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效益
正文
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勞動消耗、勞動占用同符合社會需要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勞動消耗包括活勞動消耗和機器設備、廠房建築物、原材料、燃料等物化勞動消耗。勞動占用指生產資料和資金的占用。勞動成果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部門所製造的物質產品,也包括運輸業、郵電業、商業等部門的生產勞動為社會提供的勞務。經濟效益範疇的含義 經濟效益是各個社會共有的經濟範疇,但在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性質與不同的評價標準。在資本主義社會,評價經濟效益的唯一標準是利潤率。單位墊支資本獲得的利潤愈多,經濟效益就愈大。社會主義生產以滿足人民的需要為根本目的。經濟效益的高低不能只看利潤率,首先要由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來檢驗。社會主義企業生產活動的結果首先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產品(或勞務),但並不是任何產品都具有經濟效益,只有那些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才具有經濟效益,在這些產品上所花費的勞動才是有效的勞動。如果生產的產品不符合社會需要,生產得愈多,浪費就愈大。社會需要是現實的需要,是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購買力水平相適應的需要。企業所生產的不論是高中檔產品,還是低檔產品,在花色、品種、質量、數量上都必須符合人民的各種不同需要。社會需要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方式與消費結構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因此產品也要不斷更新換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生產需要,有生活需要,有一般需要,又有某些人某些地區的特殊需要,各種需要之間又有一定的比例關係。這就要求社會生產有計畫按比例地發展,用儘量少的勞動生產出儘量豐富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以符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畫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
在產品符合社會需要的前提下,經濟效益的大小決定於勞動時間的節約程度。節約有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等多種形式,但一切節約,歸根結柢都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勞動時間的節約有兩層意思:①單位產品消耗了多少勞動時間。勞動時間消耗得愈少經濟效益愈高。②單位產品在多長時間內生產出來。生產周期愈短,經濟效益愈高。縮短產品生產周期就意味著減少資金與物質的占用時間,就可以用同樣的資金與技術設備裝備更多的活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
生產同一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是極不相同的,但作為衡量經濟效益尺度的只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見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凡是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就應該認為是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仍然表現為價值。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愈多,經濟效益就愈高。
勞動時間節約規律在各個社會都起作用,但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才為它開闢了最廣闊的場所。在階級社會中,由於生產資料私有,人們只注意眼前的、直接的經濟效益,而長遠的、全局的效益則往往被忽視。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是有計畫發展的,人民的利益根本上一致,因此完全有可能兼顧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既講究微觀經濟效益,更注意巨觀經濟效益。在社會主義社會,節約勞動時間不僅仍然是重要經濟規律,而且是在更高程度上、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發生作用的經濟規律(見時間節約原則)。
經濟效益的表現 社會主義經濟效益具有多環節和多層次:①從社會再生產過程看,有基本建設經濟效益,生產經濟效益,流通經濟效益;②從經濟的部門結構看,有農業經濟效益,工業經濟效益,建築業經濟效益,信息產業經濟效益,交通運輸業經濟效益,商業經濟效益等;③從考核的範圍看,有企業經濟效益,地區或部門經濟效益,國民經濟效益(或稱微觀經濟效益和巨觀經濟效益);④從考核的時間看,有當前經濟效益和長遠經濟效益;⑤從勞動消耗的形式看,有活勞動消耗的經濟效益,物質消耗的經濟效益,資金消耗與占用的經濟效益。此外,還有人提出教育經濟效益,科學研究經濟效益,衛生經濟效益,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概念。各種經濟效益相互聯繫,相互制約,構成社會主義經濟效益體系。
考核經濟效益的指標 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效益的考核,是從使用價值與價值兩方面,通過一系列指標來進行的。既有反映全面情況的綜合經濟效益指標,又有反映某一因素的單項經濟效益指標。現在常用的經濟效益指標有:勞動生產率,設備產品率,原材料與能源消耗率,單位面積產量,資金產值率,淨產值率,資金利潤率,投資收回期等。勞動生產率,表示單位勞動時間的產量或產值,是最重要的又是最一般的經濟效益指標,可以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間進行比較。資金利潤率反映資金消耗與占用的經濟效益。淨產值(或國民收入)率,表示單位勞動時間所創造的新價值,是最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的特性的指標。在階級社會中,構成剝削階級經濟效益的只能是國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封建主的經濟效益是地租率,資本家的經濟效益是利潤率。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是生產資料與產品的主人,新創造的價值,都是他們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也是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提高經濟效益的意義與途徑 提高經濟效益是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手段,它的意義是:①可以促進人力、物力、財力的合理使用,推動企業採用新技術,使人們學會用科學的辦法來管理現代化的經濟,學會經濟核算(見經濟核算制);②可以節約勞動時間,增加閒暇時間,使人們得到全面發展,並使人民在經濟上得到更多的實惠;③是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最充分發揮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歸根結柢在於它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提高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牽涉到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各個方面,是各項工作的綜合反映。就經濟工作而言,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主要有:①改革與完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為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效益的提高開闢道路。按照經濟規律來管理經濟,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兼顧國家、集體與個人利益,開展企業之間的競爭,使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方面內有動力外有壓力(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競爭)。②搞好綜合平衡。社會主義實行計畫經濟,這是節約社會勞動、提高巨觀經濟效益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微觀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如果在綜合平衡工作中發生重大失誤,就會造成巨大浪費。因此,必須加強計畫工作,保持財政、信貸、物資、外匯的綜合平衡,保持生產資料生產與消費資料生產、積累與消費的合理比例。③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將廠長負責制同職工的民主管理結合起來,將職工的物質利益同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鈎,調動廣大職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積極性。在國家計畫指導下,充分利用商品貨幣關係和市場機制(見計畫經濟與市場機制),加強經濟核算,厲行節約。④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各種人才,以新的科學技術成就改造原有企業,並積極發展各種新型的產業,提高企業的知識密集程度和技術密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