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街鎮

縣街鎮

縣街鎮隸屬雲南省安寧市,地處安寧市南面,距市政府所在地13公里,東接金方街辦事處縣街鎮在雲南省的位置,西連易門縣,南靠八街鎮,北鄰草鋪鎮。2008年,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農戶7976戶,有鄉村人口26402人,其中農業人口25528人,勞動力1760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548人。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縣街鎮隸屬雲南省安寧市,地處安寧市南面,距市政府所在地13公里,東接金方街辦事
縣街鎮在雲南省的位置縣街鎮在雲南省的位置
,西連易門縣,南靠八街鎮,北鄰草鋪鎮
2008年,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農戶7976戶,有鄉村人口26402人,其中農業人口25528人,勞動力1760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548人。 
該鎮國土面積264.19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平均海拔高度1862米,年平均氣溫14.8℃,年降水量877.4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菸、花卉、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6619.82畝,人均擁有耕地面積1.04畝;有林地面積364514.98畝。

【行政區劃】

全鎮所轄24個行政村為:王家莊、石莊、雙村、鳴矣河、甸東、耳目、石江、雁塔、縣街下元良

【歷史沿革】

因此地是元朝三泊縣城址,稱那隴城,故稱縣街。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設縣,因東面為三條小河匯集之地,故稱三泊縣,屬昆陽州。1725年(清雍正三年)裁三泊縣改稱雲龍鎮,屬安寧州。清光緒年間屬第一里。民國初屬第四區。建國初改稱縣街鄉,屬第三區(龍泉區),1956年10月,屬縣街片。1958年10月屬紅旗公社,1962年改稱縣街公社,1984年改為縣街區,1988年2月稱縣街鄉。2006年3月安寧全市進行機構改革,撤消了原鳴矣河鄉、縣街鄉“兩鄉”後,合併兩地域後設立為“縣街鎮”。

【經濟發展】

該鎮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96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027萬元,占總收入的19%;畜牧業收入11027萬元,占總收入的29.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7490頭、肉牛746條、肉羊3198隻);漁業收入46萬元,占總收入的0.1%;林業收入261萬元,占總收入的0.7%;第二、三產業收入15780萬元,占總收入的42.7%;工資性收入2185萬元,占總收入的5.9%。農民人均純收入5003元,農民收入來源以從事第二、三產業為主。全鎮外出勞務收入18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66人(占勞動力的13.4%),在省內務工有2270人,到省外務工有96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鎮均已實現水、電、電視、電話、路五通,集鎮(鳴矣河、縣街)均已安裝有路燈。全鎮有7898戶通了自來水,有8戶飲用井水,還有4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7952戶通了電;有7498戶農戶擁有電視機,其中有6375戶通了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有6786戶,其中有6431戶擁有行動電話。
該鎮到縣城(安寧城)的道路為柏油路;進鎮道路為柏油路;鎮內主幹道均進行了硬化;鎮政府所在地緊靠安八公路,交通便利;全鎮建有集貿市場2個,即鳴矣河集貿市場、縣街集貿市場。全鎮共擁有汽車1007輛、農用運輸車104輛、拖拉機1361輛、機車966輛。全鎮耕地面積中有效灌溉面積為12075.23畝,耕地有效灌溉率45.3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10308.3畝,人均擁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為0.4畝。 
到2008年底,全鎮有3754戶農戶建有沼氣池;有3188戶農戶安裝有太陽能;有133戶農戶進行了“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建有小水窖104口。全鎮所轄的10個行政村均已通自來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
該鎮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164戶農戶居住的為磚混結構住房;有585戶農房居住的為磚木結構住房;有4227戶農戶居住的為土木結構住房。

【政務公開】

全鎮各行政村、自然村均建有公開欄,各村村務、財務均定期向廣大農民民眾予以公示、公開。
到2008年底,該鎮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30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為26540.2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為4008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08年年末集體總收入為3772萬元,有固定資產5362萬元,集體收益負255萬元,集體財務實行委託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