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漢水流域,南接巴蜀,東連楚土,風俗畢近,文化一體,巫覡之風頗盛。《漢書》、《宋書》、“地理志”都有“漢中之人,不甚趨利……好祀鬼神,尤多忌怨,崇奉道教,猶有張魯之風”的記載。其“踏青藥市之集”,實際就掌握在巫師道徒之手。他們白晝聚集售藥,唱情詠事,招徠過往顧客;夜晚則受請作法,踏歌踴舞,娛神禳災。他們在當地被混稱為“馬腳”,即天神馬頭駕前執事使者,負有神聖差遣、驅魔逐鬼的職責。
男巫習呼為“端公”,女覡慣喚為“神婆”。“端公”,為唐官職務,將巫師稱為“端公”、“馬腳”,可見他們在陝南人們心目中的神聖地位。民眾每遇病痛災疫,少請醫生診治,慣邀巫覡訴神。
“愚民有病,初不延醫而延巫,俗雲端工,即古稱擔弓者也。
時代稱謂
一、唐人對侍御史的別稱,也叫台端。
二、宋時稱公人為端公。《水滸》第七回:“原來宋時的公人都稱呼‘端公’”。
三、端工又稱神漢,指舊社會從事迷信活動、施行巫術的人,一般指男性。主司捉鬼。(道士司道場;仙娘婆司請神、死者鬼魂(俗稱跳大神);陰陽司風水、擇吉等(即風水先生)。)
端公舞
“端公舞”,俗稱“扛神”,流傳於南漳西部山區薛坪鎮一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端公舞”的發現,曾轟動國內史學界和文藝界,被譽為楚文化的“活化石” 。
據考證,端公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端公舞兼容並蓄其他文化,但基本保留了原始古樸的風格。其中《踩花罡》、《神槍舞》、《祭五方神舞》、《祭五猖神舞》、《大鵬金翅鳥》、《踩八卦》、《跑城穿花》等都保留了巴文化和楚文化、巫文化的印記。其舞程式與楚辭《九歌》中的程式相近。
端公舞在漢水中游的南漳、保康、谷城山區和漢水上游的陝西漢中鎮巴還有表演,但保護、挖掘條件十分困難。跳端公舞,也有三天三夜、七天七夜的。請跳端公舞的人大都是經濟條件富庶的家庭。端公舞是一種以歡樂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間舞蹈,它是巫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古楚民族的風情習俗。端公舞在民間祭祀活動中,藉以奉祀天地鬼神,為人祈福消災,是巫舞中的一種,是有著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古樸原始氣息的祭祀歌舞。
舞蹈形式
端公舞是用舞蹈形式來完成的,翻身、鏇地、穿梭,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動作配上千變萬化的手訣,讓人倍感神秘。
端公手訣分為三大類:一是自然崇拜,如太陽訣、月亮訣,體現了人們對日月等自然力量的崇拜;二是生殖崇拜,如天師訣、捆鬼訣,分別表現了男女生殖器的形象,體現了人們對生殖力量的崇拜;三是圖騰崇拜,如山王訣,體現了對以山作為圖騰形象的崇拜。
祭祀內容
端公舞是以祭祀表達主題的舞蹈,兼有說唱和樂器伴奏。分為上壇和下壇,上壇主要是祭奠死者、超度亡靈,舞蹈動作嚴肅莊重;下壇主要是驅鬼避邪、祈祥納福,動作輕盈灑脫。端公舞的內容包括迎神、敬神、安神和送神四個部分。各壇場次有繁有簡,最多有16場,人員一般為8人,表演人員為“頂神”和“站案”,“頂神”就是掌壇師或端公,“站案”主要從事伴奏,配合“頂神”者完成法事。端公舞表演的法器包括服飾、道具、布景共3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