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孔村

納孔村

納孔村位於貴州省貞豐縣三岔河畔的納孔布依寨,離者相鎮政府1.5公里,離天下奇觀——雙乳峰3.5公里,距“關興”高等級公路7公里。交通方便,建築獨特,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布依戲的發源地之一。2002年,省政府確定納孔村為全省20個重點建設的民族文化村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納孔村納孔村

納孔村地處貞豐縣者相鎮西面,屬貞豐縣者相鎮所轄,3個自然組組成,482口人,居民全是布依族。境內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有千奇百怪的納坎石林,人文景觀有獨具特色的納孔布依民居古建築群,大寨摩崖“虎”字等。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經濟收入總量逐年上升。是全國“民族進步團結示範村”、全省“巾幗示範村”、全州“先進文明村”。

歷史沿革

納孔村納孔村

納孔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布依族古寨,“納孔”的地名為布依語的諧音,意譯為田產豐收。很早以前,當地居住的是“布依”韋氏家族,到元朝初年,納孔村成為一個重要囤兵場所。陳、余等納孔村居住的各姓氏族譜中分別記載有明朝洪武年間“調北征南”或“調北填南”搬遷到此地生活,有的人家族譜中記載有徵南或填南經過的沿途地名,有的人家沿途地名則是傳承下來。記載或傳承的沿途地名,有兩方面的含意:一是讓後人知道自己的祖籍;二是當家中有人去世,在為逝者做道場中舉行“開路”儀式時,由孝子在老摩念經指導下朗誦,為逝者葉落歸根指明方向。到此居住的人與當地人和平相處。

相傳在很久以前,者相的集鎮設在納孔村老屋場,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納孔布依古寨出身的羅國昌立下戰功,當上“千總”後,即:清朝編制,外委千總,正八品。羅國昌為京外人氏,宜外委千總任,為了方便本寨人趕集,交易自己所需所產的物資,將集鎮遷到納孔村內。當時納孔村的經濟得到發展,紡織的土布、生產的紡織工具、土特產等通過該場壩交易,遠銷到廣西、雲南等地。

納孔布依人注重文化教育。早在清初,納孔村就辦有私塾羅千總岑三公在私塾中受到薰陶,成為一方有名的人。羅國昌當上千總後,將私塾搬到自己的家中(即今天的村舊活動室)。岑三公以慈善著稱於世,能說會道,長於調解,做思想工作。解放後,納孔村對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視。

經濟發展

名特產品:農家樂糯米粽子蜂蜜,苗木,民族服飾等

納孔村納孔村

產業發展:通過民族文化的搭台,納孔旅遊業“農家樂”已從原來的兩、三家,發展到現在的十餘家,2007年先後接待了前來觀光旅遊的深圳、台灣、日本、泰國、法國等地區和國家的遊客13萬多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300多萬元,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2500多元。

2007年,新拓展了3個連片蔬菜種植250多畝,建成養殖示範點2個,規模養殖大戶5戶,年出欄100頭以上,全村共種植經果林達300多畝,產值達60多萬元,如三岔河組農民向忠輝草梅50多畝,僅種植草梅一項年收入達30多萬元。

納孔村其它各自然村寨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大寨的豆腐加工,老屋場的養殖,三岔河的西瓜種植、煙登坡的建材業加工等,農村適用技術在全村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發展。全村初步形成一寨一品的經濟發展模式。

設施建設

納孔村納孔村

2002年起,者相鎮政府請州設計院對納孔村的建設規劃作了規劃設計。採取以農戶自籌為主,爭取上級補助的方式,已對53戶民居進行外觀改造及改廁改廚,凸現了納孔布依古民居“風火牆,三滴水”式的建築風貌;同時還進一步完善了納孔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鋪設了6000餘平方米連結家家戶戶的青石板路,修通了近三公里的進寨油路,建起了富有布依民族特色的寨門等,進一步展示該村的民族文化歷史、民族風情和布依古建築民居風貌。用青石板鋪通了納孔古寨到納坎石林近5公里的游道,使遊客可以在納坎石林的至高點一覽三岔河的全景和納孔村的全貌;建起了旅遊接待站、村文化圖書閱覽室。

安裝了自來水,閉路電視已同鎮的電視網路併網,可收到40多個電視頻道。安裝了程控電話,移動、聯通、小靈通等行動網路覆蓋全村。

孔村國小教育教學質量走在全鎮同級同類學校的前列,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文盲率在1%以內。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村民小組自發成立群防小組,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自然景觀

省級風景區三岔湖省級風景區三岔湖

省級風景區三岔湖是一個人工湖,也是納孔人民的梳妝鏡和聚寶盆,春天到來,種上的桃樹、梨木爭輝相映,“三滴水”布依古建築,營造出納孔布依古寨的古色古香。寨中紅楓林、桔林是三岔湖明麗的亮點。新建的3.4公里旅遊環湖路從納孔布依古寨出發環湖繞行,也可觀賞納孔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

寨西南面有一名為“豹子洞”的天然洞穴,洞寬約1600平方米,高約60米,洞內有洞,景中有景,石鐘乳、石筍、石芽遍布洞裡中,如置身於神仙洞府之中。

建築風格

納孔村納孔村

納孔村民風古樸,居住的房屋有獨特的布依風格,多為四合院,房屋結構多為木結構穿斗式,瓦頂磚木壁,屋頂作歇山式,蓋小青瓦,砌風火牆,輔之以門樓、山牆廂房、明堂、院落等組成。正房的兩邊,山牆高出屋頂,稱為“風火牆”,牆頂呈台階狀,每台台角向上翹起,人門把這種風格稱為“三滴水”。“風火牆”,用以防備火災發生引起竄火現象,避免大面積火災發生。“三滴水”有房主“人丁興旺、步步登高”之隱喻,意示著布依人充滿了子孫發達,人才輩出的希望。

風俗習慣

納孔村-風俗納孔村-風俗

納孔布依人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恪守古老的民族習慣。婚禮不論男婚女嫁,一律實行一夫一妻制,均依“求親訂婚討庚結婚”的程式進行,若有私奔或私娶,就會被歧視、瞧不起。

若有人故去,喪家請布依佛教施法人到家做道場,舉行“砍替”儀式。即:是為了讓死者能上天堂,為死者超度時殺牛作為替身,用牛做逝者的替身,為逝者超度亡魂。儀式上,施法人按逝者“八字”排方位,找一空曠地作宰場,逝者女婿負責約人來將“砍替”牛按要求在宰場內宰殺、煮吃,祭祀活動就算告一段落。若逝者沒有女兒或女兒還未婚配,“吃肉”的差事便落在已婚配的侄女婿或孫女婿身上。

未婚青年可在趕場天或到辦紅白喜事人家吃酒時白天可談戀愛,夜晚青年男女不能相約出門玩表,只能在待客人家分邊對唱山歌。

娛樂活動

舞龍舞龍

舞龍是納孔村保存完好的布依文化娛樂主要項目之一。每逢過節或有來賓進寨,就少不了舞龍助興。舞龍儀式是很講究的,每年大年初三,工匠精心用竹扎骨架,紙或布做成皮膚,製作好想像中的龍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主持,組建身強體健的舞龍隊,舉行祭龍儀式。祭龍儀式上寨老點香燒紙,用朱筆畫龍點睛,然後鐘鼓齊鳴,嗩吶、長號齊奏,隨著一連串的鞭炮聲,寨老舉起龍寶有規律地舞動,舞完一套招式後祭龍儀式結束,寨老將龍寶交舞龍隊使用,舞龍隊接到龍寶後在戲台表演,然後寨老帶領舞龍隊到各家舞龍拜年,以祈求太平盛世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第一年舞五節龍,第二年舞七節龍,第三年舞九節龍,舞到九節龍後活動結束,於當年前夕前將“龍”火化,寓其龍的輪迴。下一輪舞龍由另一寨老主持,所舞的龍又從五節龍開始。舞龍的招式有“金龍狂舞”、“龍行祈年”、“金龍賀歲”、“新春和喜”等二十多種花樣,若在一個場地中有兩條龍相遇,舞龍隊還需舞“二龍掄寶”花樣,兩條龍搶一個龍寶,以比舞技高低。

“三月三”、“六月六”:是納孔布依人除過大年(春節)外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在這兩個節日,寨中舉行祭祀活動和歌舞活動。“三月三”在納孔以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節,“三月三”這天,上午,寨中要舉行掃寨儀式,由兩個“老摩”帶著本族中老人挨家挨戶到堂屋中打卦,從而把鬼或其它魅、魑、魍、魎以及不吉利的事趕出寨外,在進寨路口,用稻草繩系住剪好的紙人紙馬攔住,以阻止鬼魅進入。

下午,家中成年男子去拜祭山神,封殺害蟲,其餘人須上山躲蟲,寨中不能升火,不準曬衣服,不準高聲喧譁。上山躲蟲的人須等祭山的人發出信號後才能回家升火做飯。晚飯做好,先供祖宗一家人才享用。

“六月六”是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寅日,一大早起來,先把預先包好的粽子煮好,家長帶著小孩提著雄雞、粽子到自己耕種的田邊殺雞祭田神,祈神保佑自家五穀豐登,同時讓自己的孩子認識自家的稻田,學習一些農業知識。婦女則在家煮飯等祭田歸來的人。

吃過早飯後,寨中老幼在廣場上表演和觀賞布依戲。納孔布依古寨布依戲獨具特色,演出者穿著古老獨特的布依服飾,用彈月琴,吹嗩吶勒尢,擊銅鼓等八音伴奏,舉行別具風味的銅鼓舞、轉場舞、篩鈴舞、“浪哨”、甩糠包盪鞦韆等古老舞蹈,布依戲就這樣流傳下來。

所獲榮譽

納孔村多次被省、州、縣表彰。

2001年12月被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

2002年8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2002年被省列為全省20個重點民族村寨建設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