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堂下

經堂下

經堂下是浙江省雲和縣大源鄉境內的旅遊景點之一。

景點簡介

經堂下 遠景

“經堂下”,位於浙江省雲和縣大源鄉境內,是屹立在雲和、龍泉、松陽三縣屋脊的千年古剎。在雲和地圖的西北邊沿處,有一個小圓圈,一行小字:“經堂下”,人們顯然會認為是一個村莊,殊不知,在這處州三縣屋脊之處,屹立著一座規模宏偉的千年古剎。這裡何時有廟,年紀最大的老人也無從知曉,只知非常久遠。距此一里許,有賴氏村莊“三望排”,系松陽賴姓同一支系,與松陽城西賴氏為兄弟。相傳“經堂下”原為賴氏的隨帶香火,賴氏譜載:公賴忠誠,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辭官後舉家卜居松陽,閩粵賴氏,均為松陽賴氏之後。後有史料記載: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從福建遷至雲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處重設“益經堂”,供奉西方三聖之一的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鹹豐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後人及周圍村民集資,在此處重修觀音堂。據推算,古剎建廟舊址距今已1600餘年。清光緒、民國年間進行過修繕,中國“文革”的硝煙曾給她帶來破壞性的災難,而虔誠的善男信女沒有忘記對她蔭佑的感恩,每年在不斷修繕之中。

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這裡海拔800餘米,處於高山之巔,廟址屬雲和地界,北鄰松陽,西行龍泉,處於三縣分水山脈的屋脊,四周眼望,惟餘莽莽。每當雨天,霧氣繚繞,仿佛置身於仙界。古剎雖處於高山,而廟址卻位於平窪之地,一塊平地約有2畝見方,左右青龍、白虎分明,山環水抱,玄武來龍綿延起伏,前望朱雀秀麗挺拔,煞是一番風景。

傳說

曾經有過宏偉的建築。據老人口傳,現有的平地在當時均為廟宇,正殿為五開間,並另有僧人禪房,現也隱約可見殘痕。現尚存完好的觀音堂為三進三開間,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闊18.57米,通進深16.25米,懸山頂,小青瓦。一進門廳面闊18.57米,進深3.76米,東面辟一大門,西面開一小門。二進面闊8.84米,進深3.4米,五架梁。三進面闊8.84米,進深4.49米,七架梁,明間七檁用四柱,次間七檁用三柱。二、三進之間有一面闊4.2米,進深1.84米的天井。建築四周夯土牆,牛腿、梁枋等木構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圖案,栩栩如生。走近東面大門,青石質門額上楷書陰刻“觀音堂”三字,門柱上陰刻對聯二對,正面為“入門孰是慈悲主,照盡四方保太平。”內側為“慈悲永遠隆千古,保佑萬民得安康。”堂內現存清乾隆初年《善慶田畝碑》一通,鹹豐元年鑄靈板一塊。

經堂下觀音佛像

菩薩曾經蔭佑處州一方。在民國年間,車馬稀少,水路難通,在廟址的下方二里許,就是松陽通往雲和、龍泉的古道,商路繁華。“經堂下”香火旺盛異常,緣化三縣,當時化緣得錢無數,乃築石板路造福一方,東至松陽石倉,南至雲和渡蛟,長五十餘里,均為當時的佛蔭之路,至今除水庫淹沒和公路建設損毀外,尚存完好的石板古道。

大慈大悲靈驗一方。在百姓的心目中,這裡的觀音菩薩慈悲靈驗,生病可來此避難,求學考試來此燒香,竟也有求必應。就是現在,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觀音誕辰日,雖然地處高山,爬山辛苦,善男信女還是將正殿擠得水泄不通,就是賣冰棍的三個小販,每人得背兩個來回。香客有沿古道來自松陽的,有乘車後步行來自龍泉的,雖然方言不通,但均能在此廣結善緣,就在此處結下的各縣親家無以計數。王增山的最後一個裔孫叫王觀火,依然在此守廟一輩子,在兩千年時,已九十餘歲高齡,頭天還能下地幹活,在夜裡即到達了“西天極樂世界”,村里人厚葬了他,這也許就是菩薩對他的恩賜。他的遺孀也已高壽,至今耳聰目明,一人獨居古廟,生活自理,只是無人知曉她的年紀,希望也能得到“西方接引”。

未開發的世外桃源。每當秋末,外面是“秋老虎”橫行的季節,炎熱異常,從明媚的雲和湖來到桃子坑村,踏上前往“經堂下”的“松雲古道”,山澗“清泉石上流”,溪里潺潺細水傍君行,大樹小樹陰影斑駁,一股涼意自心間。至半山腰,清風徐徐,不得不趕緊穿上外衣。山間的綠色特別的濃,仿佛置身於春天,真是:人間九月秋色濃,山寺菩提始新綠。古道途經中日戰爭的主戰場-雞公騎坳,有一涼亭,土牆上彈孔密集,史載:“1942年8月3日-5日,中日雙方在方山嶺、桅樹坳、山望排決戰3天3夜。”是民族勝戰的歷史見證,試想在此設立一個《愛國主義紀念牌》,該多好。從桃子坑到“經堂下”,十五里,山路難行,如果有一條旅遊的公路,該多好。來到廟裡,見王氏遺孀孤苦伶仃,試想有一個續承王氏護法的出家僧人,來此定居,該多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