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趙心愚 著
出 版 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8-1
頁 數:324
字 數:261000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I S B N:9787105095414
內容簡介
納西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藏毗鄰地區,滇西北的麗江一帶是其聚居地,人口約30萬人。近年來,納西族悠久的歷史和富有特色的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納西學已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研究者越來越多,每年都有一批新的成果出現。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領域也在不斷地得到拓展。
近十年來,作者結合研讀有關史籍和文獻,數次到麗江等地考察,並隨時將學習研究所得寫成文稿。這本論文集所收的26篇論文,就是這一時期研究納西族歷史文化所取得的部分成果。這26篇論文分為三部分:一是著重探討納西族歷史中的若干問題,討論的問題比較廣泛,時間跨度也較大,數量也較多;二是重點探討納西族文化方面的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並不是熱點問題,但很重要,相比之下,這方面論文數量要少一些;三是探討滇、川、藏毗鄰地區和藏彝走廊的有關問題,因部分內容涉及納西族歷史與文化中的一些問題,此次一併
入,這方面的論文也有幾篇。有關納西族歷史的論文所討論的問題較多,既有納西族族源和納西先民遷徙問題,也有納西先民摩沙夷最早見於漢文史籍記載的具體考證;既有唐代磨些部落的分布和洱海地區越析詔的興亡問題,也有麗江木氏土司元明崛起後與噶瑪噶舉派的關係和清代改土歸流降為土通判主要原因的分析。納西族雖然人口不多,但分布在滇、川、藏三個省區,不同時期分布區域也有變化
作者簡介
趙心愚,重慶人,1953年生。先後畢業於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西南民族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西南民族史、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著作有《納西族與藏族關係史》、《清季民國康區藏族文獻輯要》等多部。
目錄
序一 李紹明
序二 白郎
前言
納西族族源及與藏族的淵源關係
從納西族先民的遷徙路線看藏彝走廊
古代通道的基本特點
納西族與古羌人淵源關係的又一證據
《華陽國志》所記“賓剛徼白摩沙夷”考辨
唐蕃在洱海地區的爭奪與越析詔的興亡
唐代滇藏間的交通及對麗江地區的影響
唐代磨些部落與《格薩爾王傳·保衛鹽海》
中的“姜國”
《格薩爾王傳·保衛鹽海》中的“姜國薩丹王”與
麗江木氏土司
納西族木氏土司家譜所記蒙古始祖問題的探討
略論麗江木氏土司與噶瑪噶舉派的關係
羅卜藏丹津反清與麗江的改土歸流——試析雍正初麗江改土歸流的主要原因
鹹豐《冕寧縣誌》的資料來源、篇目特點及
納西族史料價值
宣統《鹽井鄉土志》的特點、特色及西藏么些人
記載的史料價值
納西文化與康巴文化
從東巴經書物質形式看藏文化對納西族的影響
藏漢文化影響下的納西族面具
從東巴象形文字看納西族的傳統紡織技術
納西族的成人禮及其社會功能
略談《格薩爾》在納西族東、西部地區的流傳及特點
道光《木氏歷代宗譜碑》——漢文化影響的見證
敦煌古藏文寫卷中的“vjang”
格子藏文碑與吐蕃告身制度的幾個問題
唐“松外蠻”考
略論南詔與吐蕃公開結盟前的關係
和碩特部南征康區及其對川滇邊藏區的影響
藏彝走廊傳統民居中的獨木梯
後記
部分章節試讀
從納西族先民的遷徙路線看茂彝走廊古代通道的基本特點
一
最早將“羌人說”具體化,同時對納西族先民遷徙路線進行具體分析研究,並提出岷江一大渡河遷徙路線的是方國瑜先生。在1944年發表的《么些民族考》中,方國瑜先生在分析史籍有關記載後指出,《華陽國志·蜀志》所記越巂郡定笮縣“摩沙夷”為“么些” (歷史文獻中所記的納西族先民稱謂)的同音異字,而摩沙夷當為旄牛羌之一支,亦即《後漢書·西羌傳》中所記自河湟南徙羌人之“犛牛種”。就在這篇著名論文中,方國瑜先生首次提出了納西族先民岷江一大渡河遷徙路線的基本觀點。
在之後的有關研究中,方國瑜先生不但一直堅持以上看法,而且將其進一步明確。1979年,他在與和志武先生聯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非常明確地寫了這樣一段帶結論性的文字:“納西族淵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我國西北黃河、湟水一帶的羌人,向南遷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礱江流域,又西遷至金沙江上游流域地帶。”需要指出的是,這段重要文字中雖未明確提大渡河流域,但論文中不少地方提到了大渡河流域,他在論文中還明確說:“納西族的先民,是從大渡河以北地區遷徙而南。”文中所謂大渡河以北地區,指的是今四川瀘定一帶。因此,方國瑜先生所主張的納西族先民遷徙路線,實際上是由河湟地區南下至岷江流域,又西到大渡河流域,順這一流域南下,再到雅礱江和金沙江流域。
方國瑜先生的以上主張實為單一遷徙路線說,其特點是納西族先民自岷江流域至金沙江流域,主要是由東向西在藏彝走廊內作橫向運動,跨幾大江河流域遷徙。這一遷徙路線提出後,在有關學術界的影響相當大,並長期占主導地位。1984年出版的《納西族簡史》全面採用了方國瑜先生的觀點,不少學者在論著中也對這一路線表示贊同,有的學者雖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但所提遷徙路線的基本走向與這一路線仍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