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網路藝術館,谷歌新增一項藝術計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泰特美術館、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巴黎凡爾賽宮等17家頂級藝術館,一幅幅世界名畫纖毫畢現於電腦螢幕。用高科技手段將藝術館搬上網,谷歌並非第一家,卻是聲勢最大的一家。70億像素解析度,拉近了普通人與藝術的距離,還是“畫餅充飢”,拋棄了傳統欣賞方式的愉悅。藝術作品
1、 龐大的谷歌網上美術館,比實地看到的還要多,搜羅逾1000件世界級名作,其中17件作品清晰度達到70億像素。用戶可以通過工具框放大影像細部,觀察畫家筆觸,免去長途奔波、漫長排隊、跟著擁擠人群湊前瞄一眼就讓位的尷尬。2、將藝術品掃描上網不是新鮮事,但“谷歌藝術計畫”通過“畫廊瀏覽”和“放大”兩項特色功能將其做到了極致。“畫廊瀏覽”技術基於谷歌“街景”服務,由拍照團隊利用“街景手推車”360度拍攝藝術館全景照片,通過技術手段組合,宛如實地走訪。
3、“放大”突破了畫作上網、放大幾倍即出現馬賽克的問題,以圖像捕捉技術將其高解析度呈現出來。比如布魯蓋爾《收割者》,背景里一群農婦在池塘里游泳,站在原作前,你只能模糊地看到水面波紋。梵谷《臥室》畫面中有幾個鏡框裝裱好的畫作,這幾幅“畫中畫”在紙本上顯得十分潦草,通過滑鼠卻能看到清晰的細節。
4、與谷歌在掃描圖書時的著作權糾紛相比,“藝術計畫”阻力小得多,烏菲茲美術館、梵谷博物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都在鎮館之寶中特意挑選出一件“明星作品”用於70億像素單獨展示,比如倫勃朗《夜巡》、梵谷《星夜》等。
網路藝術
1、事實上中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早有類似計畫,囿於技術和資金,尚停留於拍照掃描上傳階段,遠未達到“纖毫畢現”清晰度。中國美術館利用現代傳媒延伸美術館、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資源,應該是未來發展方向,涉及具體問題,卻不是那么簡單。幾年前敦煌研究院耗資千萬元,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開展“數位化敦煌壁畫合作研究”項目,完成42個洞窟“虛擬漫遊”製作。美方率先推出“梅隆國際敦煌檔案”,在中國這批成果卻躺在保險柜里,因為“國內盜版太猖獗,影像資料又太容易被盜版”。2、虛擬與現實之爭,即便解決了著作權和技術難題,如何看待網路藝術館這一新生業態,業界仍存爭議。稀有的藝術品變得觸手可及,這會削弱實體藝術館“唯一擁有”的影響力嗎?所有人都在觀望,包括谷歌的合作者們。
3、有評論家提出梵谷的天賦能夠被拆解成一個個像素嗎,我們深表懷疑。觀賞環境中的光線、氣氛和空間會對人的藝術體驗產生重要影響。無論技術有多么先進,這個新的網站永遠都不會取代參觀博物館。
4、有人用X光、紅外線反射儀、紫外線成像、雷射掃描觀察藝術品,他們發現藝術的秘密了嗎?什麼都沒有。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尤其是普通參觀者,對網路藝術館還是持歡迎態度。電視機沒能扼殺電影院、電子書沒有毀滅紙張書,虛擬平台的藝術世界,如何與實體藝術館取長補短,這一探索將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