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原始章

素書·原始章

《素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慧型之作。相傳為漢代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作品簡析

《素書》是作者人生觀的具體表現。全書六章共講了五個問題。

原始章第一篇 、闡明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暗示讀者,只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再逢機遇,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

作品全文

原始章是本書總綱,主旨是闡發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亂之原由。故以“原始”標作章名。全章分為兩節:第一節起首提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天下萬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萬物無一不體現道。即道的體用及表現形式萬物都具備。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現形式,更應合乎道。人類社會的盛衰興亡,治亂變遷,皆由人定。人若體之於道,用之於德,表現於仁義禮,則盛,則成,則治。如果背離了道,自然就失去人身的作用(德)。人失去人身應有的作用(德),則不會有仁義禮的表現形式。這正是導致世道衰敗的前因。因此說:“夫欲為人之本者,不可無一焉。”(道德仁義禮)

第二節:說的是明析事理的賢人君子,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的得失,作為審辯世道變遷的準則,故懷器在身,潛居待時。此五者昌行,是好時,是良機,趨而就之,必可大展雄才,輔國安民,成就偉大的業績。此五者若衰喪,則是失時,只可隱沒其身,保全性命而已。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德仁義禮五者總而論之,相似根桿與枝葉的關係。

道德為根桿,仁義禮是枝葉。無論主桿與枝葉,總為一體。

分而論之,如同母與子的派生關係。道德為母,仁義禮為子。從整體而論,此五者的關係,猶如車馬的整體、作用及動態表現形式一樣,道是車馬的整體,德是車馬引重致遠的作用,仁義禮則指規範的駕馭方式、理想的運動環境。單就人倫規範方面講,道德是人的內在本質,而仁義禮是外在應物的表現形式。如人有實質的道德誠載於內心,而形體的言談舉止自然有仁義禮的表現形式。儒云:“誠於中而形於外。”正是此義。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蹈:踐行,實行。

從巨觀方面講,萬物皆在宇宙整體中生存,無論一言談、一動作,無不舉步踐行著“道”,實行著“道”。所以,道與物的關係,如同水與波的關係,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從微觀方面講,道在人身則為元氣,元氣足則神旺,神旺則為朴,樸實則器物全,物全則作用強。道在人類則為人倫規範,符合此規範,則家齊國治,社會穩定,而社會穩定,則天下太平。

群生是賴,萬類鹹仗著“道”,然則因各物所稟受的氣質不同,故物不能得道之大全,盡道之全體,故曰:“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欲:物順理將要應該的意思。

萬物非道不立,道非物無處體現。道生萬物之後,道又內涵於萬物之內,物得道者,方可成物。故曰:“德者物之所得。”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得朴氣而生者,其性穩固而堅定,隨其形而成山石;得動氣而生者,其性輕浮而躁動,隨其形而飛盪;得靈氣而生者,其性善思而多變,隨其形而成人。道在“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的過程中,無不稟得此性,順應其理,隨之而各成其形。故曰:“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