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羅老號運載火箭全名為“韓國航天運載器”,因在韓國南部全羅南道高興郡外羅老島羅老宇航中心發射而得名。該運載火箭為兩級火箭,第一級由俄羅斯赫魯尼切夫國家航天研究和生產中心製造,推力170噸。第二級火箭為固態燃料火箭,由韓國製造,推力8噸。火箭總重140噸,長33米,直徑2.9米。
技術參數
第一級
引擎1台安加拉UMRD-191、推力209.47噸、比沖338秒、推進時間300秒、燃料LOX/精煉煤油。
第二級
引擎1KSR-1、推力8.62噸、比沖250秒、推進時間25秒、燃料固體。
研製
背景
1992年,韓國研發並通過海外發射場發射了數枚火箭,如KSR-1和KSR-2探空火箭。2000年,韓國在俄羅斯幫助下開始建造羅老宇航中心,該發射場位於高興郡,離首爾485公里。
2002年11月28日,發射場成功發射了重6噸的液體探空火箭KSR-3。同年,韓國宣布將在KSR-3基礎上研發一種衛星運載器,2005年前完成。運載火箭將全部採用本土技術,採用KSR-3的122噸煤油液氧發動機。
2005年,韓國宣布第一級採用俄羅斯的RD-191發動機。發動機項目隨著俄羅斯的安加拉運載火箭一起因資金短缺而一再拖延。
進展2004年10月26日,韓國代表團訪問赫魯尼切夫國家航天科研生產中心時,雙方簽署協定,共同建造發射小型運載火箭的發射場。協定還規定俄方製造火箭第一級,韓方製造火箭第二級。韓國方面為了簽署這份協定而加入了飛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俄羅斯宇航局審核全部文檔和協定並批准。
從2002年計畫啟動到2008年10月羅老號最終出現在羅老宇航中心,韓國耗費約5000億韓元(4.88億美元)的經費。該火箭原定於2007年10月發射,但由於技術原因7度推遲發射。
發射
第一次發射
羅老號於當地時間2009年8月25日下午5時(台北時間下午4時)發射升空。但“羅老”號的二次分離晚於預定設計,未能將搭載的科學技術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約70分鐘後,韓國當局宣布火箭未能進入預定軌道,發射“部分失敗”。韓國自主研發的第二級推進火箭發生故障,衛星整流罩未能張開,導致整體質量過大墜回地球。該火箭搭載的衛星殘骸在澳大利亞北部城市達爾文的郊外被發現。第二次發射
羅老號於當地時間2010年6月10日下午5時01分(台北時間下午4時01分)再次發射。火箭在飛到70千米高空後和地面失去聯繫,隨後證實火箭在該高度脫離軌道墜毀。這是羅老號第二次發射失敗。韓國方面宣布將繼續發射,直到成功為止。由於第二次發射失敗的原因是發射後第137秒運載火箭發生爆炸墜毀,而這正好發生在俄羅斯專家研製的一級液體發動機工作期間,它本應工作232秒。據此韓專家稱火箭爆炸時刻是俄專家設計的第一級發動機在工作,事故原因在俄方。俄方則認為,原因可能是韓國製造的第二級發動機提前點火造成的,發射失敗的原因在韓方。
第三次發射
羅老號的第三次發射預定於2012年10月26日,若當天不能發射,將於27-31日期間發射,並計畫在發射預定日臨近時確定最終發射日期。具體發射時間也將綜合分析發射當天的天氣、太空環境、與太空物體的碰撞可能性後最終確定。 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和航空宇宙研究院說,火箭組裝等所有相關工作基本結束,火箭21日已被運往發射台。若沒有出現異常,24日將進行把火箭垂直固定在發射底座的工作,並於25日進行最終模擬發射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