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第2版)

組織行為學(第2版)

《組織行為學(第2版)》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一純、王蘊、陳葵晞。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組織行為學(第2版)組織行為學(第2版)
作者:張一純、王蘊、陳葵晞圖書詳細信息:

ISBN:9787302202929

定價:33元

印次:2-6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12-5-10

圖書簡介

本書共13章,主要從個體行為、群體行為、組織行為和組織發展四個方面,系統、完整地闡述了組織行為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本書有兩個特點:一是貼近生活,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案例和典故,使組織行為學的理論變得熟悉而生動;二是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注重能力的培養。本書在每一章後面的練習中,不但安排有案例分析,還提供了模擬練習,用於訓練讀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溝通能力、管理差異能力、團隊管理能力、管理道德能力、文化管理能力和管理變革能力;同時,為了便於讀者系統掌握相關知識,在每一章後面均附有“本章知識結構圖”。

本書寫作風格深入淺出,既可作為高等學校、高職高專院校經濟管理學各專業的教材,也可供企業管理者及各級用戶自學使用。

圖書前言

我國教育改革持續推進,國內的職業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進一步加大:截止2008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取得空前發展之後,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是當前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緊迫任務。高等職業教育如何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教材編寫如何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也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在高等職業教育實踐中,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技能培養,教育過程中強調學以致用,強化高等職業教育與工作過程的對接,日益為各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者認同,並得到迅速推廣。這一變化對專業基礎課程的教材編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本書第1版出版後,獲得了眾多職業院校的好評,並被多所院校採用作為基礎課程的教材,但隨著高職教學與教改的不斷深化,適時推出第2版教材,以便充分體現新時期高職教育的研究成果則又顯得勢在必行。

組織行為學作為一門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其教材編寫如何滿足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的需要成為在第2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本次改版,重點在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整:

一是教材的實用性。在第1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能力培養,強調學以致用。例如,增加的第5章職業生涯的規劃、管理與發展,就是考慮到學生在學習完個性行為基礎、價值觀與態度、壓力挫折與管理等相關知識之後,並沒有相關指導學生進行理論套用的內容,增加這一章有助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套用,既能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又能訓練學生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的能力。在第4章增加了“第三節創造性行為的培養”,一方面有利於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其知識套用思路,同時也可以通過提升學生的創造性行為的訓練和培養,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是教材編寫以理論夠用為度。高等職業教育中,基礎理論以“必要夠用”為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本次改版中,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以理論夠用為標準,對一些內容進行了修改、整合:將“權利與政治”的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後併入“領導”一章(第1版中“權利與政治”單獨作為一章),將第1版的第12章“組織結構與設計”和第14章“組織變革與發展”修改後合併為一章“組織設計與組織變革和發展”。同時,根據部分教師的反饋意見,還進行了一些修改。如:刪除了“領導”一章中的“領導者——參與模型”等。

本書由張一純、王蘊、陳葵晞、蔡翔、蔣志兵編著。全書由張一純教授負責整體框架、統稿、修改和定稿,孫靜、蔣峰華、孫建東老師對本書的編寫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彭欣編輯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借鑑、引用了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從中受到不少啟發,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和作者的理論修養與實踐經驗的局限性,本書難免存在錯誤和疏漏,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圖書目錄

1.1 組織行為學的內涵 2

1.1.1 組織與組織行為學 2

1.1.2 組織行為學的產生與發展 4

1.2 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8

1.2.1 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意義 8

1.2.2 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種類 8

1.2.3 組織行為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9

1.3 組織行為學與能力培養 13

1.3.1 組織行為學的目標 13

1.3.2 組織行為學與能力培養 14

1.4 本章知識結構圖 17

1.5 習題 18

第2章 個性行為基礎 20

2.1 個性概述 21

2.1.1 個性的內涵及性質 21

2.1.2 有關個性的幾個概念 23

2.2 個性管理 26

2.2.1 個性差異與管理 27

2.2.2 個性與職業的選擇 32

2.2.3 差異的判定:個性測量 36

2.3 知覺與行為 38

2.3.1 知覺的概念 39

2.3.2 知覺的基本特性 39

2.3.3 知覺形成的影響因素 40

2.3.4 社會知覺 43

2.4 本章知識結構圖 46

2.5 習題 47

第3章 價值觀與態度 50

3.1 價值觀與管理 51

3.1.1 價值觀的概念 51

3.1.2 價值觀的形成 52

3.1.3 價值觀的分類 52

3.1.4 價值觀的作用 55

3.1.5 價值觀與個體行為的關係 56

3.1.6 個體行為規律 61

3.2 態度與管理 62

3.2.1 態度的概念、功能和特點 62

3.2.2 態度與行為 65

3.2.3 態度的形成 67

3.2.4 態度的改變 68

3.2.5 工作態度 71

3.3 本章知識結構圖 74

3.4 習題 75

第4章 壓力與挫折管理 78

4.1 壓力與管理 79

4.1.1 壓力概述 79

4.1.2 工作壓力與個性 82

4.1.3 壓力管理 84

4.2 挫折與管理 86

4.2.1 挫折的概念、類型

及其成因 87

4.2.2 挫折的防衛機制 90

4.2.3 挫折管理 94

4.3 創造性行為的培養 97

4.3.1 創造性、創造能力和創造性

行為 97

4.3.2 創造性行為的自我培養 98

4.3.3 創造性行為的客觀環境 100

4.4 本章知識結構圖 101

4.5 習題 102

第5章 職業生涯的規劃、管理

與發展 105

5.1 職業生涯概述 106

5.1.1 職業生涯的內涵 106

5.1.2 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 107

5.2 職業生涯的選擇 110

5.2.1 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

前景列表 111

5.2.2 職業生涯前景選項的篩選、

決定和實施 114

5.2.3 職業生涯規劃實例 117

5.3 職業生涯的管理 119

5.3.1 職業生涯管理的意義

和特點 119

5.3.2 職業生涯管理的內容 121

5.4 職業生涯的變動方向與發展階段 121

5.4.1 職業生涯的變流方式 122

5.4.2 職業生涯的發展階段 123

5.5 本章知識結構圖 125

5.6 習題 126

第6章 群體行為基礎 128

6.1 群體概述 129

6.1.1 群體的概念 129

6.1.2 群體的特徵 130

6.1.3 群體的類型 131

6.1.4 人們為什麼加入群體 132

6.1.5 群體的發展階段 132

6.2 影響群體行為績效的主要因素 134

6.2.1 群體成員 135

6.2.2 群體結構 135

6.2.3 群體過程與群體任務 144

6.3 非正式群體 146

6.3.1 非正式群體的概念及形成

原因 146

6.3.2 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147

6.3.3 非正式群體的類型 148

6.3.4 正確對待非正式群體 150

6.4 本章知識結構圖 151

6.5 習題 153

第7章 群體溝通 155

7.1 群體溝通概述 156

7.1.1 溝通的含義 156

7.1.2 溝通的功能 157

7.1.3 溝通的基本過程與要素 158

7.2 溝通的方式與網路 161

7.2.1 群體溝通的方向 161

7.2.2 群體溝通的網路 163

7.3 群體溝通的障礙與對策 169

7.3.1 群體有效溝通的特徵 169

7.3.2 群體有效溝通的障礙 169

7.3.3 群體有效溝通的對策 174

7.4 本章知識結構圖 175

7.5 習題 176

第8章 團隊建設 180

8.1 團隊概述 181

8.1.1 團隊的概念 181

8.1.2 工作群體與工作團隊 182

8.1.3 團隊的類型 183

8.2 團隊的形成與發展 188

8.2.1 團隊的形成和發展階段 188

8.2.2 團隊形成的途徑 189

8.3 打造高績效團隊 191

8.3.1 採用團隊形式的好處 191

8.3.2 高績效團隊的特徵 192

8.3.3 高績效的團隊的建設 193

8.4 本章知識結構圖 199

8.5 習題 201

第9章 群體衝突與對策 203

9.1 衝突概述 204

9.1.1 衝突的概念 204

9.1.2 如何看待衝突 205

9.1.3 衝突的類型 206

9.1.4 衝突的作用 208

9.2 衝突的層次與過程 210

9.2.1 衝突的層次 210

9.2.2 衝突的形成過程 212

9.3 衝突管理的對策 216

9.3.1 衝突管理的含義 217

9.3.2 衝突管理的基本原則 217

9.3.3 衝突管理的策略 218

9.3.4 衝突管理的方法 221

9.4 本章知識結構圖 225

9.5 習題 226

第10章 領導 228

10.1 領導概述 229

10.1.1 什麼是領導 230

10.1.2 領導與管理 232

10.1.3 領導者、追隨者與環境 236

10.1.4 領導者的權力與影響力 238

10.2 領導理論 239

10.2.1 領導理論的變遷 239

10.2.2 領導特質理論 240

10.2.3 領導行為理論 242

10.2.4 領導權變理論 245

10.2.5 領導理論的當代發展 252

10.3 領導與決策 255

10.3.1 決策的內涵與性質 255

10.3.2 決策法則 256

10.3.3 決策程式 258

10.3.4 群體決策 259

10.4 權力與政治 261

10.4.1 權力概述 262

10.4.2 權力的獲取 265

10.4.3 權力的行使 267

10.4.4 政治行為的控制與道德

制約 268

10.5 本章知識結構圖 272

10.6 習題 273

第11章 激勵 275

11.1 需要與動機 277

11.1.1 需要 277

11.1.2 動機 278

11.2 人性的假設 281

11.2.1 “經濟人”假設 281

11.2.2 “社會人”假設 281

11.2.3 “自我實現人”假設 282

11.2.4 “複雜人”假設 282

11.3 內容型激勵理論概述 283

11.3.1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283

11.3.2 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284

11.3.3 奧爾德佛的ERG理論 286

11.3.4 麥克萊蘭的激勵需要理論 286

11.4 過程型激勵理論概述 288

11.4.1 期望理論 288

11.4.2 目標設定理論 289

11.4.3 公平理論 290

11.5 強化型激勵理論概述 291

11.5.1 強化的幾種主要形式 291

11.5.2 強化的類型 292

11.5.3 運用強化理論的原則 293

11.6 綜合型激勵理論概述 293

11.6.1 豪斯的綜合激勵模式 293

11.6.2 羅賓斯的綜合激勵模式 294

11.7 激勵理論的套用 295

11.7.1 激勵的一般原則 295

11.7.2 激勵理論的套用 296

11.8 本章知識結構圖 298

11.9 習題 299

第12章 組織設計與組織變革

和發展 304

12.1 組織設計 305

12.1.1 組織的要素與結構 305

12.1.2 組織設計的概念和重點 307

12.1.3 組織設計的原則 308

12.1.4 組織設計的程式與內容 309

12.1.5 組織設計的權變因素

及其模式 310

12.1.6 幾種常見的組織結構類型 314

12.1.7 組織的有效運行 320

12.2 組織變革概述 320

12.2.1 組織變革的概念 321

12.2.2 組織變革的原因與動力 322

12.2.3 組織變革的模式 323

12.2.4 組織變革的阻力 324

12.2.5 對待組織變革的管理策略 326

12.3 組織發展 328

12.3.1 組織發展的概述 328

12.3.2 組織發展的原則 329

12.3.3 組織發展的內容 329

12.3.4 組織發展趨勢 331

12.4 本章知識結構圖 333

12.5 習題 334

第13章 企業文化 339

13.1 企業文化概述 340

13.1.1 企業文化的概念 340

13.1.2 企業文化的內容 341

13.2 企業文化對管理的影響 342

13.2.1 企業文化的功能 343

13.2.2 企業文化的消極作用 344

13.2.3 企業文化與以人為本 345

13.3 企業文化建設 346

13.3.1 企業文化建設的開始 346

13.3.2 企業文化的維繫 349

13.3.3 企業文化的傳遞方式 349

13.3.4 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 351

13.3.5 跨文化研究 353

13.4 本章知識結構圖 357

13.5 習題 358

參考文獻 36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