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省份
基納省,是埃及二十九省之一,位於埃及南部,首府為基納。尼羅河貫穿本省。面積1,796平方公里,人口1,092,316人(2006年統計)。
基納,埃及城市,基納省首府。在上埃及中部,尼羅河右岸。人口8萬(1976)。穀物、甘蔗、椰棗集散地。以陶器製造業著稱。重要交通樞紐;開羅-亞斯文鐵路幹線在此與通往紅海岸塞法傑港的鐵路交會;公路通東部沙漠主要居民點。
布吉納法索舊名
基納(法語:BurkinaFaso),西非內陸國家,整個國境皆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原稱上沃爾特,位於非洲西部沃爾特河上游的內陸國。東鄰貝寧、尼日,南與象牙海岸、加納、多哥交界,基納北與馬里接壤。全境大部地區為內陸高原,地勢平坦,自北向南徐緩傾斜,平均海拔不到300米。北部接近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奧羅達拉地區地勢較高。納庫魯峰海拔749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穆溫河、納康伯河和納齊農河(原名黑、紅、白沃爾特河,1986年8月改為現名)。屬熱帶草原氣候。
基納(法文:HauteVolta)的布吉納法索在1960年時脫離法國獨立成為上沃爾特獨立共和國,並於1984年時更改為目前的國名。首都瓦加杜古位於國土的正中央,是該國最大城市也是文化、經濟中心。布吉納法索為全球識字率最低的國家,只有約一成二的國民識字。
歷史
基納為西非文明古國,境內約有60個不同部落,摩西族(Mossi)為該國內主要種族,原名上沃爾特
基納,1984年時改為目前的名稱,國名“布吉納法索”的意思是“正人君子之國”,結合當地主要語言摩西語的burkina(意為“正人君子”)和班巴拉語的faso(意為“國家”)。1896年時法國人來到上沃爾特地區並聲稱此地為法國屬地,但長久以來統治該地的摩西人頑強反抗,直到1919年時首都瓦加杜古淪陷,一些原屬象牙海岸北方的省分被併入新成立的殖民地里,合稱“上沃爾特”,是法屬西非聯邦的組合單位之一。1932年法屬西非因為經濟上的考量被拆散成較小的單位,直到1937年時上沃爾特與周圍地區才被重組並改稱為“上象牙海岸”(法文:Haute-Côted'Ivoire)。1956年時法國通過新的法案重新檢討該國的海外屬地政策,上沃爾特也在兩年後的1958年時,被升格成法國底下的自治共和國,並在1960年8月5日脫離法國獨立。獨立後的上沃爾特歷經了長達數十年的政治不穩與多次政變,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開始有所起色。目前該國為多黨民主制,現任總統為布萊茲·孔帕奧埃。 西方入侵以前,如今的基納全部地區均已進入封建社會的階段。在中部和東部已形成組織比較嚴密的封建制國家;在西部和西南部、西北部則是分散的大家族制。
從公元9世紀起,以如今基納首都瓦加杜古和東部的亞騰加省為主體,形成了西非歷史上有名的莫西帝國。莫西帝國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封建制國家。中央政權由莫西皇帝(MOROIVABA)及文武大臣組成。帝國下面有按地區劃分的四個王國(瓦加杜古王國、亞騰加王國、唐科多戈王國和法達王國)。每個王國又劃分若干省,省下面劃分為縣。最基層行政區是自然村。不過,基納古代的封建制,同非洲其他廣大地區有類似的方面,在封建特權和經濟剝削方面不同於亞洲和歐洲的封建制。莫西皇帝和各地國王的權力都受到非洲特有的宗教與文化傳統制約。例如尊敬長老、聽從長輩意見是普遍的傳統,皇帝和國王也不例外。皇帝不能憑個人意志做出重大決定。他必須聽取長老意見,同時他還必須同周圍文武大臣商量。從莫西皇帝到各地國王,以及省、縣、村各級行政長官甚至大家族,都遵循這套非洲特有的傳統民主制。此外,亞洲和歐洲封建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莫西帝國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制。皇帝及其下屬各級領主都無權私人占有土地,但莫西帝國也已有封建剝削,是一種在大家族制掩蓋下的非洲特有的剝削形式。非洲自古以來實行一夫多妻制。一位男子有七八個妻子是常見的,多者到幾十個。婦女是主要農業勞動力。真正的農民是婦女,她們的地位實際上是受剝削的佃農。其次是青年人。莫西皇帝也是靠他眾多的妻子及其在各地的家屬成員的勞動生活。
1886年,第一批西方人以傳教士身份進入布吉納法索。從1896年起,法國開始用武力占領布吉納法索。1896年9月1日,法國攻打瓦加杜古,莫西皇帝沃布哥組織武裝抵抗,但很快就失敗,皇帝出逃;9月20日,新皇帝西基里同法國殖民軍簽訂《和平友好條約》。與此同時,布吉納法索各地的封建主都在法國的武力威迫下接受了法國殖民統治者的條約。到20世紀初,基納全部領土均已為法國所占領。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法國的殖民主義統治。法國用了10多年的時間,直到1908年才基本平定人民的反抗,從而由軍隊統治改為文職殖民官員統治。1904年,基納劃入總督府設在達喀爾的法屬西非。1919年5月1日,法屬西非總督府頒布法令,宣布基納地區為“上沃爾特殖民地”,並在瓦加杜古派駐殖民總督。1933年1月1日,法屬西非總督府又頒布法令撤銷上沃爾特殖民地,將其分割併入蘇丹(今馬里)、尼日和象牙海岸,直到1947年才重新恢復上沃爾特殖民地。在半個多世紀的法國殖民統治期間,法國對基納剝削與掠奪的主要方式是剝削基納人民的勞動力。基納人民由於國家自然條件差和資源貧乏,自古靠勤勞求生存,以勞動素質好聞名西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開始在西非修築鐵路和開闢農場,為系統掠奪西非資源進行了許多基礎設施工程。成千上萬的布吉納法索人,主要是莫西族人,離鄉背井,被派遣到法屬西非各地的工地勞動。法國在修築從塞內加爾西部的提埃斯到馬里西部的凱斯的鐵路時每天有6200名基納人在工地勞動。
法國在蘇丹(現馬里)尼日河流域開墾大型農業基地“尼日局”(l’OfficeduNiger)時先後有將近200萬布吉納法索人參加這項工程的勞動。修建從阿比讓到尼日的鐵路也全是布吉納法索人提供的勞動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整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基納同其他法屬殖民地一樣,經歷了法蘭西共同體內的半自治共和國和法蘭西聯邦內的自治共和國等階段,並於1960年8月5日正式宣告獨立。
經濟
在經濟上,以農牧立國,占了全國近八成的勞動力。由於境內資源匱乏,且地處沙漠邊緣,可耕地基納面積較少,基納一直是個非常貧困的國家,也是周邊非洲國家主要的外來勞工輸出國。境內唯一的一條鐵路是通往象牙海岸,所以與該國的互動密切;布吉納法索以及鄰近的西非國家,包括尼日、貝寧、多哥、象牙海岸、馬利、塞內加爾等國,在獨立之前都是法屬西非的一部份,所以在獨立以後,這些國家的官方語言均為法語。目前該國所用的貨幣西非法郎(francCFA)也是這幾個國家所共同成立西非經濟貨幣聯盟(L'Unionéconomiqueetmonétaireouest-africaine)所發行。
行政區域
布吉納法索一共有45個省分別如下(括弧內為各省首府):
巴雷省(Balé),首府博羅莫(Boromo)
巴姆省(Bam),首府孔古西(Kongoussi)
巴瓦省(Banwa),首府索倫佐(Solenzo)
巴澤加省(Bazèga),首府孔比西里(Kombissiri)
布古里巴省(Bougouriba),首府傑布古(Diébougou)
布爾古省(Boulgou),首府滕科多戈(Tenkodogo)
布爾基恩德省(Boulkiemdé),首府庫杜古(Koudougou)
科莫埃省(Comoé),首府邦福拉(Banfora)
岡祖爾古省(Ganzourgou),首府佐爾戈(Zorgo)
尼亞尼亞省(Gnagna),首府博岡代(Bogandé)
古爾馬省(Gourma),首府法達恩古爾馬(FadaN'Gourma)
烏埃省(Houet),首府博博迪烏拉索(Bobo-Dioulasso)
伊奧巴省(Ioba),首府達諾(Dano)
卡焦戈省(Kadiogo),首府瓦加杜古(Ouagadougou)
凱內杜古省(Kénédougou),首府奧羅達拉(Orodara)
科蒙加里省(Komondjari),首府蓋埃里(Gayéri)
孔西省(Kossi),首府努納(Nouna)
庫爾佩羅戈省(Koulpélogo),首府瓦爾加伊(Ouargaye)
庫里滕加省(Kouritenga),首府庫佩拉(Koupéla)
庫爾維奧戈省(Kourwéogo),首府布塞(Boussé)
雷拉巴省(Léraba),首府辛杜(Sindou)
羅盧姆省(Loroum),首府蒂陶(Titao)
納烏里省(Nahouri),首府波村(Pô)
納門滕加省(Namentenga),首府布爾薩(Boulsa)
納亞拉省(Nayala),首府托馬(Toma)
努姆比埃爾省(Noumbiel),首府巴蒂埃(Batié)
烏布里滕加省(Oubritenga),首府濟尼亞雷(Ziniaré)
烏達蘭省(Oudalan),首府戈羅姆戈羅姆(Gorom-Gorom)
波尼省(Poni),首府加瓦(Gaoua)
桑吉省(Sanguié),首府雷奧(Réo)
桑馬滕加省(Sanmatenga),首府卡亞(Kaya)
塞諾省(Séno),首府多里(Dori)
錫西里省(Sissili),首府萊奧(Léo)
蘇姆省(Soum),首府吉博(Djibo)
蘇魯省(Sourou),首府圖岡(Tougan)
塔波阿省(Tapoa),首府賈帕加(Diapaga)
圖伊省(Tuy),首府烏恩代(Houndé)
亞加省(Yagha),首府塞巴(Sebba)
亞滕加省(Yatenga),首府瓦希古亞(Ouahigouya)
濟羅省(Ziro),首府薩普伊(Sapouy)
宗多馬省(Zondoma),首府古爾西(Gourcy)
宗德韋奧戈省(Zoundwéogo),首府芒加(Man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