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纏夾二先生,吳方言詞語,指頭腦不清、表達不明、糾纏沒完、多生枝節的人。語出清末吳方言小說《何典》。作者以幽默風格,仿照《史記》體例,在每回結尾,由“纏夾二先生”做一段評語。
例句
劉半農(即劉復)在《“作揖主義”》中說:“這樣牛頭不對馬嘴,若是雙方辯論起來,便到地老天荒,恐怕大家還都是個‘纏夾二先生’,斷斷不能有什麼誰是誰非的分曉。”
奇書《何典》

《何典》成書於清嘉慶年間,翻刻於光緒四年(1879年),而真正流傳開來則是在1926年。1981年,工商出版社印行“內部發行”版,2000年12月,學林出版社再出新注彩繪本。
奇撰奇評
《何典》編著者標註為“過路人”,真名張南莊,清代上海人。評者“纏夾二先生”真名陳得仁,清代長洲(今江蘇吳縣)人。1926年6月,劉復(半農)將此書標點重印,魯迅曾為此書作題記(後收入《集外集拾遺》)。
傳播廣泛

有學問的人往往詰問別人:“語出何典?”《何典》卻是文學史上罕見的生活化、口語化的幽默小說,對它的文化意義,魯迅、劉半農、胡適、周作人、林語堂都曾給予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