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鄉

紫陽鄉

紫陽鄉地處上猶縣西北邊陲,東北面與南康縣毗鄰,南與蘭田、安和、寺下相連,西南與寺下、雙溪鄉相鄰,西與遂川縣接壤。 鄉人民政府駐高基坪村,距縣城62公里,1997年,面積123.5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員會(下佐村,上佐村,源溪村,勝利村,店背村,高基坪村,秀羅村,長嶺村),1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404人。 紫陽鄉耕地面積13302畝,人均耕地面積1.08畝,山地面積9923公頃,農業種水稻為主,次以檳榔芋,藥材等,工業有一座電站,3家紅磚廠,一家玻釺廠,九家石板加工廠。近年來,紫陽鄉在新農村建設中以“一村一品”規劃發展產業,培育和發展油茶、優質稻、桉樹、紅棗、生豬和石板材加工等產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從“特”字入手,著力培育亮點,抓出特色。主推優質稻、油茶兩大主導產業,積極引導民眾與仙湖米業和華豐精製米廠簽訂種糧協定。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三十年代末國民黨政府建立紫陽鄉,以境內紫陽山得名。此地原屬南康縣,明正德年間建立崇義縣時劃給崇義縣。1934年歸屬上猶縣。解放前夕為紫陽鄉。解放初屬第四區紫陽鄉。1953年分紫陽、民主、共和、互助、合作五個鄉,1958年合併為紫陽公社。1984年改紫陽鄉。

行政區劃

轄6個行政村(高基坪、秀羅、長嶺、店背、勝利、下佐),125個村民小組,高基坪村是圩鎮所在地。

組織建設

全鄉共有黨委1個,支部8個,分別為機關支部、老乾支部、高基坪村支部、下佐村支部、勝利村支部、店背村支部、秀羅村支部、長嶺村支部,總計黨員288名。近幾年來,各支部在培養、發展黨員的過程中,堅持注重吸收有知識、有文化、致富能力強的年輕同志加入隊伍,全鄉黨員隊伍逐步呈現年輕化、高素質的特點。鄉機關行政事業編制總計57人,在編在崗幹部職工35人,其中20—40歲21人,40—60歲14人;大專以上學歷25人。村“兩委”總計37人,其中定工幹部17人。

自然資源

鄉內花崗岩、鎢、稀土、水電、草山、林地資源豐富。農作物以優質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茶、蔬菜等為主;養殖以生豬、肉牛和其它小家禽等為主。有中型水庫1個(靈潭水庫),小(二)型水庫4個,小水電發電廠6個。境內有天然草山自然景觀、瓜子嶺攀爬和靈潭水庫垂釣等豐富的旅遊資源。

經濟發展

2010年,境內有石材企業10家,水電企業6家,各類農業企業7家,全鄉油茶種植面積達45000餘畝,優質稻種植面積達8100畝。

紫陽鄉素有“油米之鄉”的稱號,優質稻和油茶是紫陽的傳統優勢產業。鄉黨委政府緊密對接縣委提出的“生態發展、綠色崛起”主戰略,大力發展生態農林產業,做大綠色有機食品產業。一方面大力推廣優質稻品種,穩定糧食生產,全鄉優質稻種植面積達9529.5畝,同時大力扶持鄉糧食加工企業—華豐精製米廠,該廠年加工大米達4000餘噸。另一方面主抓油茶產業,重點打造勝利村、下佐村、高基坪村3個5000畝以上高效油茶基地,採取“基地+農戶”的模式,在全鄉推廣種植高效油茶,同時在下佐村、勝利村、店背村建立低改面積3000畝以上的低產油茶低改基地,以優惠政策鼓勵農戶實行低改。全鄉油茶種植面積達5萬餘畝。

該鄉因地制宜,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手段,以油茶、優質稻開發為依託,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不同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行業協會。在種植上,做大做強油茶產業。該鄉在油茶種植基地建設投入大量資金改善配套設施,全鄉油茶種植面積已擴大到5萬畝,油茶產業實現產銷一體化,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30多個大中城市。在農副產品加工上,重點發展優質稻加工,日前發展原料基地“宜香2292”高效優質綠色大米2300多畝,全鄉優質稻種植面積達到9880畝,基地吸引紫陽華豐精製米廠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落戶該鄉。在養殖方面,通過引進優良品種,建立規模 養殖場,全鄉建成養殖示範村2個,示範戶50戶,養殖數量達到5500頭。引導農民創業,發展特色經濟。該鄉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對農村經紀人實行“低門檻準入”政策,著重培育鄉村特色經濟。規範農副產品市場的發展。引導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發展,逐步形成產業集群,支持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油茶產品加工業,還逐步建設中小企業信息網,為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信息服務。一條新農村特色產業循環鏈逐步形成。

2010年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

油茶種植 油茶種植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精心組織,整合力量,突出實效,共建成18個新農村建設點,全力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工作。一是狠抓村莊整治,建設點面貌煥然一新。大力推進“三清一拆除”、“六改”工作,全面開展了農村清潔工程,建設點上所有的農戶都用上了清潔乾淨的自來水,人居環境更加優美,民眾出行更加便利,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二是積極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不斷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我鄉圍繞進一步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加強文化建設,農民民眾精神面貌進一步提升,農村科教文衛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三是加大農民培訓力度,為“三農”發展儲備人才。通過開展農民培訓,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科學種養技術水平,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的新型農民,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四是重點發展優質稻、油茶產業,產業特色更加凸顯。積極引導民眾與仙湖米業和華豐精製米廠簽訂種糧協定,在勝利、秀羅建立了4個綠色大米基地。通過基地帶動,民眾種植優質水稻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堅持油茶產業新植和低改並舉。引進客商在勝利村、下佐村、高基坪村高標準新建了3個高效油茶基地,面積達7800畝。同時,著力組織和引導農戶對低產油茶林進行墾復低改。在抓好優質稻、油茶兩大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全鄉已建成生豬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4個,肉鵝養殖場2個,養豬示範戶40戶,生豬存欄量5000頭,肉鵝4500羽。

二、真抓實幹,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一是加大道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了下佐洞下、燕坪等水庫和長嶺尾沙壩除險加固工程、秀羅水庫溢洪道工程、高基坪塘屋水陂、勝利村井珠頭、下佐廟下水渠建設,確保了村民農業用水和安全度汛。全面完成了紫陽至新江公路建設工程,井珠頭1公里、上佐2.8公里的公路硬化工程,完成了下佐村新建組、高基坪村銅鑼灣組、秀羅村新田公路建設項目,高基坪公路橋全面完工,下佐西坑橋交付使用,完成了長嶺橫崗下、高基坪寨排至勝利洋牙塘、秀羅獅形等近16公里的通組路道建設;完成了馬井、梅林、衛東、店背等4個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村民喝上了乾淨水、安全水。成功接入光纜電視信號,結束了紫陽無法收看縣、市電視台節目的歷史,建成了源溪、上佐、長嶺等9個移動通信基站,農民視野更加開闊,見聞更加豐富,致富信息來源更加順暢。

二是建設圩鎮“一河兩岸”,精心打造邊際圩鎮。充分利用移民、扶貧項目,有效整合各項資金、資源,對一河兩岸進行了綠化、亮化建設,安裝了路燈42盞,栽種了綠化樹;進一步完善圩鎮排污排水設施,新建了圩鎮防洪堤300多米;加強了圩鎮建設管理,加大圩鎮違規搭建建築、無序擺放攤位的整治力度;完善了農村衛生保潔機制,新建了垃圾中轉站和垃圾焚燒爐,推進了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大圩鎮建設城鎮化水平,不斷完善配套功能,逐步提高圩鎮品味,並採取多種優惠政策吸引民眾落戶,圩鎮面貌煥然一新。

三、以人為本,社會事業取得穩步發展

1、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強了民政對象的審核、管理,及時足額發放民政補助;社會救助更加透明化,各種救助資金及時發放到位。全鄉96%以上農民已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進一步提高。嚴格落實強農惠農各項政策,加大了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各 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力度,切實保障了農民增收。紮實推進了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設,50多戶危房改造全部竣工。

2、切實加強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建設。緊緊圍繞“和諧平安新紫陽”這條主線和全鄉發展與穩定的大局,不斷夯實綜治基礎,從集中整治為主向強化日常管理轉變,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把開展“建設和諧平安紫陽”活動作為保平安、促發展的載體,定期開展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定期召開綜治例會制度,實行了一票否決制、包案負責制和末位警示制,確保了全鄉社會穩定,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基礎設施

修路 修路

鄉將圩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充分利用移民、扶貧項目,有效整合各項資金、資源,精心打造邊際圩鎮,著眼長遠,結合蘭紫線改造,將圩鎮打造成“一河兩岸”架勢。加強了圩鎮建設管理,加大圩鎮違規搭建建築、無序擺放攤位的整治力度;完善了農村衛生保潔機制,推進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清理了紫陽河及沿岸垃圾,並新建了垃圾中轉站和垃圾焚燒爐;通過系列優惠政策吸引民眾落戶圩鎮,已在圩鎮新落戶住戶130餘戶。紫陽圩“一河兩岸”同步建設模式基本形成,市場氛圍進一步活躍。已投資近300萬元,建設了“一河兩岸”的排水排污設施、擴寬了街道、硬化美化了人行道、鋪設了路沿石、安裝了路燈,“一河兩岸”已現雛形。大力推進農村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實施了下佐村洞下、燕坪等水庫和長嶺尾沙壩除險加固工程、秀羅水庫溢洪道工程、高基坪村塘屋水陂,靈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成,確保村民農業用水和安全度汛。二是全面完成紫陽至新江公路建設工程,完成井珠頭1公里、上佐2.8公里的公路硬化工程,完成了下佐村新建組、高基坪村銅鑼灣組、秀羅村新田公路建設項目,高基坪公路橋全面完工,下佐西坑橋交付使用,完成了長嶺橫崗下、高基坪寨排至勝利洋牙塘等近16公里的通組路道建設,實施了8個新農村建設點通組入戶道路全部硬化。三是投資23萬餘元新鋪設自來水管網2890米,新建排污管道550米;完成馬井、梅林、衛東、店背等4個人畜安全飲用水工程建設,讓廣大村民喝上乾淨水、安全水。四是成功接入光纜電視信號,結束了紫陽無法收看縣、市電視台節目的歷史;源溪、上佐、長嶺等9個移動通信基站建成。農民視野更加開闊,見聞更加豐富,致富信息來源更廣。

社會事業

全鄉共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13個;國中1所,在校師生221人;中心校1所,村小6所,在校師生總計813餘名;幼稚園6所;敬老院1所。

關注民生

培訓 培訓

不斷加強對民政對象的審核、管理,及時足額發放民政補助;嚴格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惠農資金全部及時發放到位;大力做好對困難民眾的救濟扶持,及時妥善地安置了各類受災民眾,做好城鎮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提標擴面工作,社會救助透明化,確保各種救助資金及時發放到位。繼續落實強農惠農各項政策,認真落實國家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紮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高度重視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在全體鄉村幹部中嚴格實行計畫生育工作鄉村幹部“捆綁”考核機制,形成了全體鄉村幹部共同抓計畫生育工作的局面。配齊配強了組級網路人員,加強了村級計生專乾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村級專乾的理論和業務知識水平。認真開展“四清查六落實”活動,做到對全鄉計生工作的底數更清,情況更明,有效地夯實了計生基礎工作。鄉緊緊圍繞建設“和諧平安新紫陽”這條主線和全鄉發展與穩定的大局,強化基礎,加強綜治辦規範化建設,進一步配齊配強人員;積極構建綜治法制宣傳、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治安防範等三個網路,增強群防群治能力;高度重視五項工作,提高綜治工作整體水平,著力解決治安管理的突出問題。鄉與遂川縣禾源鎮兩地實施“一組五制”邊界聯防工作,創建平安邊界,促邊界和諧繁榮。快速推進“五百工程”,實現“五零目標”,切切實實為民眾解決實際困難;及時妥善處理突發事件,確保社會和諧穩定,我鄉充分發揮基層矛盾糾紛排查網路的作用,及時掌握情況,同時注重協調各方力量,精誠合作、有效溝通,確保了矛盾糾紛的較好解決,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人文底蘊

區域內有“瓜子嶺”、“靈潭水庫”、“一腳踏三縣”等自然景觀,有“活捉方業奎”、“秀羅鍾、黃洽風”、“紫陽花燈”等神記傳說,有中科院士家鄉,上猶最早姓氏進駐地等人文底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