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納斯赫”一詞系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為“謄抄”,故又稱作謄抄體、手抄體。它是伊斯蘭教以前出現於阿拉伯半島的一種書法體,屬阿拉伯文小楷。最初由敘利亞人創造。由於當時的文具商、謄抄者多採用此體謄抄報刊檔案,故又稱謄印體、印刷體。因納斯赫體規定標音,故伊斯蘭教初期曾用此體抄寫《古蘭經》。伍麥葉王朝時期,納斯赫體有了一定的發展,被認為是當時最規範、最優美、最易認讀的書法體。
歷史
10世紀起,納斯赫體正式形成為手寫體。該體字母清楚、端正、莊嚴,容易辨認。其字母大小均有嚴格規定,適於日常生活的通信與記錄檔案,抄寫經書典籍。因而在阿拉伯世界廣為流傳,有阿拉伯文的“直系祖先”和“標準字型”之稱。1097年,納斯赫體在埃及被用於鑄造錢幣的文字。阿尤布王朝時期,該體達到最高水平。自11世紀以後,納斯赫體已廣泛用於抄寫《古蘭經》等,幾乎成了《古蘭經》的專用體而沿用至今。近現代以來,多為報刊首先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