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柯橋

紹興柯橋

柯橋區地處浙江省紹興市北部富庶的寧紹平原,東距紹興市13公里、東方大港寧波106公里,西距人間天堂杭州50公里,北至東方明珠上海185公里。街域面積16.5平方公里,街道下轄29個社區(居委會),1個社區服務中心,總人口8萬餘人。2001年8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柯橋街道,為紹興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柯橋街道南屏會稽山,北為平原水鄉,山清水秀,氣候溫和濕潤,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素有“金柯橋”之美稱,極具“東方威尼斯”之特色。柯橋憑著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有利條件,現已發展成為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擁有亞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國輕紡城,可謂"赤橙黃綠紫五彩繽紛,東西南北中萬商雲集"。

基本信息

地點簡介

柯橋柯橋
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是1993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開發區位於長江三角洲繁華的滬(上海)、杭(杭州)、甬(寧波)經濟帶上,杭甬鐵路、104國道(北京至福州)和浙東大運河橫貫境內,由開發區向北至杭甬高速公路道口僅8公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自1998年以來已連續五年進入浙江省綜合指標考核前十位省級開發區行列,是浙江省首家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省級開發區。

2013年1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浙江省調整紹興市部分行政區劃。同意撤銷紹興縣,設立紹興市柯橋區,以原紹興縣(不含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的行政區域為柯橋區的行政區域,柯橋區人民政府駐柯橋街道群賢路1661號。

地理位置

東距紹興市區13公里、東方大港寧波市106公里,西距人間天堂杭州50公里,北至東方明珠上海185公里。
滬杭甬鐵路、高速公路、104國道橫穿境內,交通區位甚為優越。街域面積16.5平方公里,街道下轄29個社區(居委會),1個社區服務中心,總人口8萬餘人。

名稱來歷

柯橋:柯橋南三里有柯山,山下有水,古稱柯水。柯水流經今柯橋鎮注入浙東運河,鎮上有橋,因在柯水之上,因名柯橋。東北有亭,名曰柯亭,一名高遷亭,三面環水,形似半島。史傳,蔡邕曾經貶官避難至高遷亭,見屋椽竹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故柯橋亦稱笛里。

街道概況

柯橋地區柯橋地區
柯橋街道地處浙江省東部富庶的寧紹平原,東距紹興市區13公里,西距杭州50公里,滬杭甬鐵路、高速公路、104國道橫貫東西,鑑湖、瓜渚湖等江河湖泊及古纖道、融光橋等文物古蹟編織其間,為典型江南水鄉,素享“金柯橋”之盛譽。

二OO一年八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柯橋街道,為紹興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街道下轄湖濱、錦湖、瓜渚湖、福東、港越、福年、柯福、柯亭、育才、下市頭、大寺、望湖、百福園、鑑湖園、立新、管墅、雙瀆、黃社漊、中澤、雙川、雙梅、上謝橋、紅建、紅豐、大漊、中梅、梅巷、紅升、後梅29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域面積16.5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4.8萬人,外來人口8.6萬人。

柯橋街道是“北工中城南閒”城市格局的“中城”核心,是國際紡織品貿易集散地。街道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了以輕紡產業為特色,藥業、機械、汽車儀表等多種產業並舉的產業結構。內有企業413家,全縣80強企業5家。城市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最具活力、最有潛力的經濟成長點。各類專業市場發達,有紡織品、服裝、鞋革、紡機、汽車、副食品、果蔬、農副產品批發等專業市場,尤其是亞洲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中國輕紡城”坐落其中,貿易中心、物流中心比比皆是。
街道十分注重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強化社區管理,創建一批省級、市級、縣級文明社區。中國小設施齊全,被命名為浙江省首批教育強鎮(街)。醫療、衛生、體育事業全面發展,醫療機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成功創建浙江省級城市體育先進街道。

文化底蘊厚重,千年歷史,物競風流,古街、纖道、雨廊,勾勒出濃郁的水鄉風情。柯橋作為紹興縣水鄉、橋鄉、酒鄉和石文化的傑出代表,憑著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有利條件,現已發展成為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擁有亞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國輕紡城,可謂"赤橙黃綠紫五彩繽紛,東西南北中萬商雲集"。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柯橋這座古老而嶄新的城市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歷史沿革

元代,柯橋西邊的“阮社教寺”遭毀,“歸併柯亭靈秘寺”。“靈秘寺”是柯橋融光寺的前身,“柯亭靈秘寺”,應是“柯橋靈秘寺”,此處是用了舊稱。南宋雖然有了“柯橋”的名稱,但有時也可能使用舊的名稱,就像“山陰”雖然早就被“紹興”所取代,有些人仍自署“山陰某某”一樣。“靈秘寺”也稱“靈秘院”,嘉泰志謂其在“柯橋館之傍”。“柯橋館”其實就是“柯橋驛”,與作為建築的“亭”的作用一樣。驛館的設定,不僅要交通方便,還需能補充給養,處人口較多,相對繁華的地方,適宜於安頓官員。《越絕書》載,秦始皇“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都亭”其實也是驛館,只是級別相對要高。

明代張元忭的《三江考》謂“今山陰三十里有柯橋,其下為柯水”。約嘉靖末年,明代名士王稚登自西興碼頭雇小船東航,日暮至柯橋,其詩寫道:“竹箭一流明客枕,芙蓉兩岸夾松窗。”認為“應接不暇,良非過稱。”柯橋原城隍廟有楹聯:“市開弘治七載”,“弘治”是明代年號,“弘治七載”已在公元1494年,而此早300年,陸游詩中已有“市”的明確記述。聯中的“市”可能是為使柯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在弘治七載新開大市,這裡的“市開”,或有像今天的經過一番廣告運作後,舉行一次具有一定規模的活動。如柯橋以北九公里的安昌,在明弘治年間開市那天,前來趕市的鄰村人發“餺飥”四枚,而此前安昌早已是市民聚居地,唯“大市”出錢清,“小市”出白洋。

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燁帝南巡,在柯橋永豐壩前的放生池親臨放生。後有郡守李鐸為此撰文立碑。柯橋有永豐橋,與融光橋相鄰,而李鐸的碑已不存,碑文也已亡佚。乾隆十六年(1751),弘曆帝南下經過柯橋,作《題柯亭》詩一首。此詩載於《乾隆紹興府志》卷首。後來《嘉慶山陰縣誌》“柯亭”目下又特地記述:“乾隆十六年,翠華臨幸,有御製《題柯亭》詩。”乾隆二十一年(1756),柯橋西官塘設“柯橋巡檢署”,系“詳請白洋巡檢移駐”,歷時數百年的白洋巡檢司也因此而廢。白洋巡檢司曾是紹興一個非常重要的海防機構,常駐弓兵32名以禦寇。“移駐”柯橋,可見當時柯橋地位的重要。從中還可知此前柯橋早已有“東官塘”、“西官塘”的名稱。過了二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3)又加修葺,說明當時對此十分重視。隨著歲月的變遷,至嘉慶年間(1796-1820),宋代的柯橋驛和其西的錢清驛已“久廢”了。

清宣統二年(1910)實行地方自治,柯橋始建鎮,名柯鎮,隸周圍58個村。民國初期,柯橋一直區、鎮建制,是紹興最大的一個集鎮。柯橋不僅地理位置優越,南近山,北鄰海,而且交通方便,繼晉代水路——浙東運河通過柯橋,唐代有纖道過境;明清時陸路山陰乾道通過柯橋;民國時蕭紹公路開通,在柯橋設車站;以後蕭甬鐵路通車,柯橋建有客運站和貨運站;埠船航班溝通百里內大小集鎮。今天看來,當時柯橋集鎮的面積並不大:東起柯亭,西至西官塘三眼橋,南到上市頭得勝橋,北止於下市頭今農貿市場。然而據1936年統計,當時有各種商鋪672家,其中錢莊8家(據2002年8月9日《紹興縣報》)?民間有“柯橋500支撐竿”之說,被稱為“金柯橋”,與紹興東面的“銀皋埠”遙遙相對,其中急水弄東側稱“飯架街”,是柯橋最熱鬧的地段。每年九月十二日,柯橋城隍廟會市吸引四鄰八鄉的趕市人,整個柯橋幾乎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1949年10月,紹興分為會稽、紹興兩縣,其中紹興縣政府駐柯橋,成為縣域中心。1954年為縣直屬鎮,當時直屬鎮共三個,另兩個是安昌和東關(今屬上虞)。1981年柯橋與安昌同為建制鎮,在此前後,柯橋輕紡業興起。1985年在鎮西建“柯橋輕紡市場”,1988年,位於今東升路的“紹興輕紡市場”開業,1992年更名為“中國輕紡城”。“輕紡”改變了柯橋的面貌。1994年成立“浙江省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輕紡業帶動柯橋的經濟全面發展,集鎮面積急劇擴大。白天,交易區萬商雲集,入夜,商店華燈爭輝。2001年3月,紹興縣行政中心遷至柯橋,柯橋作為一座功能齊全的新城市,進一步出現突飛猛進的新局面。

經濟概況

柯橋柯橋
柯橋鎮位於浙江省紹興縣西北部,北臨杭州灣,南屏會稽山,東通東方大港寧波,西連人間天堂杭州,是魯迅故鄉的第一大鎮。鎮域面積61.25平方公里,下轄59個行政、31個居委會,總人口12萬多人,是紹興縣政府所在地。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依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產業優勢,帶領全鎮人民求實創新,開拓進取,使全鎮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獲得了持續、健康、協調的發展。

面對新的世紀,柯橋鎮黨委、政府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團結務實,勇於探索,富而思進,抓住縣政府遷址柯橋的歷史機遇,加大發展力度,加快建設步伐,率先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柯橋經濟開發區現有工業企業近百家,工業構成以輕紡、釀酒建材和儀表為主,中外合資項目發展迅速,1997年創產值35億元,出口創匯1.2億元。位於城市中心區兩翼的柯西、柯東兩個工業園區開發已獲較大進展,並正逐步成為開發區新的經濟成長點。兩個工業園區各項市政基礎設施已經基本配套,來自美國、日本、英國、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客商紛紛在園區內投資建設工業項目,牆煌建材、越隆紡織、中國紹興酒城、永科熱電、朗莎爾服裝以及浙江小小企業總公司等一系列大型現代化工業企業已在園區內建成投產,又有浙江精工集團年產2000台高檔無梭織機技改項目、中德合資鋼結構生產線項目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落戶於兩個工業園區。

中國輕紡城

自古以來,浙江紹興就被稱為絲綢之府,紡織業繁榮,而位於紹興縣的柯橋更是傳統的經濟貿易中心。在這裡,不僅群集著眾多家族式的小作坊企業,就連擠身全國500強的遠東化纖,以及被譽為亞洲最大的面料批發市場的“中國輕紡城”也在坐落於此。柯橋——這個包容著各個階層的中國服裝紡織品貿易的商業區,在迎接國內商貿交易的同時,更與來自世界各國的採擷者慷慨對話。家族式的小作坊企業:在柯橋,有不少類似於家族式的小作坊企業,沿街而行,馬路到還寬闊平整,只是建在街道兩側的單位看起來仿佛歷經滄桑。經打探得知,有的因為管理不善或者缺乏技術改造,紛紛破產;有的早已遷徙到新建的經濟開發區,這裡留下的只是一個門面;個別一些廠門漂亮的也不過是掛了一個大氣的招牌,裡面卻是由眾多家同類小單位組成,比如印染公司、刺繡公司等等,他們各租一小塊地方,進行著自己的低成本小商品交易。
中國輕紡城是柯橋一大亮點,也是目前全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設施齊全、經營品種最多的紡織品集散中心,其紡織品的總銷量占全國的1/3。中國輕紡城始建於1988年10月,其前身為紹興輕紡市場。從80年代的一條“布街”起,歷經十幾年的發展,現已形成占地總面積為49.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5萬平方米,營業房1.5萬間,日客流量10萬人次的大型紡織品專業市場,並擁有4大交易區19個專業市場,其中紡織品市場13個,輕紡原料市場1個,紡機及輕工類市場5個。1992年經國家工商局批准,正式冠名為“中國輕紡城”,這是全國首家冠名“中國”的專業市場。據相關人員介紹,在這裡不同的區域所經營的產品不同,比如北區經營著各種面料,而新區多為時裝面料,西區是一些褲裝面料,在東升路老市場以高檔西裝面料為主。當然也有一些區域是經營低檔布、襯衫布的,如此劃分,是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更利於大家選購自己所需商品。1996年,“中國紡織城”迎來了空前繁榮階段,全國各地的經營商擁向柯橋定貨。到目前為止,除西藏外,全國各省在“中國輕紡城”都有經營者,省外以四川、湖北、安徽、福建、江蘇、江西、山東為主,省內以溫州的樂清、台州的溫嶺為主。2000年中國輕紡城成交額達188.44億元,名列全國百強市場第二位,2003年,成交量24億米,成交額246億元,分別比前年上升7.8%和8.9%,外貿交易額達60.6億元,同比增長21.2%。
在紹興柯橋,儘管有一些低端企業面臨被市場淘汰的的局面,但更多的是蓬勃與振興的發展,這不僅呈現出紹興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紡織之都,更得益於紹興的紡織工業已成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涵蓋了聚酯、化纖、織造、染整、服裝服飾、染料、紡織機械等重要的紡織領域。紹興柯橋,以紡織業市場的壯麗輝煌帶動著整個柯橋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開拓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5年3月19日,網上輕紡城現貨市場上線,數百家企業參與發布現貨面料產品信息,其中企業自主研發新品占一半以上,貨品最快可實現24小時內“極速發貨”。柯橋紡織產業的“網際網路+”成為優勢 。

景區介紹

古鎮文化

紹興柯橋紹興柯橋
柯橋古鎮是紹興縣的第一大鎮,也是浙江屈指可數的著名水鄉集鎮之一,因其經濟發達、物產豐富、市場繁榮,素有“金柯橋”之美稱;又以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而成為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和“浙江旅遊鄉鎮”。明張元忭《三江考》上說:“今山陰三十里有柯橋,其下為柯水。”柯水流經鎮內街河,鎮得名於橋,橋又得名於水,70年代曾在鎮內獨山村出土石斧一件,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越絕書》上又有越王句踐在獨山“自治以為家”,後“徙琅琊,冢不成”的記載。東漢時,蔡邑在此創製名聞天下的“柯亭笛”,故柯橋又名“笛里”。歷經唐宋,至明“開市”,成為繁華集市。清乾隆南巡時曾慕名來柯橋攬勝,在鎮東柯亭旁的放生庵內立有“放生御碑”。

柯橋是江南名鎮,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歷來商賈雲集,貿易興旺,物產豐富,素有"金柯橋"之美稱,是典型的魚米之鄉。柯橋是經濟強鎮,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全國十大財神鎮"、"中國百強鄉鎮"、"中國明星鎮"和"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柯橋是商業重鎮,有著全國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中國輕紡城及其相配套的服裝、紡機、副食品等市場,輻射著周邊地區乃至國外。柯橋是旅遊大鎮,有著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古纖道、太平橋和省級柯岩風景區,是著名的水鄉和橋鄉,烏氈帽、烏篷船、纖塘道、石橋、長廊、明清古建築群,構成了古越水鄉獨特的風情畫。

柯橋又名“笛里”,據傳東漢大文豪蔡邕游經此地,於柯亭椽竹為笛,故名之。三國時,始為草市,宋為驛站,明成浙東重鎮,清設巡檢署。宣統二年建鎮,名柯鎮。民國置柯橋鎮,為紹興縣重鎮,有“柯橋領村五十八,四運全通,交通便利,市最繁盛”的史料記載。1949年10月,為紹興縣人民政府駐地。1954年起為縣屬鎮。

景區之水

柯橋鎮內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數十座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石橋和鋼筋水泥橋把全鎮連成一片。集鎮布局以河道為骨架。作為商業古鎮,它主街瀕河,商店多依河分布,民宅常傍水而建。沿河商店多蓋有雨廊翻軒,可避風雨。傳統民居既被河道分隔,又有古橋相連。烏篷小船整齊地停靠在河沿兩旁,每有遊客上船,船老大便用紹興人所獨有的手腳並用的划船方式,將客人送達目的地。槳聲欽乃,水聲嘩嘩,遊客坐在烏篷小船上,能充分體會到水鄉之游的樂趣。

在這裡最能體現古鎮風貌的精華地段當數鎮中心古運河與柯水相交的十字交叉口。此處以河道為分界線,把陸地劃成四大塊,東、南、北三面以融光橋、永豐橋和新柯橋相連。建築格局隨岸取勢,依河傍水,配以白牆青瓦、雨廊翻軒、茶館酒肆,水、路、橋與古式建築融為一體,成為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絕妙寫照。鼎足而立的三橋之中的融光橋,俗稱“大橋”,系明代所建的單孔石拱橋。拱圈內頂嵌龍門石三塊,其上深雕盤龍圖案,栩栩如生。橋拱內設纖道路,兩端鑿有吸水獸頭,怒目圓睜,咧嘴捲舌。橋面護以素麵實體欄板,橋欄外沿常年蔥綠的藤蘿纏繞下垂,宛似橋簾,飽含情趣。該橋造型古樸,氣勢雄偉。

柯橋境,呈“摺扇型”展開。鎮內主街瀕河,店家依河分布,民宅傍水而建,居民區既被河道分隔,又有石橋相連。沿河蓋有雨廊騎樓,可避風雨。

綿亘十餘里的古纖道集塘、堤、路、橋於一體,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平橋是拱橋、高低石樑橋相結合的多跨橋樑的傑出代表,石欄雕刻精湛,石獅栩栩如生。鎮東南的柯岩,原有唐代石佛造像和兀立平地的“雲骨”,近幾年建設成為省級風景區。

古鎮之亭

紹興柯橋紹興柯橋
鎮東原有柯亭。柯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後漢書蔡豈傳》註:“蔡邑告吳人曰:吾昔嘗游會稽高遷亭,見屋椽中東第十六根可以為笛,取用果有音。”因為這支竹取自柯亭,後人便把這笛子稱為“柯亭笛”。柯亭原為驛亭,它地處一塊形若半島的平地上,三面臨水,風景秀麗。兩層樓建築,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其南面正對古纖道,登樓遠眺,心曠神怡。近旁建有“漢蔡中郎祠”,為後人紀念蔡邑所設。辛亥革命前後,魯迅在故鄉紹興執教時,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過“柯橋的柯亭”,憑弔古蹟和遊覽觀光。古柯亭遺址在今柯橋鎮中學內。在鎮南,有一四面環水的“絕倭塗”。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柯橋獨山村出現了一位抗倭英雄姚長於。為了紀念這位“醢一人,活千萬人”的抗倭義士,人們立祠於其獻身之地,易其地名“化人壇”為“絕倭塗”,並把前後兩座橋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後祠倒塌,在橋頭建立“姚先烈抗倭紀念碑”。該碑高6.5米,碑座呈正方形,碑身正面刻有姚長子像,背面鐫刻著他的英勇事跡,稱讚其“效死鄉梓,名垂千古”。紀念碑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之南即為著名的柯岩風景區。

在柯橋眾多的名勝古蹟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古纖道。古纖道又名運道塘,民間俗稱“官塘”。它以紹興出產的青石板、青石條壘砌而成,或傍岸而築,或架水而出,遠處望去,就如同一條青白練帶,極富水鄉特色。據嘉慶《山陰縣誌》載,纖道是“唐元和十年(815年),觀察使孟簡所築”,長達百餘里,其中以柯橋鎮東西兩側的兩段纖道為代表。鎮東謝橋附近一段,為實體纖道路,路基用石條實砌,路面覆以石板,整段路全長3里許,略呈“S”形彎曲,不僅有助於減輕風浪對路基的撞擊,同時也給塘路賦予了美感;鎮西阮社大平橋附近一段為石墩纖道路,整條纖道實際上是一座接一座的小石橋,它每隔2米多砌一石墩,上鋪石板相連,這樣既減少了石料的用量,又增添了纖道的藝術美。1988年1月,古纖道以其獨特的價值,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之船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現已成為紹興水鄉風貌的一大標誌。它精巧的設計,優美的造型,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也吸引了許多美術攝影及影視工作者,在報刊雜誌和影視螢幕上,常常可以欣賞到它的風采。與纖道相交、橫跨於運河之上的太平橋,位於鎮西2公里處,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清鹹豐八年(1858年)重建,是一座石拱、石樑結合的長橋。橋全長40米,拱橋一孔,跨徑8.4米,橋身高高隆起,古纖道依拱腳內側橫穿而過。橋上行人,橋下拉縴,宛然一座古代立交橋。拱橋北接梁橋,梁橋8孔,每子、跨徑4.8米。整座橋型狀若龍首昂天,匍匐水面。它既考慮到大船過拱橋、小船過梁橋的不同要求,同時也在結構上收到了省工節料、造型美觀的效果,為河網地區一橋多用的特有形式。太平橋不僅橋形優美,而且橋上的裝飾藝術也獨具匠心,雕刻的花卉、獅子及八仙等圖案無不惟妙惟肖。

旅遊線路

新柯橋觀光游——柯岩之旅
柯岩風景區—>魯鎮—>喬波滑雪場—>香林花雨
新柯橋休閒遊——水鄉之旅
瓜渚湖南岸公園—>紹興紡織博物館—>紹興縣明珠文化廣場—>會稽山黃酒博物館
新柯橋購物游——市場之旅
家電市場—>服裝市場—>裝飾材料市場—>裝飾布市場—>輕紡市場—>紡織品零售市場(西市場)新柯橋商務游——企業之旅
柯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輕紡城科技園區—>中國輕紡城會展中心—>柯北工業區—>柯西工業園區—>中國輕紡城—>濱海工業區
新柯橋訪古游——安昌之旅
古纖道—>太平橋—>柯橋老街—>安昌古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