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解放後歷經城關鎮更迭演變,1984年復名紫陽鎮。紫陽鎮先後經歷了三次大的行政區域調整,歸併了原武口瀲溪、高砂、梅林四鄉,2008年3月,轄內的湖林、高砂、嶺下三個行政村和城關、向陽村的部分村小組實行由縣工業園區管委會代管。同年8月,又分設了蚺城街道辦事處,城關、香田、東嶺塢、上梅州四個行政村和儒學前等七個社區居委會劃入蚺城街道。調整後的紫陽鎮現下轄湯村、向陽、楊杭考水、齊村、王家墩、西坑、梅林、坑口、一都、善坑、楊溪、擁溪、馬家戴家15個村委會和武口1個社區居委會。
全鎮總人口31984人,行政區域面積29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萬畝,茶園面積0.5萬畝,林地面積31.5萬畝,森林覆蓋率75%。是全縣的商品糧生產區,商品蔬菜的主要供應地,重點產茶大鎮,國家生態公益林建設重點鎮。
歷史沿革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之回玉鄉和樂平縣之懷金鄉置婺源縣
,以地當婺水源頭而名,隸江南西道歙州管轄,縣治清華。天復元年(901年)縣治遷弦高(即今縣城)。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為徽州,婺源隸徽州管轄。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婺源州,屬徽州路。明屬徽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清仍明制。1934年從安徽省劃入江西省,隸第五行政區。1947年劃回安徽省,隸第十行政區。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復劃歸江西省,隸樂平專區。1950年改屬浮梁專區。1952年起隸屬上饒專區(上饒地區)。現屬上饒市。
1984年,設定清華鎮建制(贛府廳字[1984]357號)。1985年4月18日,設立珍珠山、武口、曉林、鳳洲鄉(贛府廳字[1985]230號)。
1993年,撤銷秋口鄉、江灣鄉、賦春鄉、中雲鄉,設立秋口鎮、江灣鎮、賦春鎮、中雲鎮(贛民字[1993]34號批覆)。
1994年11月25日,撤銷許村鄉、鎮頭鄉、大畈鄉、思口鄉,設立許村鎮、鎮頭鎮、大畈鎮、思口鎮(贛民字[1994]238號批覆)。
1997年8月18日,撤銷太白鄉,設立太白鎮(贛民字[1997]175號批覆)。至此,全縣面積2947.4平方千米,人口32.5萬。轄11個鎮、16個鄉:紫陽鎮、清華鎮、大畈鎮、江灣鎮、思口鎮、秋口鎮、賦春鎮、鎮頭鎮、中雲鎮、許村鎮、太白鎮、沱川鄉、段莘鄉、古坦鄉、浙源鄉、溪頭鄉、鄣頭鄉、甲路鄉、曉鱅鄉、武口鄉、瀲溪鄉、龍山鄉、高砂鄉、珍珠山鄉、曉林鄉、梅林鄉、鳳洲鄉。
1999年5月31日,撤銷武口鄉,並將梅林鄉的上梅洲行政村、瀲溪鄉的東嶺塢行政村劃歸紫陽鎮(贛民字[1999]125號批覆)。至此,全縣轄11個鎮、15個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18658人,其中:紫陽鎮40771人,清華鎮16446人,秋口鎮20600人,江灣鎮15430人,大畈鎮6088人,思口鎮12319人,中雲鎮11212人,賦春鎮21162人,鎮頭鎮11233人,許村鎮13075人,太白鎮14923人,瀲溪鄉6364人,曉容鄉7131人,溪頭鄉11805人,段莘鄉15200人,梅林鄉9810人,高砂鄉13750人,龍山鄉8817人,甲路鄉7202人,浙源鄉12335人,沱川鄉6216人,鄣山鄉8229人,古坦鄉9246人,珍珠山鄉10761人,曉林鄉3349人,風洲鄉5184人。
2001年12月3日,撤銷瀲溪鄉,西坑行政村劃歸紫陽鎮;楊溪、善坑行政村劃歸梅林鄉;撤銷曉林鄉,劃歸中雲鎮;撤銷曉鱅鄉,劃歸江灣鎮(贛民字[2001]570號批覆)。
2002年底,婺源縣面積2947.51平方千米,總人口33.5萬人。轄11個鎮、12個鄉,10個居委會、17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紫陽鎮。
2003年8月19日,鄣山鄉更名為大鄣山鄉(贛民字[2003]190號批覆)。2003年9月28日,撤銷高砂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贛民字[2003]252號批覆)。2003年10月21日,撤銷梅林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撤銷大畈鎮,成建制劃歸江灣鎮管轄(贛民字[2003]273號批覆)。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3.5萬人,轄10鎮10鄉。
2005年3月17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婺源縣撤併鄉鎮的批覆》(贛民字[2005]26號):同意撤銷婺源縣龍山鄉,成建制劃歸中雲鎮管轄;撤銷鳳洲鄉,成建制劃歸許村鎮管轄(贛民字[2005]26號批覆)。
2006年1月20日,撤銷甲路鄉,成建制劃歸賦春鎮管轄;撤銷古坦鄉,成建制劃歸大鄣山鄉管轄(贛民字[2006]5號批覆)。
2008年設立蚺城街道,由紫陽鎮劃出花園域、涵春、文博、儒學前、蚺城、文公、天佑7個社區,香田、東嶺塢、上梅洲、城關4個行政村組成。
區位優勢
交通便利,區域優勢突顯的紫陽鎮處於廬山、景德鎮與黃山、三清山、千島湖之間的黃金旅遊線上;贛、浙、皖兩條省道穿境而過,景婺黃、景婺常兩條高速公路在此交匯,九景衢鐵路正在規劃興建並橫貫東西;紫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茶鄉路、書鄉路、二環路凸顯都市風采;天佑路、文公路、金庸路承載歷史經典;紫陽鎮民營企業3000餘家,投資億元以上的“天佑藥業”、“羅賓漢陶瓷”為代表的規模企業、骨幹企業紛紛落戶紫陽鎮;生態工業園、“文公厥里”、“佛教文化城”等大型項目全面啟動。
農業產業
重點糧區
。紫陽鎮擁有良田面積3.5萬餘畝,年產商品糧1520萬公斤,是優質稻種植基地和商品糧供應基地。
產茶大鎮
種茶制茶歷史悠久,是“上梅洲”良種茶源發產地,境內有專業生產茶場—武口茶場和各個村級茶場。茶園總面積7268畝,年產茶葉18.6萬公斤,是傳統的支柱產業和市場行銷的主要龍頭產品。
示範區
建有近郊大棚蔬菜,規模示範基地和以甘蔗、茶苗、花卉為主的多種經濟作物種植基地;高砂的“荷包紅魚”養殖基地;香田、東嶺塢、馬家村的畜禽養殖基地;上梅洲村的果業基地。示範區具有“調整幅度大,產業特色明顯,規模效益高,輻射帶動強”特點,成為農村新的經濟成份和主要增長點。
婺源縣紫陽鎮重視發展農業,扶持農民進行深度資源開發。已形成高砂紅鯉魚,東嶺塢茶苗,馬家、湯村、城關蔬菜,考水香菇、木耳,梅林藥材一村一品的規模效益,建立基地3000餘畝。紫陽鎮把發展以蔬菜、茶葉、紅魚為主的“一村一品”規模經營作為興鎮富民的重要措施,按照區域開發、合理布局、重點投入,使傳統產業由“低效型”向“高效型”,“分散型”向“規模型”轉變。
根據土質、氣候、資源、市場和農民的種養習慣,因地制宜,適合什麼,發展什麼,促進各地優勢的發揮。高砂的荷包紅鯉魚,作為“國宴”用魚,已“游”入尋常百姓家,年產量達400多噸,實現產值80萬元。東嶺塢村培育“上梅洲”茶苗供不應求,達近200萬株,產值18萬元。“一村一品”紅紅火火,紫陽鎮農業總產值達5980萬元。
林業資源
林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85%,山林面積36.5萬畝,是國家重點公益林和長江防護林建設基地,是婺源城區和三大進出口主要公路沿線“綠色長廊”風景示範林帶,森林活立木蓄量達120萬立方米,經濟油茶林、商用毛竹林面積7000畝,是一座極具開發後發優勢的“綠色森林寶庫”。
個體經濟個私經濟已成為鎮域經濟發展的主流,紫陽鎮現有各類工業企業188家,名氣規模較大的企業有:年產180萬平方的羅賓漢陶瓷有限公司,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年產值180萬的天貽木竹工藝廠;年創產值800萬元的洪剛精工量具有限公司;投資4600萬元的星江水電有限公司。企業結構逐步趨向最佳化、合理,形成了以陶瓷、製藥、服裝、食品加工、木竹深加工等為主的六大類工業群體。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一批與旅遊有關的企業應運而生,呈快速發展趨勢,主要企業有:三清婺源旅遊集團、聯信旅遊出租汽車有限公司、小妹生態食品有限公司、日月生態產業有限公司、大自然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綠苑茶業有限公司以及眾多的賓館、酒店、旅遊旅行社等,成為拉動城市發展的第三產業。紫陽鎮工業企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全民創業的熱潮,農村經營出現專業化、規模化的良好勢頭,各類種養大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紫陽鎮各類種養大戶截止至2005年12月止累計達75戶。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余南方的專業養魚、施碎春的青春種植場、夏旺來的千頭養豬場、程焰林的奶牛養殖場等等。這些種養示範戶,依靠科技手斷和辛勤勞動,創造了價值財富,帶來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也帶動了農村一方經濟的發展。
資源產業
紫陽鎮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依託本地資源優勢,以有機食品、木竹加工,茶葉加工出口、水利發電、茶機製造、建材、醫藥、印刷、釀酒等行業,形成國有、集體、個體私營等多種性質工業企業新格局。形成一批生態環保型的龍頭企業,主導產品有“大鄣山茶”為中國首家AA級綠色食品並取得歐盟有機食品監督機構(BCS)的認證,打入歐盟市場,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純天然、元污染、高品質”的有機農產品,同時強調以生態、文化為主的旅遊業開發。最佳化了投資環境,在城南新建了城南工業園區,並發布了《私營工業園招商引資優惠辦法》,吸引了幾十家外來和當地企業入園。
基礎設施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紫陽鎮武口區茶鄉西路嶄新的農民街高樓聳立;城北區天佑路、文公路、書鄉路兩側天佑中學、郵政大樓、良友大廈、凱悅大灑店、農行、農發行、茶業培訓中心、人民醫院、建設大廈、金牛賓館、紫陽鎮財政所綜合樓、新華書店、建行、財保、地稅、民政局社區服務中心等五層以上的現代建築拔地而起。城鎮人口增加到3萬多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萬人。改革開放以來,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技、教育、文化事業不斷發展,財政收入用於上述事業發展的支出逐年增加。各村都有文化站,均安裝了有線電視網路。紫陽鎮擁有各類科學技術人員1000多人,普通中學5所,重點中學1所,職業中學2所,在校學生人數14000多人。高考錄取率連續8年名列上饒市前茅。
鎮村建設
紫陽鎮共有22個行政村216個村小組,農村人口4.04萬人,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紫陽鎮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這個根本目標,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以培育新農民、發展新產業為支撐,以村鎮規劃為切入點,以“三清三改”為突破口,在全面鋪開“三清”工作的同時,重點狠抓了樟村降村、大埠新村兩個示範村,推動了紫陽鎮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
1、紮實推進“三清六改”工作,農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改變了以前農村普遍存在的髒、亂、差現象。總計完成清理垃圾383噸,清淤泥644立方米,清路障個120個,完成改路21.863公里,改水445戶,改廁396戶,改欄73戶,拆除空心房1135平方米,外牆2346平方米,新建1400平方米。普及電話180戶,普及有線電視25戶,普及太陽能24戶。2、大力發展漁業、果業、蔬菜等主導產業和茶葉、甘蔗等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3、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新村活動,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紫陽鎮大力開展了以“三清六改”、文明村鎮創建為主要內容的塑造新風貌和“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加強了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制定了村規民約、理事會章程等制度,進行了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示範戶評選,有效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
經濟發展
2011全年完成生產總值5.3億元,增長17%,財政總收入5884萬元,增長19.9 %,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805萬元,增長57.6%;農民人均純收入4011元,增長15%,各項經濟指標快速躍升。
-----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轉變招商引資方式,除了以環境招商、以商招商等常規思路外,還採取了九牛拔一毛的戰略,緊盯那些產生稅收快、見效快的企業,特別是爭取那些大公司、大企業在我鎮設立分部經濟,使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引進了天佑新型牆體材料有限公司、平安緣門業有限公司、安達物流運輸有限公司、森源貿易有限公司等企業項目,實際進資達4900萬元。
- ---- 項目建設取得突破。 一是為策應縣委、縣政府全力推進“一環四區”建設,迅速拉開城市建設的大框架,圍繞城市重點項目建設,該鎮全力服務推進廣場北側土地整體開發建設工程“一橋四路”、府前路、旅遊商品產業園、工業園區等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累計完成征地1300餘畝,房屋拆遷3戶,確保了縣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妥善協調好京福高鐵國家重點項目工程施工建設中涉及到的集體和民眾利益矛盾問題,共處理各類矛盾糾紛60餘起,解決了50餘起,確保了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是大力推進村級組織場所建設,經過多方協調,並多渠道籌措資金啟動了湯村村民活動中心項目建設,向陽村民活動中心項目已辦理了申報手續,工程即將正式動工。
----- 農業產業效益明顯。全年共落實種植早稻3236.92畝、中稻20807.04畝、晚稻3451.39畝,年糧食總產達11088噸,冬種油菜落實面積8101.99畝。為進一步鞏固農業經濟的基礎地位,我鎮結合實際繼續加大發展區域優勢明顯的特色和高效農業及畜牧養殖業,以政策引導、項目扶持等措施,加大對鎮域特色農業和種養大戶的培育力度,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經營為思路,發展新型效益農業, 一是大力發展蔬菜、茶葉、西瓜等生態優勢農業產業。 二是大力培育豬、魚、雞、鴨、鴿等畜牧專業養殖戶,楊溪、善坑、坑口、一都等地一批專業養殖戶已如雨後春筍般的拙壯成長。
----- 城鄉面貌深刻變化。 一是加大公路建設力度,投資240萬元,完成了坑口至石梘2.5公里、擁溪至楊溪9公里公路拓寬改造硬化工程 ;投資460萬元,啟動紫陽鎮至車田13公里公路第二次拓寬升級改造硬化工程;投入資金320萬元,完成湖村、安口、吳村塢至上坳、齊村至豐田、江坑等11.5公里組級公路拓寬改造硬化工程。 二是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鎮9個新農村建設點共籌集資金240餘萬元,完成村內主幹道硬化5公里,村內巷道硬化3公里,改水550戶,改廁550戶,改房2500平方米,改欄100處,建室外活動場所7個,室內活動場所7個,村內下水道1公里,清除淤泥100噸,清理路障30處,新增太陽能40戶。
----- 民生持續得到改善。勞動保障工作進一步拓展,年組織勞務輸出0.5萬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30人,就業率95%。年內為98名返鄉農民工辦理了小額貸款280萬元。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520人,領取養老金人員3202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8449人,參合率96.87%,參保金額達78萬元。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戶和城鎮“三無”特困戶民眾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
領導分工
黨委書記程祖源: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黨委副書記、鎮長何慧珍: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財政、計畫、統計、審計工作。
人大主席張國旺:主持人大工作,分管征地、鐵路建設工作。
黨委副書記喬揚:分管黨群、組織、人事、縣規劃區外土管城建、招商引資、企業、安全生產工作。
黨委副書記張紅武:分管計畫生育工作。
黨委委員、紀檢書記汪斌:主持紀檢、監察、武口茶場工作,分管公共資源交易管理、交通、扶貧工作。
黨委委員、副鎮長吳錦壽:分管水利工作,聯繫環保、金融、信貸、保險、物價、通信、電力等工作。
黨委委員梅灶全:分管林業、林政管理,宗教、統戰、科技、科協工作。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江海平:主持武裝工作,分管新農村建設、農村清潔工程、綜治、信訪工作。
黨委委員、副鎮長譚誠:分管宣傳、旅遊工作。
副鎮長陳葉娜:分管教育、衛生、勞動保障工作。
副鎮長朱青云:分管農業、茶葉工作。
司法所所長汪遠勇:主持司法所工作,協管綜治工作。
主任科員程秋友:分管民政、殘聯、移民、老年體協工作,協管征地工作。
副主任科員程和焰:分管財稅工作。
副主任科員齊志成:協管民政工作。
紀檢副書記、武口茶場留守處副主任汪建彬:分管黨政辦工作。
武口茶場留守處副主任周文龍:協管計畫生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