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
種中文名:紅花芒毛苣苔
種拉丁名:Aeschynanthusmoningeriae(Merr.)Chun
科中文名:苦苣苔科
科拉丁名:Gesneriaceae
屬中文名:芒毛苣苔屬
屬拉丁名:Aeschynanthus
海拔:300-1200
命名來源:
(海南植物志)[fl.Hainan.3:519.1974]
中國植物志:69:502
英文植物志:18:378
組中文名:顯苞芒毛苣苔組
組拉丁名:Sect.Haplotrichum
族中文名:芒毛苣苔族
族拉丁名:Trib.TrichosporeaeFritsch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小灌木。莖長1(—2)米,無毛,分枝。葉對生,無毛;葉片紙質,狹橢圓形、橢圓形、稀長圓形或狹長圓形,長7—12厘米,寬(1.8—)2.4—5.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楔形。邊緣全緣,側脈每側約5條,稍明顯,與中脈成銳角展出;葉柄長6—10毫米。花序具長梗,有5—7花:花序梗長3.5—11匣米,無毛;苞片對生,寬卵形,長約6毫米,無毛;花梗長約1厘米,無毛。花萼長約4毫米,無毛,5裂近基部,裂片長方狀卵形,寬2.5—3毫米,頂端圓形。花冠紅色,下唇有3條暗紅色縱紋,長約3.5厘米,外面無毛,內面有稀疏短柔毛;筒長約3.4厘米,上部粗6毫米,下部粗4毫米;上唇長約6毫米,2淺裂,下唇近等長,3深裂,裂片狹卵形。雄蕊稍伸出花冠口部,花絲著生於花冠筒中部,長約1.5厘米,有稀疏短毛,花葯長3毫米,無毛。花盤環狀,高約1.2毫米,邊緣有淺鈍齒。雌蕊長約2厘米,子房無毛,花柱長約3毫米,有短毛。蒴果線形,長12—28厘米,無毛。種子紡錘形,長約0.8毫米,每端各有1根長2.8—5毫米的毛。花期9一翌年1月。
產地分布
產廣東、海南。生於山谷林中或溪邊石上,海拔800—1200米.
本組概述
Benth.inBenth.etHook.F.Gen.Pl.2:1014.1876;ClarkeinA.DC.Monogr.Phan.5:25.1883;BurttetWoodsinNot.Bot.Gard.Edinb.33(3):476.1975.花冠紅色或橙紅色,無毛環;檐部不明顯二唇形,少有明顯二唇形。雄蕊伸出,2對雄蕊的花葯各在頂端連著。種子在兩端各有1根毛狀附屬物。數十種,自斯里蘭卡、印度、緬甸向東分布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我國有20種,分布於南部。
本屬概述
JackinTrans.Linn.Soc.14:42.1823;Benth.inBenth.etHook.Lgen.Pl.2:1013.1876;ClarkeinA.DC.Monogr.Phan.5:18.1883,llom.Conserv.TrichosporumD.DoninEdinb:Phil.Journ.7:84.1822.附生小灌木。葉對生,或3—4枚輪生,肉質,革質或紙質,全緣,脈不明顯。花1—2朵腋生,或組成聚傘花序:苞片小或大,卵形,通常脫落。花萼鍾狀或筒狀,5裂達基部,或5深裂至5淺裂。花冠紅色、橙色,稀呈綠色、黃色或白色,筒近筒狀,比檐部長,上部常彎曲,有時內面基部之上有一毛環,檐部直立或開展,不明顯二唇形或明顯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與上唇近等長或較長,3裂,裂片近等大或不等大。能育雄蕊牛,二強,著生於花冠簡中部左右或更高處;伸出花冠之上或與花冠筒等長,花葯長圓形,通常成對在頂端連著,稀4枚花葯一起在頂端連著,2藥室平行;頂端不匯合:退化雄蕊1,位於後方中央,小,或不存在。花盤環狀。雌蕊具柄,子房線形或長圓形,1室,2側膜胎座內伸近子房室中央,花柱長或短,柱頭扁球形。蒴果線形,室背縱裂成2瓣。種子多數,小,長圓形或紡錘形,具皺,在近種臍一端有1,2或多根毛狀附屬物,另一端有1根毛狀附屬物,少有在每端各有1條扁平的狹線形附屬物。約140種,自尼泊爾、印度東部向東至中國台灣,向東南至伊里安島。中國有34種,分布於西藏南部和東南部、雲南、四川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廣東和台灣。本屬植物的花美麗,可供觀賞;少數種供藥用。
苦苣苔科植物
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一科。多為具根狀莖的草本,少數為灌木或喬木。葉對生或基生,稀輪生或互生,通常為單葉,不分裂,稀羽狀分裂或為羽狀複葉。花通常組成聚傘花序,兩性,輻射對稱或左右對稱。萼片4~5枚。花冠鍾狀或輻狀,多數兩唇形,雄蕊全部能育,或4或2枚能育;雌蕊由2枚心皮形成,子房上位,半下位或完全下位,1室,或2室、胚珠多數。蒴果,室背或室間縱裂,稀蓋裂(盾座苣屬)或為漿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