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詞賞析
賞析一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像,而把畫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情趣的戲劇性關係上。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的人在樓
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裡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
“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
然的畫面頓時春情蕩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
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痴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
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里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蕩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裡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裡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
飾了”的視窗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么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
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艷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
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像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宣洩。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
的單戀之情是多么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里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
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么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裡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樸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
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
在夢裡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著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著樓上人的心愿來“裝飾”著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
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
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裡,“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
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
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
緒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當我們品評著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於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為什麼還要作繭自縛,像詮釋一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賞析二
卞之琳的《斷章》是21世紀中國詩歌史上傳誦最廣的佳作之一,該詩寫於1935年10月,《斷章》全詩只有四句,不同的讀者可以從中體驗、感悟到不同的審美意蘊。“你站在橋上看風景”,你與“風景”的關係是互為對立的兩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對、互換中,
都悄悄發生了轉變,因為“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又成了“風景”。你原先看到的“風景”,在注目於你的人中,又不是“風景”了。“明月裝飾了你的窗
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此際,
沒曾想在樓上賞景的“你”,又下意識地來到窗前,欣賞明月的萬里清輝,不經意間卻又成了一道令別人夢繞魂牽的“風景,“—在別人的夢境中,“你”是他的一
輪皓月,前兩句的意蘊從連環往復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升華,形成了一種無限繁富的多元開放系統。
“你”、“樓上人”,無數個“你”。無數個“樓上人”。共同組成這個世界。“你”過著自己的生活,“在橋上看風
景”;“樓上人”也過著自己的生活,“在樓上看你”。在某一個偶然,或者必然,你們相逢,之後。或者離開,或者相交相知,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懷著自己的夢
想,共同創造這個美好的世界。或者彼此相輔相成,相依相存,裝飾著彼此的“窗子”與“夢”。
世界上許多人和事,貌似彼此獨立、無關,猶如“斷章”,實際上卻構成了一個互有關聯、統一不分割的系統,“斷章”本身也是相對的,任何一個系統,既是”斷章”,又是更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審美而言,或許惟有“斷章”的風景,才具有欣賞性,如同斷臂維納斯。
正如作者所說,此詩是“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
(‘你’)可以看風景,也可以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由此可見,詩人意
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的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自然、社會、人生是一軸軸滾動的風景,人生風景,層出不窮。
賞析三
節選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話,乍一看並不難懂,細思量卻覺得意味無窮。詩人通過簡單的幾個對象:人、明月、窗子、夢,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於自己和詩人的分歧,李健吾先
生又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並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衝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實際
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裡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
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裡的“你”,無
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
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
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如此種種,卻又落入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
對”。從這首詩中,我們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淒清的複雜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現實人生息息相關、
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卻又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給了我們相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複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並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南京師範大學何言宏)
《斷章》的主旨曾引起歧義的理解。劉西渭開始解釋這首詩,著重“裝飾”的意思,認為表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詩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這樣。他說:“‘裝飾'的意思我不甚著重,正如在《斷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看來,詩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兩句話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層內涵往往隱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後。誠然如作者說明的那樣,表達形而上層面上“相對”的哲學觀念,是這首《斷章》的主旨。
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
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詩分兩段獨立的圖景並列地展示或暗喻詩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
整的圖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
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當
你被這單純樸素的畫面所吸引時,你不會忘記去追尋這圖畫背後的象徵意義,這時才驚訝地發現作者怎樣巧妙地傳達了他的哲學沉思: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
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
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裡,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裡,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
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為了強化這一哲學思想,詩人緊接著又推出第二節詩,這是現實與想像
圖景的結合:“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畫面,但已不再是一個構架里,但就大的時間與空間還是一樣的。兩句詩里的“裝飾”,只是詩
歌的一種獨特的修辭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成為詩的句子了。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徑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
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關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第一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
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
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裡,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
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學的領域裡,如詩人布萊克(W·Blake)
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醜……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詩人想
說,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這首《斷章》完全寫的是常見物、眼前景,表達的人生哲學也並非詩人的獨創,讀了之後卻有一種新奇感,除了象徵詩的
“意寓象外”這一點之外,秘密在哪裡呢?我以為,關鍵在於詩人以現代意識對人們熟悉的材料(象徵寓體),作了適當的巧妙安排。詩人說過:“舊材料,甚至用
爛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當。只要是新的、聰明的安排,破布頭也可以造成白紙。”詩人所說的“新的、聰明的安排”也就是新穎
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語言調度。《斷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見的,甚至是古典詩歌中詠得爛熟的:人物、小橋、風景、樓房、窗子、明月、夢……經過作者精心的選
擇、調度安排,組織在兩幅圖景中,就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兩節詩分別通過“看”、“裝飾”,把不相關的事物各自聯在一起,內容與時序上,兩節詩之間又
是若即若離,可並可分,各自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充分發揮了現代藝術的意象迭加與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藝術功能。一首《斷章》實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斷章》中語言形式的安排與內容的暗示意義有一種協調的不可分離的關係。這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古典詩歌名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隱《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對酒君思我,聽鼓離城我訪君”。清人陸昆曾
在評解後兩句用了“對舉中之互文”這個說法,這兩個人的兩行詩,都有這種“對舉互文”的特徵,即前後兩句主賓語在內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卻發生了互換的倒
置。卞之琳《斷章》語言安排即用了這樣的方法。“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看”這一動詞沒有變,而看的主體與客體卻發生了移位;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是同樣的句法。這樣做的結果,不單句子的首尾相聯,加強了語言的密度,主語和賓語、主體意象與客體意象
的互換,增強了詩畫意境的效果,在視覺與聽覺上都產生了一種音義迴旋的美感效果,隱喻的相對關聯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體性。
卞之琳很喜歡晚唐五代詩人、詞家李商隱、溫庭筠、馮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的能力。翻開俞平伯先
生的《唐詩選釋》,我們讀到馮延巳的《蝶戀花》後半闕:“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不禁驚訝地發現,
《斷章》中的立橋眺望、月色透窗兩幅圖畫的意境,與馮詞的“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之間,有著多么神似的聯繫啊!但是,卞之琳畢竟是現代詩人,他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達到了不露痕跡的程度。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斷章》即是馮延巳《蝶戀花》中兩句詩的現代口語的“稀釋”,正如不能簡單地認為戴望舒的《雨巷》
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口語的“稀釋”一樣。馮詞《蝶戀花》寫別情愁緒,沒有更幽深的含義,《斷章》拓展成意境相聯的兩幅圖,畫中的人物、橋
頭、樓上、風景、明月、以及想像中的夢境,不僅比原來兩句詞顯得豐富多姿,且都在這些景物的狀寫之外寄託一種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與人物主體的構圖,
造成了一種象徵暗示境界。每句詩或每個意象都是在整體的組織中才起到了象徵作用,甚至“斷章”這個題目本身都蘊有似斷似聯的相對性內涵。這種幽深的思考與
追求,是現代詩人所特有的。其次,馮詞“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還是以寫情為主,友人別後(“平林新月”之時),一種無法排遣的憂愁含於詩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斷章》則以傳智為主,詩人已將感情“淘洗”與“升華”結晶為詩的經驗,雖然是抒情詩,卻表現了極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個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詩的
智性化傾向。詩並不去說明哲學觀念,《斷章》卻於常見的圖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學。它包蘊了詩人對宇宙人生整體性思考的哲學命題,而“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
月人歸後”,精緻、優美,卻陷入了個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與《斷章》的意境與思想層次相比擬。第三,由於詩人“淘洗”了個人感情,即實踐詩的“非個人
化”,而增強了詩的普遍性。如作者說明的,由於“非個人化”,詩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換成“我”或“他”(她),就與讀者更為親切,因為用了“你”,又使
讀者有一定的欣賞距離,詩人於是跳出了藝術境界的小我,詩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開放性,為讀者美麗的想像留下了更開闊的創造空間。一旦讀懂了《斷
章》,哪一個富於想像的讀者不會在自己的精神空間升起一座“靈魂的海市蜃樓”呢?賞析四既然是斷章,那就不妨給它來個斷章取義,不妨用傳統的方法對這首新詩加以分析和欣賞。
這首詩句式簡短,文字淺白。但語淡意遠,讀來古意昂然,餘味雋永,是極上乘的作品。一位詩人,即使一生只這一首,已足以不朽。
前兩句有“橋”、“小樓”和“明月”的意象,第一個聯想到歐陽修的“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當然了,說到意蘊,它們是大相庭徑的。所謂古意昂然,這是第一層。深一層,是它精巧的形式與別致的內涵。說到簡短雋永,如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是容易動人心魄,令人著迷,細細咀嚼下,似乎有不勝低徊之纏綿。因為簡斷,則餘味無窮,該說的似乎還很多,卻再無多一字之言。情本不須多言,愛情更是如此。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在年輕的人們看來,無論《秋浦歌》,無論《詩經》,
還是這首《斷章》,下意識里想到的都是愛情。白髮因愁而生、而長,愁又因何而起、而發?曰:愛情。詩里並沒說明,但多情而善感的年輕人們卻毫無道理地這么
認定。為相思而白髮、而變老,無疑是件十分美麗的事。試想,如果一個人在一夜之間“不知銅鏡里,何處得秋霜”,追問之下,原來是因為窮困愁苦之“愁”、無
米為炊之”愁”,這可多煞風景。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詩人只是從客觀的角度告訴我們這么一個空間結構,理性的語言,構出的
畫畫卻十分感性,不是嗎?感性的年輕人們,你要想啊,但是別想歪了,想成人家是在目測月球到地球的距離,做工程測量的工作。那他們在看什麼風景,做什麼?
在痴痴發獃?在深深凝望?在對月長嘆?在觸景傷懷?抑或……你要想啊!
兩句寫了兩個看風景的人,兩個看風景的人卻未必是兩個人。古人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人唯於靜
中得之”。所謂“有我、無我”,只是詩人在詩里所體現出來的感情程度的反映,注意,僅僅是體現出來的感情。“無我”不是真的無我,只是詩人所採取的角度理
性、客觀,詩人的面目略去感情,只是要申明那個空間結構、那個視角關係。誰看誰並不重要,甚至故意模糊,角色變換,分不清彼此,但視角關係不變。“我”也
是那看風景的人,我是站在橋上的人,也是站在樓上的,我是站在樹下的人,也是站在花間的人。我不知道看我的人,是站在橋上,還是站在樓上?也許站在雲端,
也許本就沒有。也許你永遠只看到他的背影,也許有另一人也永遠只看到你的背影,也許你沒有發現,黑暗裡那雙眸子正與你對視。所以,這裡只有相對的兩個人,
看的人,和被看的人。誰看?誰被看?誰看誰?誰被誰看?你不用想了,這不重要,甚至根本無意義。重要的是那道眼神里的複雜情緒、這種期待,這種火山欲待噴
發的感情,詩人用了平靜的手法處理,無我之境。
真實的風景是一無足觀的,最美的、最可觀的風景是……你要想啊!“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細心的
你要發現,“你”在哪裡?你在橋上,我在樓上,現在明月卻裝飾了你的窗子,橋上有窗嗎?你我皆虛指,可知前面的討論不謬。另一面,詩人要避開“我”,代之
以明月。如果說“你裝飾了我的窗子,我裝飾了別人的夢”、“別人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我的夢”,意境上有雲泥之別,簡直要呸它一口,俗不可奈。明月皎
潔無瑕,指代一切之美好。兩句合而為一,“明月裝飾了你的夢”,你之所夢豈非就是你所嚮往的、你所看的風景。
原諒,這裡不得不再引一句,“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老先生的這條廣泛而精準的文藝理論實實在在地切中了這首詩,可以做為整體上的藝術概括、及評價。有生氣,更有高致,高致在於能出,在於無我。“有我”與“無我”這兩種境界沒有高低優劣的分別(這裡的理論均是對王國維先生互為辯證之《人間詞話》的引用、及闡發),也沒有規定什麼詩須用哪種“境界”,全看作者是否會用、用得得當與否、用到什麼程度?就本詩而言,它無疑是很成功的。世人大都喜歡小題大作,把一分的疼痛、委屈誇大到十分,嘶喊、叫囂,何況這些情緒本都是私人化的東西,儘管真是徹骨的傷痛,如果拿出來也實在微不
足道。難道置之不理?問題就在這,高明的詩人輕嘆一聲“平林新月人歸後”,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似乎是失落、惆悵,很平實的情感,細心的人都會發現。不像口香
糖,這裡的味道越嚼越大、越香。如果你做沉痛狀,大叫一聲“愁死我了,好寂寞,好無聊,沒人理解我,沒人懂我,死了算了。”那就去死吧,大家都很同意。微
末的情緒往小了誇張,似乎不在意,“脫略了”個人情感,也就脫略了扭捏氣。置身事外,客觀地說道兩個看風景的人在看風景。若主觀,是的,這風景互相錯位,
已看了很久仍不願離去,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當然了,這個說道用的是詩化的語言。它的意蘊反饋到讀者身上,就是我們現在的所得。能讓讀者感同
身受,而且是美的感受,即便有痛苦也不失其美,就是好句,千古名句大都如此。
作者簡介
卞之琳,男,漢族,筆名季陵(1910/12/08-2000/12/02)“新月派”詩人。作品語言凝練含蓄,體現了其詩作朦朧曲隱的藝術特點,代表作《斷章》。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1929年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較多地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徵派詩歌,並開始新詩創作。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現仍任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1949)。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解放後多次下鄉生活與協助農村工作。
1933年出版詩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魚目集》,次年又與李廣田、何其芳合出《漢園集》。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訪問,並一度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此行促成他創作詩集《慰勞信集》與報告文學集《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作品歌頌了抗日戰士和民眾,記敘了抗日根據地部隊的生活。1942年《十年詩草》
出版。1946年到南開大學任教。次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牛津從事研究。1949年7月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1951年出版
詩集《翻一個浪頭》。1979年出版自選詩集《雕蟲紀曆1930~1958》。1949年起,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W.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研究,著譯有《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英國詩選》等。此外還出版詩論集《人與詩:憶舊說新》。
創作簡況:曾作為荷蘭學者LloydHaff研究專著的題材-PichchihlinastadyofModernchinesePoetry;香港大學學者張曼儀的專題研究的對象……《卞之琳著譯研究。》《十年詩草1930-1939》,另篇詩作多首,直至1996年新作一首;《山山水,小說片斷》(1983香港山邊社);《莎士比亞悲劇四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英國詩選,附法國現代詩作者》(其中英詩部分,省北京局務印書館雙語對照本)等等。
創作背景
寫於1935年10月。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附:下半章
隔江泥銜到你樑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海外的奢侈品舶來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賦一片輕喟,
今朝收兩朵微笑。
賦一支鏡花,
收一輪水月,
我為你記下流水帳。
附一首後人仿照創作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快樂的人讚美別人幸福,
幸福的人試圖感到快樂。
幸福是形容別人的,
快樂是屬於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