距不遠或常見的某種自然生物有直接的關係,從而產生了圖騰和圖騰崇拜。因此,姓是母系氏族制的產物,後來隨著“母權制”為“父權制”所取代,女性的姓,亦漸為父系氏族所承襲,圖騰的色彩也漸淡化了。陸終之後六姓或八姓,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季連是祝融之後,當軒轅氏;羋姓,又當從母姓,標誌著一個新的氏族的出現。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索隱:“羋,羊聲也。”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解釋羋為,“羊鳴也。從羊,象聲氣上出。與牟同意。綿婢切。”即古音讀作miē(ㄇㄧㄝ)。羋姓的圖騰是羊,羊即羌,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注釋:“羌,西戎,羊種也……西方羌從羊。”可見,季連的母親來自西方羌部落集團。據史籍《世本》的記載:“陸終娶鬼方氏妹,曰女嬇。”而根據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世本》宋衷注等的考定,鬼方即西方之羌。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明,羌方與西羌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商朝時期高宗(武丁)武功顯赫,在《周易·既濟》記稱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在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中亦謂“至於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這在商朝時期的《新獲卜辭》中還有“伐羋”的記載。可見,羋即鬼方,即西方羌中的一支。黃帝部落源自西北,歷來與西羌通婚,至祝融陸終仍娶鬼方氏之妹,其後並以母姓為姓,既說明季連其時仍帶有母權制的遺風,又進一步證實了楚族源自黃帝族系,與西方之羌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和經濟、文化聯繫。季連姓羋,舉族南徙後又從蠻俗,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楚人亦毫不隱晦地自稱為“蠻夷”,也就不難理解的了。至戰國晚期,在秦國滅楚國之後,羋姓讀音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宋仁宗寶元二年丁度等人重新纂修的韻書典籍《集韻》中記註:“羋姓,諸楚所出。羋,羊聲也。母婢切,音弭。”即讀音轉為mǐ(ㄇㄧˇ)。
得姓始祖
季連
遷徙分布
當今羋姓仍然存在,截至2014年,全國羋姓戶籍人口數為3755人,在2013年姓氏排名中位列第1061位;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和安徽省,分別為1680人和1220人。 瀋陽人中,只有6個人姓羋。
羋姓多以楚州、朗州、鄂州、岳州、襄陽、牂牁、夷陵、涪陵、九江、溧陽、新豐、丹陽、竟陵、弘農、武陵、彭城為郡望。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南省的安陽市,北京市,雲南省的滇池地區,均有羋氏族人分布。
姓氏衍化
羋姓
這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貴族的姓氏。 為“荊楚十八姓”之祖。羋姓後來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
荊楚十八姓
伍氏:安定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有伍氏。
屈氏:臨淮郡。系出羋姓。楚武王子瑕封於屈,後以為氏。楚有屈原,又隋唐有屈突,複姓。
藍氏:汝南郡。系出羋姓。楚公子亹封於藍,謂之藍尹,後以邑為氏。
麻氏:上谷郡。從熊氏分支。楚公族熊嬰奔齊,更姓麻氏。
鍾氏:潁川郡。系出羋姓。楚公族鍾建封於鍾吾,其後為鍾吾氏,或為鍾氏。
苗氏:東陽郡。系出羋姓。源自楚國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
左氏:濟陽郡。熊氏分姓。鬻熊之後倚相,為楚威王左史,後為有左氏。
靳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後。
景氏:晉陽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斗、蒍 、 蘇、昭、屈、莊、景,皆羋姓之後。
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羋姓)。晉侯光居於鄂,號鄂後。子孫以為氏。又楚子熊紅僭稱鄂主,後為鄂氏。
卓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後。
熊氏:太原郡。熊氏分化。熊繹子摯封於夔,支子別姓能氏。
莊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熊氏。楚莊王之裔,以謚為氏。
慎(真)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白以勝之後,封於慎,為慎氏。
敖氏:譙郡。顓頊師大敖之後。又系出羋姓。楚國之君,凡被廢弒不成君者曰敖。
荊氏:廣陵郡。系出羋姓。
紅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長子紅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為氏。
上官氏:天水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蘭之後。
1.伍氏:安定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有伍氏。
2.屈氏:臨淮郡。系出羋姓。楚武王子瑕封於屈,後以為氏。楚有屈原,又隋唐有屈突,複姓。
3.藍氏:汝南郡。系出羋姓。楚公子亹封於藍,謂之藍尹,後以邑為氏。
4.麻氏:上谷郡。從熊氏分支。楚公族熊嬰奔齊,更姓麻氏。
5.鍾氏:潁川郡。系出羋姓。楚公族鍾建封於鍾吾,其後為鍾吾氏,或為鍾氏。
6.苗氏:東陽郡。系出羋姓。源自楚國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
7.左氏:濟陽郡。熊氏分姓。鬻熊之後倚相,為楚威王左史,後為有左氏。
8.靳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後。
9.景氏:晉陽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斗、蒍 、 蘇、昭、屈、莊、景,皆羋姓之後。
10.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羋姓)。晉侯光居於鄂,號鄂後。子孫以為氏。又楚子熊紅僭稱鄂主,後為鄂氏。
11.卓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後。
12.熊氏:太原郡。熊氏分化。熊繹子摯封於夔,支子別姓能氏。
13.莊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熊氏。楚莊王之裔,以謚為氏。
14.慎(真)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白以勝之後,封於慎,為慎氏。
15.敖氏:譙郡。顓頊師大敖之後。又系出羋姓。楚國之君,凡被廢弒不成君者曰敖。
16.荊氏:廣陵郡。系出羋姓。
17.紅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長子紅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為氏。
18.上官氏:天水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蘭之後。
“荊楚十八姓”之後衍生的單姓
單姓一百四十三
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斗氏、郢氏、逞氏、敘氏、序氏、祖氏、成氏、
啟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氏、庇氏、次氏、連氏、
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後氏、竟氏、秉氏、
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氏、卯氏、武氏、
霜氏、蜎氏、皋氏、舉氏、舉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仆氏、貴氏、侶氏、嚴氏、
征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氏、減氏、韻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
張氏、李氏、馮氏、屈氏、閻氏、瓦氏、堂氏、棠氏、蒍氏、薳氏、蘄氏、卷氏、圈氏、
柘氏、拳氏、養氏、包氏、椒氏、苗氏、苟氏、穰氏、蒙氏、盪氏、白氏、渦氏、淖氏、
匡氏、貲氏、訾氏、棘氏、棗氏、龍氏、俞氏、園氏、艾氏、鑢氏、聶氏、蔓氏、萬氏、
利氏、鄀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孫氏、沈氏、半氏、羅氏、蘇氏、理氏、葉氏、
駱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貟氏(員氏)、蘭氏、米氏、
何氏、壇氏、喻氏、堵氏、劉氏、魏氏、杜氏、柳氏。
“荊楚十八姓”之後衍生的複姓
複姓一百一十二
斗斲氏、斗斲耆氏、斗斲乳氏、斗斲谷氏、斗斲強氏、斗斲緡氏、斗斲文氏、斗斲班氏、
斗斲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三閭氏、
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
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
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乾氏、無鉤氏、無圉氏、無宇氏、
無庸氏、余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緞氏、
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
棄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
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尹氏、莠尹氏、
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包申氏、鄧陵氏、卜梁氏、魯陽氏、櫟陽氏、
苞丘氏、吳丘氏、何丘氏(荷丘氏)、軒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賢氏、武安氏、期思氏、
田公氏、白公氏、涇陽氏、葉陽氏。
郡望堂號
郡望
•楚州: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
•朗州:唐朝初期所稱,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出楚國大鼎,而改置為鼎州,領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四縣;十年後的唐大定元年(公元701年)廢黜。
•鄂州:歷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戰國時楚鄂王封地,三國時孫權在此稱帝。
•岳州:今湖南嶽陽。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鱉人就生活在貴州高原烏江南北兩岸的廣大地區。
•夷陵郡:距今一二十萬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涪陵郡:亦稱涪陵縣、涪水州、涪州。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涪陵地區已有人類居住。
•九江郡:九江在秦朝時期屬九江郡(今江西九江),漢朝時期為柴桑、潯陽兩縣地。
•溧陽郡:始建於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為郡,後或為郡,或為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
•新豐郡:亦稱古庸國、竹山縣,商朝以前為漢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國,稱庸國。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
•竟陵郡:秦、漢時期的竟陵縣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 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
•武陵郡:漢高祖劉邦置郡,治所先在義陵(今湖南漵浦),轄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省東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等地。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
堂號
•楚州堂:以望立堂。
•朗州堂:以望立堂。
•鄂州堂:以望立堂。
•岳州堂:以望立堂。
•襄陽堂:以望立堂。
•牂牁堂:以望立堂。
•夷陵堂:以望立堂。
•涪陵堂:以望立堂。
•九江堂:以望立堂。
•新豐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姓氏名人
屈原
屈原 (約前340-約前278),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時期黃老之學的傳播者。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羋八子
戰國時期秦宣太后。以秦王外藩姬妾的身份,統治秦國三十六年。雖然最後被兒子奪回了權力,但是雖然被奪了權,這位太后威風仍在,照樣在王宮裡豢養男寵,臨了還想把心愛的“二爺”帶去陰間殉葬,兒子連個話都不敢說。 她是楚王的姐妹群中的一人。八子,並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嫁給丈夫秦惠文王后得到的封號。
羋戎
春秋戰國時期秦華陽君。
熊旅
即楚莊王(?~前591),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羋姓,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前613~前591)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於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著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後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楚國王室白公勝的後代。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楚國君主
▪季連 | ▪鬻熊 | ▪熊麗 | ▪熊狂 |
▪熊繹 | ▪熊艾 | ▪熊䵣 | ▪熊勝 |
▪熊楊 | ▪熊渠 | ▪熊毋康 | ▪熊摯紅 |
▪熊延 | ▪熊勇 | ▪熊嚴 | ▪熊霜 |
▪熊徇 | ▪熊咢 | ▪若敖 | ▪鼢冒 |
▪霄敖 | ▪楚武王 | ▪楚文王 | ▪堵敖 |
▪楚成王 | ▪楚穆王 | ▪楚莊王 | ▪楚共王 |
▪楚康王 | ▪郟敖 | ▪楚靈王 | ▪訾敖 |
▪楚平王 | ▪楚昭王 | ▪楚惠王 | ▪楚簡王 |
▪楚聲王 | ▪楚悼王 | ▪楚肅王 | ▪楚宣王 |
▪楚威王 | ▪楚懷王 | ▪楚頃襄王 | ▪楚考烈王 |
▪楚幽王 | ▪楚哀王 | ▪楚王負芻 | ▪昌平君 |
周代楚國君主 | ||||
君主 | 國君名稱 | 上任時間 | 退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鬻熊 | 鬻熊 | |||
熊麗 | 熊麗 | |||
熊狂 | 熊狂 | |||
熊繹 | 熊繹 | |||
熊艾 | 熊艾 | |||
熊䵣 | 熊䵣 | |||
熊勝 | 熊勝 | |||
熊楊 | 熊楊 | |||
熊渠 | 熊渠 | |||
熊摯紅 | 熊摯 | |||
熊延 | 熊延 | 前848年 | ||
熊勇 | 熊勇 | 前847年 | 前838年 | 10年 |
熊嚴 | 熊嚴 | 前837年 | 前828年 | 10年 |
熊霜 | 熊霜 | 前827年 | 前822年 | 6年 |
熊徇 | 熊徇 | 前821年 | 前800年 | 22年 |
熊咢 | 熊咢 | 前799年 | 前791年 | 9年 |
楚若敖 | 熊儀 | 前790年 | 前764年 | 27年 |
楚霄敖 | 熊坎 | 前763年 | 前758年 | 6年 |
楚厲王 | 熊眴 | 前757年 | 前741年 | 17年 |
楚武王 | 熊通 | 前740年 | 前690年三月 | 51年 |
楚文王 | 熊貲 | 前689年 | 前675年六月庚申 | 15年 |
楚堵敖 | 熊艱 | 前674年 | 前672年 | 3年 |
楚成王 | 熊惲 | 前671年 | 前626年冬季十月 | 46年 |
楚穆王 | 熊商臣 | 前625年 | 前614年 | 12年 |
楚莊王 | 熊侶 | 前613年 | 前591年秋季 | 23年 |
楚共王 | 熊審 | 前590年 | 前560年 | 31年 |
楚康王 | 熊招 | 前559年 | 前545年九月以後 | 15年 |
楚郟敖 | 熊員 | 前544年 | 前541年冬季 | 4年 |
楚靈王 | 熊圍 | 前540年 | 前529年五月 | 12年 |
楚王比 | 熊比 | 前529年春季 | 前529年五月 | 未改元 |
楚平王 | 熊居 | 前528年 | 前516年九月 | 13年 |
楚昭王 | 熊珍 | 前515年 | 前489年秋季七月以後 | 27年 |
楚惠王 | 熊章 | 前488年 | 前432年 | 57年 |
楚簡王 | 熊中 | 前431年 | 前408年 | 24年 |
楚聲王 | 熊當 | 前407年 | 前402年 | 6年 |
楚悼王 | 熊疑 | 前401年 | 前381年 | 21年 |
楚肅王 | 熊臧 | 前380年 | 前370年 | 11年 |
楚宣王 | 熊良夫 | 前369年 | 前340年 | 30年 |
楚威王 | 熊商 | 前339年 | 前329年 | 11年 |
楚懷王 | 熊槐 | 前328年 | 前299年 | 30年 |
楚頃襄王 | 熊橫 | 前298年 | 前263年秋季 | 36年 |
楚考烈王 | 熊元 | 前262年 | 前238年 | 25年 |
楚幽王 | 熊悍 | 前237年 | 前228年正月 | 10年 |
楚哀王 | 熊猶 | 前228年正月 | 前228年三月 | 未改元 |
楚王負芻 | 熊負芻 | 前227年 | 前223年 | 5年 |
昌平君 | 前223年 | 前223年 |
屈到
屈狐庸
屈生
屈申
屈禦寇
屈罷
屈盪(莫敖)
屈盪(車右)
屈重
屈閻
申亥
申包胥
申叔展
申叔時
申叔豫
申叔跪
申犀
申舟
申驪
白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