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9月,在全國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成立了澂江縣龍街人民公社、吉花人民公社、陽宗人民公社等3個政社合一、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的人民公社。龍街鎮行政區域從此奠定。
1959年4月,龍街公社劃分為龍街、廣龍兩個人民公社。龍街人民公社駐地龍街,下轄龍街、左所、高西、忠窯、梁王、提古、西山等7個管理區;廣龍人民公社駐地龍王廟,下轄廣龍、萬海、雙樹、尖山、祿充等5個管理區。1960年9月,全縣合併成立澂江縣人民公社,下轄30個管理區。1961年4月又恢復原來的公社。
1961年5月,原龍街人民公社分為龍街、西浦兩個人民公社,廣龍人民公社劃分為廣龍、尖山兩個人民公社。龍街人民公社駐地龍街,下轄已樂、華光、毛家營、舊街子、左所、香村、龍街、朱官營等8個小大隊;西浦人民公社駐地蘿蔔村,下轄西浦、後西山、梁王、提古、下關等5個小大隊;廣龍人民公社駐地龍王廟,下轄萬家營、許土營、廣南營、龍王廟、鎮海營、洋海村、張家村、雙樹、黃家營等9個小大隊;尖山人民公社駐地代頭村,下轄尖山、養白牛等2個小大隊。這時期全鎮境內有4個人民公社,24個小大隊。
1962年12月,撤銷龍街、西浦、廣龍、尖山等4個人民公社和24個小大隊,調整為小公社。鎮境內24個小大隊並成龍街、左所、高西、華光、提古、梁王、廣龍、萬海、雙樹、尖山、祿充等11個小公社。1964年3月,撤銷11個小公社合併組建為龍街人民公社,駐地龍街,下轄龍街、高西、梁王、提古、華光、左所、雙樹、萬海、廣龍、尖山、祿充、忠窯等12個農業生產大隊。至此,公社體制區劃相對穩定下來。1973年,龍街人民公社下轄的農業生產大隊中,原祿充大隊劃為祿充、立昌兩個大隊,全公社大隊數增到13個。1976年,又把原尖山大隊劃為尖山、養白牛兩個大隊。至此,龍街人民公社的下轄大隊增到14個,直到1983年穩定不動。
1983年12月,撤銷龍街人民公社及其下轄的14個農業生產大隊,建立起龍街區公所,及其下轄的13個鄉(華光民族)和龍街鎮,原大隊下轄的農業生產隊改建為農業合作社。
1987年12月,撤區建鄉(鎮),龍街區公所改建為龍街鎮人民政府,原區轄的13個鄉、1個鎮改建為14個辦事處,即龍街、萬海、廣龍、尖山、養白牛、立昌、雙樹、左所、高西、忠窯、華光、提古、梁王、祿充等14個辦事處,113個自然村,110個農業合作社,13122戶,48503人。
1997年,祿充辦事處被規劃出去。至此,龍街鎮下轄13個辦事處。
1999年至2000年撤村建委,辦事處設定改為村民委員會。全鎮共轄13個村民委員會,109個自然村,121個村民小組。鎮政府設黨委辦、政府辦、書記辦、鎮長辦、副書記辦、副鎮長辦、人大、紀委、民政、企業、司法、土地、農經、計生、武裝等辦公室。
2002年6月,鎮黨政機構和鎮直屬事業單位進行改革。鎮政府及鎮直屬事業單位的機構設定為1個綜合性辦公室、5箇中心、1站1所,即:1、黨政辦公室:包括組織、人事、宣傳、精神文明、文書、保密、信訪、統計、共青團、工會、婦聯、機關後勤管理等工作。2、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包括農科、農機、農技、林業、水利、畜牧獸醫、科技等。3、國土規劃建設管理中心:包括土地規劃與管理、環境保護與監測、村鎮建設管理、鎮村道路建設管理等工作。4、經濟管理服務中心:包括企業、農村經濟管理、招商引資等工作。5、文化教育服務中心:包括文化、教育、體育、廣播電視、科技、黨校職校教育、老體協、關協等工作。6、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包括民政、農村社會保險、勞動管理、殘聯、司法、法律援助等工作。7、財政所:包括財政、會計、核算等工作。8、計畫生育服務站包括計畫生育等工作。
2002年,龍街鎮行政編制數31人,職位設定如下:設黨委書記、鎮長、人大主席、紀委書記各1人,專職副書記2人,副鎮長4人,設13個村民委員會。
2005年11月,在2002年機構改的基礎上,新增設事業單位龍街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編制3名。
行政區域
2007年末,全鎮下轄龍街、萬海、廣龍、尖山、養白牛、立昌、雙樹、左所、高西、華光、忠窯、梁王、提古、祿充14個村民委員會,100個自然村,120個村民小組。
2008年代碼
530422102:~201龍街村 ~202萬海村 ~203廣龍村 ~204尖山村 ~205養白牛村 ~206立昌村 ~207雙樹村 ~208左所村 ~209高西村 ~210華光村 ~211忠窯村 ~212梁王村 ~213提古村 ~214祿充村 ~301祿充風景區管理委
所轄村
龍街辦事處:位於縣城西南4千米,下轄後撒馬都、前撒馬都、毛家營、前香村、後香村、高七營、朱官營、九條溝8個自然村,人口5500人,回漢雜居。明洪武年間稱團樹營,明清時期屬龍、屬狗日趕集,故名“龍集鎮”,現稱“龍街”。
提古辦事處:系山區,位於龍街北,距縣城西北15千米,澄(江)馬公路從境內通過。辦事處下轄中關、下關、陷塘、侯家莊、小黃龍、唐家山、提古鋪7個自然村,人口1258人。以駐地提古得名。因居三關之西,史稱西關,又因居三關之首,又稱上關;明清時曾在此設鼓報警,又名擊鼓鋪,後訛為七凸鋪、提古鋪。
梁王辦事處:山區,位於龍街北、縣城西北,下轄上下樑王沖、菜花坪、土瓜地、團瓢、石門大村、石門小村、沙壩、紅石岩、核桃坪10個自然村,人口1012人。山南建有梁王河水庫,駐地梁王沖。因在梁王山下,故名。
忠窯辦事處:系平壩區,位於龍街北、縣城西北部,距城1千米,下轄大窯、小窯、白土坡、十里亭、上忠恕村、下忠恕村、蘿蔔村、趙莊8個自然村,人口3660人。
高西辦事處:系壩區,位於龍街北部,距縣城2千米,轄小官莊、西龍灣、趙院、朱家山(上營、中營、新村)、後西山、高樓房、舊街子、師家村、西街子12個自然村,人口5412人,駐地西街子。
華光辦事處:壩區,位於龍街西北部,距縣城5千米,有4個合作社,全系回族,人口1417人,駐地黑泥彎。
左所辦事處:駐地下左所,位於龍街西北縣城西4千米,下轄下左所、上左所、果子園、已樂村、黃家營、燕窩6個自然村,有5450人,系回漢雜居區。
雙樹辦事處:系半山半壩區,位於龍街西縣城西南7千米,下轄大村、黑蟆頭、騎馬山、大彎子、太極田、莊子上、中村、張家村、小河、拖柏下村、郭家村11個自然村,人口2582人。回族聚居在拖柏下村和騎馬山,有465人,其餘均為漢族。
萬海辦事處:系壩區,位於龍街南,縣城西南6千米,居撫仙湖北畔,下轄萬家營、矣草村、上洋海、下洋海、大河埂、曹官營、許士營、大白祥、大河口、鎮海營、小百祥、許家村12個自然村,駐地萬家營,人口6767人。
廣龍辦事處:駐地龍王廟村,位於龍街西南、縣城西南10千米,南臨撫仙湖,下轄拉估堆、拖柏上村、枝柏村、擺竹、廣南營、乾陷塘、廣龍中村、辣子莊、廣龍小村、山沖、紅山嘴11個自然村,人口6039人。
尖山辦事處:半山臨湖,位於龍街西南,距縣城15千米,下轄尖山、戴頭、葛根箐、龍潭、路歧、官松廟、下官松廟、乾沖、大石岩、李頭、岔河、小沖12個自然村,人口3383人。
養百牛辦事處:山區,位於龍街西南,距縣城20千米,下轄養百牛、大沖、李官村、小樹棵、玉尺埂、馬桑田、蝦箐、所梅村、塘子田、猴子箐、白石壩、大平地12個自然村,人口1254人。
祿充辦事處:半山半湖區,距縣城25千米,下轄祿充、磨盤山、豹子窩、玉米竹、華家墳5個自然村,人口1812人。
立昌辦事處:半山半湖區,位於龍街西南部,距縣城26.5千米,下轄海邊(即立昌)、菜魯、象山溝、莊子、萬松寺村、立竹處、小白岩、梨園、火箐、白土坡10個自然村,人口2342人。
經濟狀況
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0125萬元,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8987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10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21元。
2007年末,全鎮總戶數15208戶,總人口52762人,其中男性26397人,女性26365人,少數民族人口為3838人,占總人口的7.27%。農業人口52075人,農村勞動力34963人。
2007年,全鎮生產總值預計完成26277萬元,比上年增長 10.3%;農村經濟總收入154574萬元,比上年增長6%;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46482萬元,比上年增長10.2%;地方財政收入2332萬元,比上年增長19.71%;農民人均純收入3694元,比上年增長4.26%。
龍街鎮2007年末有耕地31484.5畝,其中:水田24780.11畝,旱地7254.39畝。人均占有耕地0.60畝。
2007年,龍街鎮畜牧業建立了畜禽疫病疫情防控體系,群策群力抗擊“禽流感”等疫情,進一步促進規模化養殖,畜牧業持續穩步推進。傳統養殖模式得到改變,專業化養殖增多,規模養殖戶達到251戶,左所養殖小區建設通過市級驗收,夯實了養殖專業村、養殖小區建設基礎。2007年,全鎮在鄉鎮企業穩步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盤活存量資產,強化管理,積極鼓勵企業拓展新的經濟成長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工業發展態勢良好。一是推進飛機場工業園建設,落實愷達塑膠技改建設用地37畝,完成鋁型材廠第二輪承包重組,投資460萬元進行技改並順利投入生產,積極為仙福軋鋼廠、鋁型材廠等企業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妥善處理50萬伏撫仙變電站線路架設和有關企業污染糾紛。二是支持西浦水泥廠、冶鋼水泥廠投資3206萬元完成技改擴建,華業集團120萬噸水泥生產線及志城公司鮓取雲溪電站順利開工建設,進一步增強了工業發展後勁。
培育壯大以休閒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按照建設“生態、水質、旅遊”的要求,大力發展以休閒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以環湖文明走廊建設為契機,美化沿湖環境,為發展撫仙湖周邊鄉村旅遊奠定基礎,推進撫仙湖國際生態養生社區前期工作,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抓住立昌被市環保局列為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機遇,加快立昌景區規劃和建設,整合萬松寺文明村旅遊資源,整治沿湖旅遊環境秩序,提升旅遊環境和投資環境,促進立昌鄉村旅遊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龍街鎮的居民住房以磚混結構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氣候環境
龍街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如春;自然條件優越,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加之資源豐富,耕作管理水平較高,使龍街鎮成為全縣糧食、經濟作物主要產區,主要種植水稻、小麥、豆類、玉米、油料、烤菸、水果、花卉、荷藕、菜豌豆、大蔥等糧食經濟作物。龍街鎮2007年末有耕地31484.5畝,其中水田24780.11畝;旱地7254.39畝,人均占有耕地0.60畝。
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破解當前“三農”問題的一項有效舉措。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市、縣有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龍街鎮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從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採取四項措施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加強領導,提供組織保障。成立了鎮長任組長,分管副鎮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協調全鎮新農村建設工作。各村也分別成立了由村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本村新農村建設的組織實施。
二、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思想基礎。為充分調動廣大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召開專題會議6次、張貼標語50條、拉橫幅3條,辦宣傳專欄2個,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要求、措施等,為全面掀起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三、科學謀劃,明確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思路。根據各級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龍街鎮實際,圍繞“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變樣、十年出成果”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逐步把龍街鎮建設成為經濟強鎮。
四、周密部署,細化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措施。以規劃為龍頭,高超點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全鎮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高標準、高起點制定了龍街鎮“十一五”期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堅持“工業興鎮、項目強鎮、農業穩鎮”戰略不鬆手,圍繞產業調結構,著力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菸草產業,構建農民增收、財政增稅收的農村經濟新格局,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以培養新型農民為突破口,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採取多種措施培養科技型、法制型、文明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能力,在全鎮樹立了一種學科技、懂法制、講文明的社會主義新風尚。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抓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一是圓滿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選準配強村“兩委”班子。二是加強基層組織陣地建設。三是全面完成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四是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鄉鎮企業
龍街鎮在確保糧煙基礎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為目標,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提高種植水平,進一步增加菜豌豆、大蔥、反季蔬菜等種植效益;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從傳統栽培模式向新型栽培模式轉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走規模經營和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之路,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以產業化建設為突破口,圍繞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發展規模養殖,切實增加農民收入。2007年,全鎮總播種面積 80603畝,糧經比例36:64,實現農業總產值22833萬元,比上年增長19.38%。種植烤菸17866畝,完成交售任務249.2萬公斤,平均單價13.17元/公斤,比上年增加1.79元,烤菸交售收入3282萬元,比上年增長15.24%;蔬菜種植面積33977畝,比上年增加2482畝,實現產值6228萬元,比上年增加700萬元;種植花卉1420畝,比上年增加204畝。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07年,積極爭取各級項目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後勁。一是全面完成投資810萬元的養白牛、立昌、尖山基本煙區建設工程;完成總投資592萬元的廣龍、萬海片區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資153萬元新建臥式烤房兩群,改造烤房219座。二是完成了投資606萬元的縣城至一中3.9公里公路建設,實施了投資230萬元立昌和梁王7公里村村通達工程建設。萬海村委會多方籌措資金35萬元硬化了大河口至廣南營鄉村道路。
招商引資
【最佳化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項目經濟發展】堅持“項目為綱、環境為本、科學發展”的思想,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龍街鎮經濟振興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緊緊抓住市委“三湖”生態城市群和“五山一村”發展規劃的有利契機,轉變招商理念,創新招商方式和工作機制,改善招商引資的軟硬環境,開展了一系列項目洽談和招商活動,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益。
【做好項目儲備,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認真貫徹落實全市工業經濟發展大會有關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扶持政策,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種養業和現代加工業,以飛機場工業園區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強對企業改革工作的領導,認真總結改革的成功經驗,進一步盤活閒置資產,增強企業競爭力。積極支持採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改造、提升,調優、做強現有支柱產業。牢固樹立“環境創造財富,招商促進發展”的理念,加強政策研究,做好項目儲備。重點抓好飛機場工業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築巢引鳳,吸引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落戶工業園區。做好仙福集團15萬噸直條鋼技改項目、凱達塑膠技改擴建項目及新建4座頁岩磚廠的協調服務;加強220KV撫仙變電站進出線路的建設協調。
教育文化
2006年龍街鎮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鞏固“兩基”教育成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於2006年9月在全縣鄉鎮首家設立“教育求實獎”,對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業務能力強、勇於改革和探索、有高尚職業道德、為人師表的優秀教育工作者進行表彰。該獎項為龍街鎮對教育工作者設立的最高獎項,自2006年起實施,每年評選一次,每年共評選5名,在當年教師節進行表彰,發給榮譽證書和一次性獎金。獎勵標準為:2000元/人。並於2007年9月6日召開慶祝教師節暨表彰優秀教師會,對獲得首屆“教育求實獎”榮譽稱號的劉增潤等3名教育工作者及34名優秀教師進行表彰。
民風民俗
龍街鎮主要有漢族和回族兩個民族。此外,還有少數因婚姻、工作分配、調動、經商而遷居縣內的彝、白、哈尼、壯、傣、苗、藏、傈僳、拉祜、佤、納西、努、蒙古、水、滿、布依等民族人口。漢族占全鎮總人口的92.5%,回族占6.7%,其他民族占0.8%。
發展與展望
龍街鎮以產業化為重點,強化了農業招商引資等措施,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加快了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的發展步伐。玉溪市檔次最高的花卉和設施最好的大棚均在該鎮範圍內。2002年,該鎮下轄的提古村委會被評為玉溪市的一家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同年,澂江縣荷藕示範基地也落戶於該鎮。
為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2000年,繼續推進企業改革,將澄江鋁型材廠成功租賃給廣東國耀實業有限公司,實現了產權制度的改革;2001年,又對瀕臨倒閉的鄉鎮企業——龍街軋鋼廠進行了成功租賃。通過改革,促進了企業發展,有效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為實施城鎮化戰略,龍街鎮加快了集鎮建設的步伐,強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全鎮各村組都實現了“三通”,即水通、電通、路通。2002年,龍街鎮集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建成龍街集貿市場並投入使用,啟動了龍祥路的拆遷工程。
美麗的撫仙湖為龍街鎮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該鎮下轄的萬海、廣龍、尖山、立昌等村委會均處於撫仙湖沿岸,鎮黨委、政府把發展澄江特色的飲食文化與水上娛樂、地方民族風情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今後發展第三產業的方向與目標。2002年,新建成的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餐飲服務中心——立昌“抗浪魚莊”風味園開始營運,為旅遊業的發展拓寬了增收渠道。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龍街鎮黨委、政府始終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為減少撫仙湖的面源污染,2002年,在萬海窯泥溝一帶引入人工濕地工程;嚴格按照省政府的規定和要求,圓滿完成了水月樓的拆除工程。
龍街鎮黨委、政府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和帶領全鎮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依託,深化企業改革,扶持和推動個私經濟發展,強化招商引資,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實施城鎮化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努力振興教育,走現代工業化之路,加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實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