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事長官
唐貞觀二年(628)始設於周邊重要地區,後多以節度使兼任。宋代在西北﹑西南邊境地區亦設定經略使。鹹平五年(1002),宰相張齊賢出任經略使,為西北的軍事統帥,節制西北數路軍馬以抗擊西夏。未幾即罷。同年秋,錢若水任並﹑代經略使,為一路的軍事長官,次年亦罷。寶元二年(1039),因西夏進擾,涇原﹑秦鳳路安撫使夏竦,鄜延﹑環慶路安撫使范雍,皆帶經略使。此後,陝西各路和河東路的安撫使,例皆帶經略使,其主要職責為抗擊西夏和招撫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皇佑四年(1052),因儂智高叛亂,設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安撫使,皆帶經略使,此後遂為定製,直
至宋亡。此外,紹興六年(1136)曾以襄陽臨近偽齊﹐按照陝西舊例﹐荊湖北路的安撫使也因而帶經略使,次年罷。西夏設東﹑西經略使。金代以後,經略使一職成為臨時性的差遣。金末,曾在被蒙古軍攻破各路設經略使,總理一方軍政。元初,曾以史天澤為河南經略使。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以中書參政普顏不花等為經略使,赴江南各省督察軍律。明清兩朝,凡遇有重要軍務時即特設經略,統理一省或數省軍務,職位高於總督,事畢即罷。清中葉後不設此職。
近代官名
北洋政府時期,為籠絡割據一方的軍閥,重設經略使。授經略使者,可總管數省軍務,如民國初年尹昌衡任川邊經略使,如段祺瑞執政期間,曾任命曹錕為四川﹑廣東﹑湖南﹑江西四省經略使,徐世昌任總統,以張作霖兼蒙疆經略使。北洋政府垮台後,經略使一職亦廢。
史料記載
唐貞觀二年,邊州別置經略使,此蓋使名之起。節度兼度支、營田、招討、經略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儀鳳二年,以黑齒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永淳元年,婁師德為河源軍經略副使。至德三年,賀蘭進明除嶺南五府經略兼節度使。建中元年,除元節度,始不合五府經略。
宋朝不常置。鹹平五年,始以右僕射張齊賢為寧環慶涇原路經略使、判汾州,諸路軍馬並受節度,又以鄧州觀察使錢若水為並代經略使、判并州,自後不除人。寶元中,夏人入寇,始命陝西沿邊大將皆兼經略。皇祐四年(1052),儂智高擾邊,詔知廣、桂州並帶經略安撫使。自後,西南二邊常帶經略,所以重帥權而服羌夷也。其經略、安撫,各以直秘ト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帥其屬而聽其獄訟,頒其禁令,定其賞罰,稽其錢、甲械出納之名籍而行以法。若事難專決,則具可否稟奏;即千機速、邊防及士卒抵罪,則聽以便宜裁斷。帥臣任河東、陝西、嶺南路,職任綏御戎夷,則為經略安撫使。南渡之初,依舊制,廣南東路帶主管經略安撫使公事,西路帶經略安撫使。紹興五年,令襄陽守臣、湖北帥帶經略安撫使(中書門下省言:“湖北帥司已移還荊南,舊治與襄陽府事體頗同。”詔王庶許依襄陽例,帶經略安撫)。後罷,而二廣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