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晉

太子晉

姓姬,名晉,字子喬,周靈王太子,人稱太子晉。因被奉為王氏始祖,所以後世又稱王子晉、王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

人物簡介

太子晉子晉

列仙傳》云:“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後,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頭’。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見,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武則天借古諭今,對當時的大唐社會作了盡情地謳歌。說她是“承天命,開基業”,“正八柱於乾綱,紐四維於坤載”,“郎堤封於百億,聲教洽於無垠,被正朔於三千,文軌同於有載”,而且人口眾多,政令通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民族和睦,天下太平。
在位二十七年的周靈王是東周時期一個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晉卻口碑極佳,溫良忠厚,聰明博學,年紀較輕就開始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師曠是春秋時代著名的音樂家,晉平公派他晉見太子晉時,曾與他探討君子之德,太子晉聯繫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為,精闢地闡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經勸說晉平公治國要以“仁義為本”的師曠心悅誠服。
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濫,王宮也受到洪水的威脅,就在這個時候,太子晉與周靈王在治洪策略上發生分歧。周靈王準備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晉反對道:“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同時以禹的父親鯀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敗的教訓批評了周靈王的治水計畫。忠言逆耳,也許是太子晉的批評過於尖刻了吧,周靈王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太子晉被廢黜後,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鬱而終,年僅十七歲。
就在師曠拜見太子晉的時候,見到太子面色發紅,認為這是身體不佳的兆示,太子晉預言說:“我再過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晉的死神奇地驗證了他的預言,正因為如此,民間逐漸將他傳說成為一位神仙人物。據《列仙傳》中記載的神話故事說,太子晉喜歡吹笙,聲音酷似鳳凰鳴唱,遊歷於伊、洛之間,仙人浮丘生將他帶往嵩山修煉。三十餘年之後,一個名叫桓良的人遇見太子晉,太子晉對他說:“請你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與我在緱氏山相會。”到了那一天,太子晉乘坐白鶴出現在緱氏山之顛,可望而不可及,幾天之後,太子晉揮手與世人作別,升天而去,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傳說。唐代武則天封禪泰山時,封太子晉為“升仙太子”,並為他立廟,多年之後武則天來到嵩山,立制了御書《升仙太子碑》。據說,現在河南偃師縣緱氏山上仍有別名仙君觀的升仙太子廟。後世的文人在他們的詩作中也常常引用這一典故,屈原在《遠遊》中有雲“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娛戲。”李白也曾寫過“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的詩句。由此看來,“王子登仙”的神話傳說在歷史上還是影響比較大的。

人物軼事

詩云:“秋風寂寞秋雲輕,緱氏山頭月正明。帝子西飛仙馭遠,不知何處夜吹笙。”此詩寫的是緱氏山和太子晉。
太子晉,字子喬,又稱王子喬。他是周靈王的長子,出生時,仙樂琅琅,五彩霞飛,異香滿室,三日不絕,宮人稱異。靈王寵愛之,立其為太子。
太子晉飽讀詩書,尤好音律。靈王命巧匠,琢碧玉為笙,以賜太子晉。太子晉吹之,聲如鳳鳴,音色清越,響入天際。
少年時,太子晉常獨游於伊、洛河濱。這時的洛河水清見底,澄沙璣貝,黃葛叢叢,黃花綿密,青煙蔓條,繚繞百尺。此時的伊河,碧水輕霞,遠山平蕪,鷗鷺棲止,沙邊水色,小船人家。
又是一年夏天,谷、洛兩水相鬥,將毀王宮,周靈王欲築百丈長壩以堵谷水。太子晉勸諫道,治水之道必須疏導,鯀塞水道,羽山被誅,共工行此,身死國滅,徒為人笑。靈王不聽。
王室衰微,諸侯爭雄,詩樂不聞,干戈不息。太子晉厭倦了這兵亂之世,他想找一塊淨土去悟天地間的大道。於是,他獨自離開了王宮,跟隨浮丘公隱居於嵩山修道。
嵩山,號稱天室,氣勢磅礴,巍峨雄偉,峰巒起伏,重岩疊翠,山谷幽幽,秀麗清雅。太子晉忘卻了他過去享有的富貴榮華,在他看來,富麗堂皇的宮殿怎能比得上這綠林野屋。在這裡,日出如華,日落氣清,脫巾獨步,時聞鳥聲,呦呦鹿鳴,在野之坪。其修道也,靜心淨氣,以求真諦,如礦出金,如鉛出銀,因為只有洗鍊後的心,才能像明淨的潭水一樣,從深山遠處流出天光雲影的芳春。只有修道,其心才能像晶瑩的明鏡一樣,鬚眉畢現顯示人的精魂。
修道多年,太子晉大徹大悟,行神如空,行氣如虹。他傳語家人,七月七日在緱氏山(今偃師市境內)等待。至期果見太子晉立於山巔。此時的太子,羽冠鶴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笙,才奏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飄飄而至;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息於林際,百鳥和鳴,宮商協調,皇皇悅耳。太子晉舉手謝時人而去。
緱山明月,從此意味著清麗脫俗。後來,武則天來此,在明月清風裡,寫下了《太子升仙記》的名篇佳作;乾隆皇帝慕太子晉之名,也來到這裡,感慨不已,作詩說:孜孜治國,無暇學道,但使民情歡愉,就是我的閬苑,青芊麥色就是我的芝田。
神仙之道,或許虛無縹緲,但緱山明月,無疑留下了一段蕙質蘭心的佳話。今緱山(即緱氏山)之巔仍矗立著武則天撰文、並親為書丹的“升仙太子之碑”和乾隆詩碑,“緱山曉月”也成為偃師市古“八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