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網路強迫症,顧名思義,就是每天無論有事沒事,都傾向於打開電腦,坐在顯示器前,或工作,或漫無目的地在網上閒逛。到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該下線的時候不下線。疾病危害
發達的網路頗受大眾的歡迎,可是它卻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麻煩。網癮、網路強迫症這些精神方面疾病就是人們在使用網路時可能遭遇的。到底網癮是不是網路強迫症?它與網路強迫症有什麼關係呢?有關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即網癮,高發期一般在15~20歲,在17歲達到頂峰。其產生有教育制度的原因,也有人格特質的作用。現實的情況表明,中度至重度的抑鬱與網路成癮存在相關,而且一些與抑鬱相關的人格特質,如低自尊、缺乏動機、尋求外界認可、害怕被拒絕等可能也是促成網路成癮發生的原因。可見,其成因方面與網路強迫症是有共同點的。
現在國內對網癮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總體來講,網癮可以被認定是一種強迫性症狀的表現。此外,還有專家認為,網癮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強迫症。
當然,探究網癮與網路強迫症的關係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讓家長和當事者認識到網癮對於人們身體素質、人格發展健全等方面的危害,並及早進行控制。
網路成癮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青少年視力下降、生物鐘紊亂、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徵,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噁心厭食、體重下降的情況。有時網路成癮的人還會出現品行障礙,誘發他們不與人交往、暴躁,產生攻擊性等反常行為,一些人甚至會滑向犯罪的深淵。
對於網癮的解除,教育專家指出,主要是要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用平等的溝通方式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自己說他最想說的話,然後因勢利導,對症下藥。
網癮的另一表現:網路強迫症隨著電話、手機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我們的交流、溝通,可是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調查發現,過份的依賴網路,可能會患上網路強迫症,你是不是也發現自己,天天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自己關注的網站、自己的部落格、小區論壇挨個看一遍,然後再把自己關心的幾個關鍵字都baidu、Google一下,否則根本無法專心工作;明明工作很緊,但是8小時內還是忍不住要去那些網頁上來回看,就怕錯過一些驚喜和有價值的訊息;保持瀏覽網頁的頻率在兩個小時一次,甚至是更為頻繁。下班關機前的最後一件事是再把自己關心的所有網站看一遍,否則無法安心下班,回家後第一件事還是再看一遍那些網頁;雖然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自己的瀏覽行為一點效果也沒有,但仍然無法抑制,總之,就是不可控制地時刻惦念著網路上面的一舉一動。這就是網路強迫症的症狀表現,長期患有網路強迫症的人會過度沉迷於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無所追求甚至產生厭惡情緒。情況嚴重的,還可能會促使其做出惡性行為,危害社會。
疾病預防
從小注意個性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給予過多,過於刻板的要求,對於預防強迫症的發生有很大幫助,特別是父母本人有個性不良者更應注意。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點去抑制病態的興奮點。
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有強迫思維時不要對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帶著“不安”去做應該做的事。有強迫動作時,要理解這是違背自然的過度反應形式,要逐步減少這類動作反應直到和正常人一樣。堅持練習,必然有益。注意心理衛生,努力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和技巧,增強自信,不迴避困難,培養敢於承受艱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質,是預防的關健。
相關信息
自去年11月20日開始,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在校園網上開展線上心理健康諮詢,4個月來,5位心理學專家上網回答了780餘人次大學生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北大學生工作部總結出了大學生們普遍關心的這8個熱點問題,同時給出了心理學專家有針對性的建議。考試焦慮主要表現在迎考及考試期間出現過分擔心、緊張、不安、恐懼等複合情緒障礙,還可伴有失眠、消化機能減退、全身不適等症狀。專家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學習的辛苦。
除了學習,與大學生最密切相關的恐怕就是人際關係問題了。大學生的性格日趨成熟與穩定,其價值觀、世界觀基本成型,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觀點,並且易趨固執。因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求一種寬鬆與自由的環境。但部分學生由於很少融入到一些實際活動中,導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評價,也就對自己在所處環境中的地位與角色不能正確認識。因此在具體的交往活動或過程中出現了各種“交往不適症”或“交往綜合徵”。對此,專家建議要善於發現對方優點,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調整對他人的期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