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繳”為絲線,後專指系在箭上的繩索;“徼”為邊界,後專指巡邏、巡哨;在古代,“繳”、“徼”二字通假。
春秋時期,諸侯國皆有“徼侯”之官,亦稱“繳侯”。在楚國,繳侯專司巡查、巡邏、警戒、巡察、巡捕之職,爵位不高但職責重大,在各諸侯國都城往往是守護京畿的最後一道防線,後在宋、元、明、清諸朝形如九門提督。因此,“繳”、“徼”二字又有激勵壯志之意。
在史籍《史記》中記載:“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今王誠發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彼戰不勝,王之福矣。’”
繳侯的後代子孫,有以祖上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繳氏,亦可稱徼氏。
遷徙分布
明永樂二年農曆9月,繳氏始祖繳太莆自山西洪洞遷出,後分遷至北京京都荷花坑、河北順天府大城縣、河間縣台頭屯、大城縣焦家口屯等地。明永樂年間,始祖更屯名為繳家交河屯,蓋以沿港兩河屯南交匯而名,東為張大小三交河,西與姚渡隔河望之,北向三里楊家口,南去六里馮家莊。今河北省省的大城縣趙扶鎮繳交河村、文安縣大柳河鎮西繳村、廊坊市、泊頭市繳橋、石家莊市、滄州市,遼寧省的盤錦市周家荒,浙江省,台灣省等地,均有繳氏族人分布。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記載:繳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0.00027%。據此計算,繳氏家族當時的人口總數為三千五百餘人。如今,全國繳氏家族人口總數達五千餘人。
郡望


直 隸:宋朝建制,地方行政機構以州令用勁,其直屬京師者稱直隸。元朝時期不屬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縣,亦稱直隸。明、清兩朝不屬府而直屬布政司的州稱直隸州。明朝時期稱直接隸屬於京師的地區為直隸。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後改稱京師,永樂初年復改南京,在今南京市),以應天府等府為直隸。明永樂初年移都北京(今北京)後,又稱直隸於北京的地區為北直隸,簡稱北直,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直隸於南京的地區被稱為南直隸,簡稱南直,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清朝初年以南直隸改稱江南省,北直隸改稱直隸省,轄境依舊。清雍正、乾隆朝以後,逐漸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張家口市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以南、遼寧省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內蒙古自治區奈曼、庫倫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設定州、縣,劃歸直隸省,轄境逐漸擴大,為清朝單省設總督的行政區之一,治所設在天津。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劃長城以北改屬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區域;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省名為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