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圖書簡介】 - 經學以前的《詩經》經學的發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雖然經學成熟於漢代,卻有著漫長的發生和發展的歷史。
經學評價
現代學者對經學的消極意義多有批判,但是應該看到經學的基礎是文化經典,《易》、《詩》、《書》、《禮》、《春秋》等典籍是體現華夏民族精神意蘊的文化元典,聚集著中國古老的倫理道德、思想智慧和藝術精神。經學固然有對文化元典的種種曲解與誤讀,卻依然難以掩蓋文化經典自身的光芒。從根本上說,中國沒有宗教,而民族精神卻一脈相傳歷久彌新,文化經典在民族精神建構上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學在中華民族精神建設上至少有傳承之功。本書的寫作目的
王妍的著作力圖以《詩經》為切入點,把經學作為一個歷史的坐標,描述“詩三百”從詩學到經學的歷史。本書的重要意義
本書的重要意義是將詩的歷史與《詩》的歷史的結合起來,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論述《詩經》的編輯與流傳,而是把“詩三百”放置到整個詩歌發生的歷史土壤上,山詩論《詩》,從詩的起源追溯《詩》的起源,追溯到上古詩歌藝術的發生發展,使得整個論述有了較為寬闊的理論視野。書名的含義
初看上去,“經學以前的《詩經》”,這個題目似欠嚴謹,因為在經學以前並不存在《詩經》,而我理解作者只是沿用了歷史上的習慣性稱謂,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拂去經學的歷史煙塵,描繪出“詩三百”的原始形態,勾勒出在禮樂文化土壤上產生的“詩三百”文化經典進而演化成政治意義的《詩經》的歷史過程。經典的意義是非凡的,所以《荀子.勸學》云:“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六經”的稱謂始見《莊子.天運》,所謂“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禮記。經解》也在經的旗幟下羅列了《詩》《書》《樂》《易》《禮》《春秋》的六部典籍,而這裡的“經”是經典的,而非經學的。經典與經學的意義是有很大不同的,經典是文化的,經學是政治的,經典雖然也強調自身的重要意義,但並不排他;而經學往往是獨斷的,排他的。詩的根本意義是立足於生存的,而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海德格爾說,詩是人的本真存在,因此“歌聲即生存”就成了海德格爾詩學的重要論斷。義大利學者維柯在《新科學》中認為,原始的智慧是一種詩性的智慧,原始時代有著詩性的天文、詩性的地理、詩性的歷史、詩性的科學……,詩性是早期人類的世界觀,他們以詩意的目光打量世界,一切都充滿了詩性的光彩。正因為如此,《詩經》一出世,就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賦《詩》言志成為春秋時代獨特的文化景觀,在宗廟祭祀、外交往來、禮樂教化、鄉黨宴飲等重大的社會活動中,人們常常稱詩喻志,一方面剖白心跡,表達思想,一方面也是盛大的禮樂活動,是藝術欣賞和審美薰陶,所以《左傳》在記錄吳季札觀樂時總以“美哉”作為評論的引言。只是隨著詩樂分離,戰國以降,人們越來越偏重對“詩三百”的思想意義的闡發,而在“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的前提下,稱引者偏重於表達自己的意志而忽略了詩的本事本義。儒學在漢代由思想上的子學轉為政治上的經學,《詩》的闡釋也發生了重大的精神轉向,成為體現政治意志的經典。雖然由於政治的力量,“詩三百”的地位大為增強了,但是它也由此失去了原初時期的鮮活與生動。這樣看來,作者將題目定為“經學以前的《詩經》”是頗有意味的。作者的努力
這部著作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完成的。王妍最初的專業是當代文學,從當代轉入古代,從當下的文學現象的批評轉人上古時代的文學研究,我一度有些擔心,她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成這樣的轉換?而她攻讀博士學位的一段時間裡,丈夫遠在京城讀書,她一方面承擔著繁重的學業,一方面又悉心照料年幼的女兒,同時她是教師,還需要完成必要的教學工作。甘苦自知,她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和努力,外人恐難知曉,我只知道布置的作業她總是第一個完成,論文草稿也是她第一個交給我,提出修改意見後,她又很快將改正過的論文交出來,讓我感動的不僅是她的勤奮和認真,更有她對學術的真誠。歲月倏忽,白駒過隙,轉眼間王妍已經畢業三年多了。由於不在一所學校,對她的近況了解得不多,但是看看她送來的論文修改稿,便知道她勤奮依舊,忙碌依舊,對學術的虔敬和真誠依舊。是為序。作者簡介
- 經學以前的《詩經》王妍,1965年1月生,吉林懷德人。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編著出版了《中華古典文賦精選詳釋》、《中華古典詩詞曲精選詳釋》等,在《學習與探索》、《自然辯證法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
圖書目錄
- 經學以前的《詩經》序
前言
第一章
詩的起源與《詩》的源起一、詩的起源
1.詩起源於人類的生存實踐,發展於原始巫術禮儀
2.原始之詩傳達人類的主觀意志和生命體驗
3.原始之詩宣釋和教化原始倫理
二、《詩》的源起
1.詩與巫政壟斷:顓頊絕地天通的寓意
2.詩與王權結合:周公制禮作樂的意義
第二章
《詩》的思想與周代禮樂政治一、《詩》的思想與周代禮樂政治
二、西周末期前的《詩》及禮樂精神的宣教
1.天命佑周、君命天授的“王權中心”思想
2.天命靡常、聿修其德的“敬德”思想
3.追祖頌功、法祖垂戒的“先祖聖化”思想
4.康功田功、懷保小民的“農耕政道”思想
5.宴燕合好、宗子維城的“君明臣賢”思想
三、西周末期以後的《詩》及禮樂精神的道德教化
1.道德教誡與道德批判:禮儀規範的道德認同
2.天命觀的道德化傾移:作為普遍準則的道德
3.《國風》及禮樂精神的普泛化
第三章
春秋賦《詩》與《詩》的經典化一、春秋賦《詩》與禮樂制度
1.春秋賦《詩》與賦《詩》概況
2.春秋賦《詩》是禮樂教育的結果
3.春秋賦《詩》是禮樂崩壞的表征
二、賦《詩》:以《詩》為元典的文化實踐
1.引《詩》以證理:《詩》作為德政標準的“義之府”
2.稱《詩》以喻志:《詩》作為言行準則的“禮之類”
三、賦《詩》的方法:對《詩》的經典化解讀與接受
1.“斷章取義”的方法
2.‘‘詩以合意”、“歌詩必類”:賦、比、興的經典化
解讀與接受方式
第四章 儒家論《詩》與《詩》的儒學經典化
第五章 漢代解《詩》與《詩》經學的確立
第六章 政教語境下的詩學品格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