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氏山

緱氏山,後簡稱 緱氏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緱氏山。

地理位置

所在位置

緱(gōu)氏山,周時又稱“撫父堆”,位於古緱氏鎮東南約6公里,在今天河南省洛陽東南40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南,離嵩山距離不遠。

交通環境

由洛陽到嵩山,必經緱氏鎮;由嵩山到洛陽,也必過緱氏鎮。

歷史背景

周靈王太子於緱氏山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河南府志》載:“緱山,在縣南(指偃師老城)40里,孤峰突出,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於此。”《山拇助》云:“緱山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飲鶴池。”雖然緱氏山海拔僅有308米,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的出名確是因了兩位神仙的緣故。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據說她曾在緱山修道。因為她姓緱,故該山名緱氏山,後簡稱緱山。另一位是是周靈王的太子晉,又稱王子喬、王子晉。
《列仙傳》記載,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他愛好吹笙,喜歡吹鳳凰鳴叫的聲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遊時,遇見仙人浮丘公,他就跟仙人上了嵩山。在嵩山,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後來,家人桓良終於在山裡找到了他。他對桓良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們來到緱氏山上,果然看見王子喬騎著一隻白鶴停在山頭。他只是遠遠的看著人們,並不靠近大家。他舉手向人們致謝意。幾天後,他才騎鶴飛走。後人為了紀念他,在緱氏山和嵩山為他立了祠廟。因此,緱氏山在道家天下72福地中,被列在第60位。
春秋時代,太子升仙的這個地方叫做緱氏邑,山名還是叫緱氏山。因為周朝的王族曾被封在此地,並以“緱”作為姓,便逐漸形成了緱氏家族。唐朝武則天曾在此立碑建廟,紀念王子喬。唐時著名僧人玄奘就出生在這裡。

武則天與緱氏山

唐之前的緱氏山還是很繁榮的,有僧、道在此修行,不過見諸史籍的很少。在鼎盛時期,山上建築恢宏,寺廟觀庵同九華、普陀、五台、峨眉四山相仿。比較著名的有紀念度王子喬升仙的浮丘公的浮丘廟和浮丘洞。
明弘治三年《偃師縣誌》載:唐高宗鹹亨二年,武則天同唐高宗李治封禪嵩山,途經偃師緱氏永慶寺。時值八月中秋,明月高懸,她觸景生情,由子晉聯想到自己的長子弘(葬於緱氏,唐恭陵即李弘之墓),感慨萬千,遂以詩詠嘆。即是這首《宿永慶寺》:“秋風寂寞秋雲輕,緱氏山頭月正明。帝子西飛仙馭遠,不知何處夜吹笙。”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鳳吹笙曲》一首,描寫王子喬的神仙生涯:
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
始聞鏈氣餐金液,復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幾千里,鳳笙去去無邊已。
欲嘆離抒發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次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心。
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緣雲。

《山海經》中的緱氏山

簡介

緱氏山是傳說中的山名,出自中國古典名著《山海經》。據《山海經》之《山經》卷四《東山經》記載,緱氏山在碧山以南五百里,姑逢山以北三百里,是原水的發源地。

山海經原文節選

(碧山)又南五百里,曰緱氏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東流注於沙澤。

翻譯

從碧山再往南五百里有座山,名叫緱氏山。這座山上光禿禿的,寸草不生,但蘊藏著豐富的金礦石和玉石。原水就發源於這座山,流出山澗後向東流去,匯入沙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