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出自九姓
仇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候(一說為九吾氏)。夏代時,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為九侯國,取代夏時的部落。商朝末年,紂王殺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以國名加“人”字偏旁為仇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傳說大禹後裔子孫有九人偕同入閩,居於大詔(今福建 詔安),歿後為神,人稱其為九侯,分別葬於詔安縣東北的九座連烽之山上,因稱九侯山。其後裔子孫稱九侯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字姓九氏、侯氏,九氏後有加“人”字偏旁為仇氏者,世代相傳至今。今福建地區的仇氏、部分侯氏,人丁興旺,據說就是如此而來。
出自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侯氏部落,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魏書》記載,南北朝北魏時期,有中山縣人侯洛齊,本為侯氏,後為仇氏族人所收養,遂改為仇氏。
在北魏太武拓跋燾執政時期,仇洛齊以率軍平定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其後裔漸成望族,世代稱仇氏至今,成為中原仇氏一支,望出平陽郡(今山西臨汾)。
出自子姓,仇牧之後
仇姓為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據《元和姓纂》載,仇牧為在蒙澤(在今河南省商丘東北)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南宮萬。南宮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一場惡鬥,仇牧被南宮萬摔死。仇牧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仇為姓,稱仇氏。此支仇氏望出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子姓仇氏後有改為裘氏、求氏者,故子姓仇氏、裘氏、求氏系一家人。
出自侯姓所改
據《魏書》載,南北朝後魏時,有中山人侯洛齊,本為侯姓,後為仇氏養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時,他以平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其後漸成望族,成為中原仇姓一支。此支仇氏望族居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
出自前仇池國
東漢建安年間,氐族人楊騰率領部眾遷至仇池山(今甘肅西和縣城南四十五公里處)定居下來。在三國時期,楊騰曾聯合涼州馬超、韓遂、楊秋和占據今甘肅一帶的興國氐王阿貴匯合共同反抗曹魏國的曹操。後因戰敗率少數將領投奔蜀漢國的劉備,其餘部眾被曹操遷至扶風、天水一帶。
在西晉文帝 司馬昭執政時期,氐族人楊飛龍接受西晉王的封號,以假征西將軍名義,率部落“還居略陽”。楊飛龍以外甥令狐茂搜為養子。到了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楊茂搜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西北氐族部眾擁戴其稱王,始建前仇池國,稱仇池公,其轄地有武都、陰平二郡。
到了東晉元帝司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國分裂,楊茂搜長子楊難敵繼位,號左賢王,屯下辨。其弟楊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今甘肅徽縣),今隴南地區大部都在其控制範圍之內。其後兄弟內斗,國力日弱。在晉簡文帝司馬昱鹹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國皇帝苻堅遣將楊安攻仇池,城破之後,將氐族人遷徙到關中一帶。至此,前仇池國曆楊茂搜、楊難敵、楊毅、楊初、楊國、楊俊、楊世、楊統、楊纂共九代君王而滅亡。
出自南北朝的後仇池國
前秦政權滅亡後,苻堅的女婿楊定率部眾返回隴右地區,於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前秦苻丕太安元年,西秦乞伏國仁建義元年,公元385年)自稱龍驤將軍、仇池公,招納氐族、漢族之民自立。四年後,楊定占領了天水、略陽、隴城、翼城等地,自號隴西王。後與西秦政權的乞伏乾歸爭戰,失敗被殺。到其堂弟楊盛繼位時,轄區只有武都、陰平兩處城池,不久領土又擴張至漢中、祁山。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北魏 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後仇池國為北魏太武拓跋燾擊敗, 至此,後仇池國曆武王楊定、孝昭王楊玄、惠文王楊盛、仇池王楊保宗、大秦王楊難當、仇池王楊建義、仇池王楊保熾共七代君王而滅亡。
前、後仇池國滅亡後,楊茂搜的後人又相繼建立了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北周靜帝宇文衍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陰平國王楊法琛因積極協助北周王朝的益州總管王謙反抗楊堅,在楊堅建立隋王朝之後,即派大軍滅了陰平國。此後,氐族部眾遂散處各地,逐漸融合於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之中。
在仇池國滅亡之後,有氐族部眾取故國名為漢化姓氏者,即稱仇池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仇氏、池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出自達斡爾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德爾氏、莫爾哲勒氏,世居松花江與黑龍江流域、巴林(今黑龍江伯力、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等地,清朝中期歸列於滿洲索倫部,史稱新滿洲部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Moljere Hala,漢字義“以刀復仇”。
清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墨勒哲哷氏多改漢字姓為仇氏、孟氏、曹氏、莫氏等。
部分姓氏始祖
仇牧。仇姓是3000年前宋國大夫仇牧的後裔。仇姓的始祖仇牧,是宋國國君宋哀公的裔孫,宋哀公第九子吾的長孫。《左傳》介紹說,仇牧是春秋時期宋泯公的大夫,後來南宮萬(後人訛傳為宋萬)要殺泯公,他急忙前往救主,可惜已遲,泯公已被南宮萬殺了。在宮門正遇南宮萬,創新手持長劍,口出叱聲,撲殺那個弒君的國賊,可惜寡不敵眾,終遭殺害。仇牧被殺後,他的兒子仇仲逃到宋國的附庸國蕭國,當時的蕭國國君大心留他當大夫,仇仲婉言推辭,過上隱居的生活,其後子子孫孫都姓仇氏。所以中國姓仇的人,起源於河南,然後才逐漸繁衍到全國各地。仇牧是中國忠義傳統的最佳楷模。
有一種說法仇牧系出九吾氏,夏諸侯在商為九國,紂殺九侯,其後為仇氏。
遷徙分布
歷史上仇姓的遷徙與分布
宋朝時期,仇姓大約有4萬1千人,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山東、河南、甘肅、四川,這五省仇姓約占仇姓總人口的88%。其次分布於江西、浙江等地。陝西為仇姓第一大省,約占仇姓總人口的21%。
明朝時期,仇姓大約有8萬8千人,約占全國人口0.09%,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甘肅、山東、山西、浙江,這四省仇姓約占仇姓總人口的89%。甘肅為仇姓第一大省,約占仇姓總人口的四成。
當代仇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仇姓的人口大約有29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3%,為第二百五十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仇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仇姓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浙江、湖南、內蒙古、四川,這六省區的仇姓大約占仇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於上海、甘肅、天津、貴州、山西、河北等地。江蘇居住了仇姓總人口的31%,為仇姓第一大省。仇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蘇滬皖、浙江大部、江西北部、湘鄂桂瓊大部、貴州、雲川渝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甘肅南部、寧夏、陝西西段、內蒙古中西部和東部、黑吉遼、河北東北,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最高可達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41%,居住了大約82%的仇姓人群。
歷史名人
仇覽
仇覽,漢桓帝延熹年間河南考城人,字季智,高節懿行,備受後世景仰。他當蒲亭長時,村中有一人叫陳元,獨自與母親同住。一曰,這位母親來見仇覽,控告她的兒子陳元不孝,仇覽卻很驚訝的說:“我不久前才經過你們家,看到陳元把房子整理得很整齊,田地也能按時耕耘,想必是個勤奮的人,我覺得他不會是惡人,一定是因為沒有人教育他!你守寡又辛苦的撫養他,現在年老了,正是要依靠兒子,何必為一時的爭吵憤怒,而陷你的兒子為不孝之人呢?”陳元的母親聽了,感動得淚流滿面而回去。不久,仇覽親自到陳元家,與其母子一起吃飯,告訴陳元如何行孝,並說明孝順而感得的福報,及不孝的過失。陳元後來竟然成為一個孝子。
仇台
仇台,東漢人,篤於仁信。人多歸附,居於東海之濱,以“百家濟海”之故,建國號百濟,遂為百濟國王,一度為東邑強國。
仇博
仇博,字彥文,宋代新安人。他聰穎博學,13歲時作的《至樂堂記》,得到文壇領袖蘇軾的稱讚,嘆曰“後生可畏”。
仇遠
仇遠,元代儒學教授、詩人、詞人。字仁近(1247-1328以後),號近村,又號山村(或山村民)。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著有詩集《金淵集》、詩文集《山村遺集》等,與白斑齊名。
仇成
仇成(1324年-1388年),元末明初含山縣銅閘鎮人,1355年投奔駐軍和州的朱元璋,曾參與攻克採石、太平,又隨大將徐達攻克江蘇的溧水、溧陽,每次作戰都勇冠三軍,隨後多年參戰,屢次升官,功勞顯著,祿五百石。1388年八月病故,追封為皖國公,謚“莊襄”,賜葬鐘山。
仇英
仇英,明朝著名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省)人。提起“仇十洲”(仇英)的大名,只要對國畫略有涉及的人,就沒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國畫壇上的“明代四大家”之一,善於臨摹宋、元名筆。其筆下的人物、鳥獸、山水、樓觀、旗輦、車容之類,無一不秀雅鮮麗。他畫的仕女,神采生動,被譽為明時工筆之傑。因此,數百年來仇十洲的每一幅作品,人們幾乎都奉為瑰寶,爭相收藏。
仇養蒙
仇養蒙,明代孝子,富平人。萬曆間歲歉,以粟奉親,與妻糟糠。年八十,猶指親墓灑泣如孺子。
仇時濟
仇時濟,明代宿州吏目,長治人。五世同居,歡染無間。嘗與弟時茂作《仇家范》,以為世守。
仇維禎
仇維禎(1577—1652年),字庸足,明朝天啟、崇禎年間,先後任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四部尚書,為官二十餘載,因不屈服於權奸魏忠賢一黨,被派往薊北駐守邊疆,領北京兵部大司馬銜。在帶兵期間,天災無收,民不聊生,軍不足餉,仇尚書散盡財資施捨糧米。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仇維貞聞訊後,棄官攜印回鄉務農。順治九年十二月,仇尚書年老病危,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召集子孫立下遺囑:“吾為官二十餘年,資財散盡,囊空如洗,唯存聖書滿箱。望爾等熟讀聖書,忠義莫忘,此乃維禎一生之念。”他隨即喘息片刻後又曰:“一生愚忠,不事二朝。清人入關,我朝亡故,我仇氏子孫,忠義為先,打馬回頭,定不做滿官。為告子孫後代,石馬回頭為鑑。”是年十二月十二日,仇尚書壽終正寢。享年七十六歲。
仇兆鰲
仇兆鰲,清代名士,字滄柱,自號章溪老叟。《杜詩詳註》是他以二十多年的時間編著成的書,他對這部書,用力甚勤。其網羅之廣,引證之博,幾乎包括了他以前的一切著作,是一部具有集注集評性質的鴻篇巨製。
仇鰲
仇鰲,1879年-1970年,湖南 湘陰縣(今湖南 汨羅古培鎮)人,同盟會會員,曾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參事室主任,1949年,與程潛、陳明仁、唐生智一起領導湖南和平起義,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及民革中央委員。有著作《半肺老人吟草》。
仇亮
仇亮,1879年-1915年,湖南 湘陰縣(今湖南 汨羅 城郊鄉)人。同盟會員,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烈士,辛亥革命時,領導山西新軍起義,親率革命軍圍攻巡撫衙門,擊斃山西巡撫陸鍾琦,眾人推仇亮為山西都督,執意不就,讓與閻錫山。後,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
仇和
仇和,男,漢族,1957年01月生,江蘇 濱海人。1977年08月入黨,1982年01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曾任雲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
郡望堂號
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都有記載:仇氏望出南陽郡,戰國時平陽郡。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南陽郡
秦代始置。漢承秦制,仍設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郡治宛,下轄三十六縣。東漢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現出經濟、文化大都會的面貌。
平陽郡
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堂號
方正堂、德化堂
兩堂號均源自東漢仇覽為蒲亭長,用德來感化人。亭民陳元的母親告兒子不孝,仇覽親自跑到陳家教育陳元,終使陳元變成孝子。朝廷征仇覽做方正。
南陽堂
仇氏對聯“系承仇牧;望出南陽”指代就是此堂號。
泉州溯源
仇姓人口在泉州十分稀少,其先祖在明代時從浙江前往泉州做生意,由於生意虧空無法回家而滯留在惠安,後入贅繁衍生息,至今已發展到第二十三世。惠安縣方誌委林主任稱,仇姓後人在泉州別的地方幾乎沒有,當地仇姓後人主要分布在張坂鎮643人(其中上塘村有仇姓後人406人,張坂村有229人,群力村有8人),崇武鎮的西華村有3人,螺城鎮有4人,總計650人。
關於開基祖是何時到當地落戶的說不清,不過他知道他屬於當地仇姓的第二十世,村里至今已經發展到第二十三世。他們的燈號為“南陽傳芳”。據他的父輩們說,他們的先祖是從浙江平陽到泉州的。當時開基祖到泉州做牛皮生意,由於船在途中出了事故,加上天氣炎熱,牛皮生蟲變質沒人要,生意血本無歸,而那些錢有些是借來的,他無法償還債務,加上沒錢回老家,於是就在當地入贅成家。
仇文珍指著家門前一座塌得只剩一米多高牆腳、面積數百平方米的老宅基地說,那是他們的祖祠原址,周圍的石條上除了能找到一塊“石敢當”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石刻。據他們村裡的老者稱,他們的上祖是明代到上塘落戶的。後來從上塘搬了三房和四房仇姓宗親到距村里約一公里外的張坂村。上塘村現有仇姓宗親約400人。當地兩個村莊的仇姓後人的田地都連在一塊,村民以農業為主,做木桶補家具的手藝人特多,當木匠、石匠、泥瓦匠的人也不少。
在仇文珍的父親仇細九那一代,村里曾有七八個宗親和他父親一同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謀生,但後來許多人跑了回來,只有他父親和仇連貴留了下來。
《姓氏志》對於仇姓的來源有三種版本:一是出自子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吾氏;二是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另一種是出自侯姓所改。泉州仇姓的燈號“南陽傳芳”與第二種來源相吻合,即泉州的仇姓源頭可能是來自河南商丘。
岳陽溯源
湖南省岳陽市仇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汨羅市與平江縣。
汨羅市大眾塅仇姓:明洪武2年(1369年)自江西新建縣遷巴陵之八仙橋(今岳陽市屬岳陽縣八仙大橋附近)。遷湘始祖甫清公,傳四世至壽俎公,於明正統7年(1442年)遷湘陰大眾塅(今分屬汨羅市古培鎮與城郊鄉)。該族名人仇道南,曾為省立湖南圖書館館長;仇亮,仇道南之子,同盟會員,民國時任陸軍部軍銜司長,國民黨本部會計部長,二次革命時英勇犧牲;仇鰲,同盟會員,湖南省軍政委員會委員。汨羅市仇姓人口大約有3000餘人,主要分布在城郊鄉上馬村、團山村;古培鎮楊柳村、黃塘村、雨壇村、課功村、石牛村等地,其中上馬村、楊柳村與黃塘村為始遷地,立有仇姓宗祠,文革時曾被毀,後重修。字輩排行“...鳳鸞世第,義讓家興...”
平江中縣坪仇氏
始遷祖燕山公,明嘉靖20年(1541年)自湘陰(今湖南省汨羅市古培鎮)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288人。
家譜文獻
浙江金華靈峰仇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宜興仇氏宗譜八卷,(清)仇耀祖、仇樽銘等纂,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仇卿。
江蘇江都維揚甘棠仇氏重修族譜八卷,(清)仇昌山主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仇國明
上海崇明仇氏宗譜,(清)仇裕高,仇顯邦重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仇泰
江蘇宜興黃柑瀆仇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仇卿。
湖北丹江口肖州仇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東津鎮唐莊村仇營。
江蘇鎮江潤州潤東順江洲仇氏族譜六卷,(民國)仇天安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衡陽仇氏三修宗譜十卷,首三卷,(民國)合族輯,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仇受命
湖南益陽仇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佛山高明王臣仇氏族譜,著者待考,1995年10月新編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佛山市圖書館地方文獻室。
山西汾西團柏五甲子仇氏族譜,(現代)仇氏族譜修撰委員會編著,2002年歷史出版社新本。現被收藏在山西省律梁市圖書館。
河北井陘仇氏家譜,(現代)續修編纂委員會編著,2004年公開出版本。現被收藏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圖書館。
仇氏字輩
山東臨沂仇村仇氏輩分:交大天明亮,栽花古盛林,郯勇玉成景,鳳文朝上升。
山東威海地區仇氏輩分:“保祝善作本,春山日正新,壽利再希順,學安景兆修”。
山東棗莊仇氏字輩:‘’振 憲 鳯 洪 西 廣 福 慶 召 玉 ‘’。
山東菏澤牡丹區仇氏輩分:“廣兆登念恆,成清恩明慧,福如東海長”。
山東濟寧地區梁山縣徐集鎮仇氏字輩:“廣作登念恆,成清發明慧,福如東海長”。
大連瓦房店仇氏字輩;文·【】·萬·希·殿·學·德
山東滕州仇氏字輩:“兆顏錫新有光裕昭培緒”。
山東兗州仇氏字輩:“振林學科同衍尚””漢洪保士如天廣“庭開兆恆唐爭望”“文武興家邦更長”
山東泰安仇氏字輩:“玉豐萬士貞元惠”。
山東淄博仇氏字輩:“統緒傳道廣 全述作功成 公中存年遠 國正慶恩榮”。
山東聊城仇氏字輩:“鳳紅善子,長懷公道,志在德行,培元養正,瑞兆福增”。
山東莒縣仇氏字輩:“德緒傳道廣全淑作功成”。
山東即墨、東北仇氏字輩:“立宗方兆吉延世復成祥”。
山東菏澤仇氏字輩:“耀志世隆”
山東平遠仇氏字輩:“從天萬壽光春志學”。
山東濟南仇氏字輩:“文可立孟加兆”。
山東鄒平仇氏字輩:“連兆方行在緒宗明”
山東金鄉仇氏字輩:“丙樹成清恩明慧,福如東海長”。
江蘇連雲港仇氏字輩:“瑛尚廉璣 仁緒晉基 景雲庚從力如衛賢 儀來舜時 賦憲子美”。
江蘇睢寧仇氏字輩:“允林鳳啟慶”。
江蘇洪澤仇氏字輩:“尚日萬兆守正永如乃同”。
江蘇徐州豐縣仇氏字輩:“元本存慎奎(培)樹尊”。
江蘇豐縣仇氏字輩:“振發輪廣傳忠厚,品正清慎勤,得高志任勇,言。。。。(仇古洞仇忠朋更注)
江蘇鹽都仇氏字輩:“念加錦高玉廣明”。
江蘇阜寧仇氏十四世“培”字輩以後,按如下順序排輩:“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仁義禮智信,興幫建強國”。
江蘇沭陽仇氏字輩:“立兆俊耀祖光”。
江蘇鹽城建湖仇氏輩:"仕太宗成發"
江蘇泰州興化仇氏字輩:“廣華春山松”。
湖北襄樊仇氏字輩:“復立恆華達興德振國邦漢錦傳世遠榮昌兆吉祥”。
湖北十堰仇氏字輩:“民富麗皇……”
湖北隨州廣水仇氏輩:“光宗必能長富貴,華國惟尚大文章。宇泰家康齊永慶,道明德宜自鍾祥。詩書禮義千秋盛,中正仁和萬世昌。”
安徽碭山仇氏字輩:德義讓世傳忠厚家道振興。
安徽阜陽仇氏字輩:“龍殿志學成,顯華振家興”
安徽長豐仇氏字輩:“賢良啟祖業孝娣顯增光積德廣兆慶恆多保善昌”。
安徽壽縣仇氏字輩:“賢良啟祖業孝娣顯增光積德廣兆慶恆多保善昌”。
安徽繁昌仇氏字輩:“正國德鴻士,為良孝敬先。家其傳厚裕,治民達全賢。”
黑龍江青岡、北京懷柔仇氏字輩:“萬國思永志佐德可積世”。
湖南益陽仇氏字輩:“正大光明定興毓世澤長”。
湖南嶽陽仇氏字輩:“...鳳鸞世第,義讓家興...”。
廣西靈山仇氏字輩:“忠厚開基遠詩書繼世芳(光)”。
河南開封仇氏字輩:
一支:“宏恆紹其澤”。
二支:“春乃正永(榮)紀”。
浙江樂清仇氏字輩:“元子性存從緣宗世朝延壹賢良士國學昌明允心德保瑞光達道通嘉立載修維景安”。
浙江杭州仇氏字輩:“大兆士英范,庭釗正學昌,瑞朝登聖選,萬世佐安邦。”
雲南楚雄仇氏字輩:“永興達開……”
重慶仇氏一支字輩:“純武大朝……”
仇氏一支字輩:“奉鴻善子長懷公道”。
仇氏一支字輩:“祿(臻)福闌(舉鐸)玉德振祥可”。
仇氏一支字輩:“天心(興)玉光裕昭”。
仇氏一支字輩:“統修傳道廣全述作功成公中存年遠國正慶恩榮”。
江西上高仇氏字輩:“敏必通新,常守定樂”。
資料有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