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胸啄花鳥

紅胸啄花鳥

紅胸啄花鳥(學名:Dicaeum ignipectus):體重5-10克,體長60-92毫米。體形纖小。雄鳥上體呈輝亮的金屬綠色;下體棕黃,胸部具一朱紅色塊斑,極易與其他啄花鳥區別。雌鳥上體呈橄欖綠,下體棕黃色。虹膜褐色,嘴褐黑色或角灰色,跗蹠暗褐色。幼鳥上嘴褐黑,下嘴紅色;跗蹠呈鉛灰色。 棲息於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旱林、高海拔疏灌叢、耕地、種植園和山地林。一般棲息於開闊的村莊、田野、山丘、山谷等次生闊葉林。除繁殖期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3-5隻的小群,活動於高樹頂處,有時也同繡眼鳥等混群。嗜食漿果及寄生在常綠樹上的有槲寄生果實上的粘質物。所吃食物種類主要有雙翅目、鱗翅目和鞘翅目等各種昆蟲及其蟲卵。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南方、東南亞及蘇門答臘。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紅胸啄花鳥 紅胸啄花鳥

雄性成鳥上體呈金屬綠藍色,尾上覆羽稍沾藍輝;兩翅的小覆羽和中覆羽與背同色;大覆羽和飛羽暗褐色,外側羽片具暗綠輝亮,次級飛羽更緣以橄欖黃色;飛羽羽乾黑色,下面淺褐色;尾羽暗褐,微渲染藍輝;眼先、頰、耳羽、頸側和胸側概黑色,微雜以橄欖黃或灰色;頦、喉棕黃色;胸具朱紅色橫斑;腹、尾下覆羽濃棕黃色,腹部中央縱貫以寬而曲折的黑紋;兩脅橄欖綠色;腋羽白,微沾黃色;翅下覆羽純白。在多數個體,秋羽的上體羽端緣以橄欖綠色。

雌性成鳥上體暗橄欖綠色,頭頂羽基暗褐,成斑駁狀;下背和腰沾黃色;飛羽暗褐,外側飛羽具淡色狹緣,內側飛羽緣以橄欖綠色,翅上覆羽暗褐,概緣以橄欖綠;飛羽羽乾黑色,下面淺褐色;眼先灰白,頰和耳羽呈沾灰的橄欖綠色,頰部綴以白色點斑;頦、喉棕黃近白,下體餘部濃棕黃色,胸側和兩脅橄欖綠色;腋羽白,微沾淡黃色,翅下覆羽白色。

幼鳥似雌鳥,但羽色較黯,不如成鳥輝亮。

虹膜褐色;嘴褐黑(♂)或上嘴角褐,下嘴角灰色(♀);跗蹠暗褐色。幼鳥上嘴褐黑,下嘴紅色;跗蹠呈鉛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5-10克,♀6-10克;體長♂60-92毫米,♀75-92毫米;嘴峰♂7-9毫米,♀8-9毫米;翅♂46-50毫米,♀44-48毫米;尾♂25-31毫米,♀22-26毫米;跗蹠♂11-15毫米,♀9-13毫米。(註:♂雄性;♀雌性)(指名亞種)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和次生闊葉林、山地森林。夏季也常上到15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地帶。棲息在開闊的村莊、田野、山丘、山谷等次生闊葉林,或溪邊樹叢間。有時在原始森林的中、下層亦能見到。有時也出現在人工針葉林、茶園和果園。在山地密林中繁殖,秋、冬季遷至低海拔的暖地帶越冬。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3-5隻的小群,活動於高樹頂處,有時也同繡眼鳥等混群。常在盛開花朵的樹上結群覓食,特別是在冬季和乾旱季節,花果不如春、夏繁茂時,結群活動更為常見。2月中旬在中國雲南思茅附近公路兩側的溪邊林緣,曾見一群約10-20隻在開花的女貞樹上覓食。

此鳥形小而活潑,跳躍敏捷,對人不甚畏懼,很容易接近觀察。鳴聲似“tik-tik-tik-tik”聲低卻很嘹亮,常久鳴不休;有時轉為柔細而稍帶顫音的“Zi-Zi-Zi”聲。飛行能力較強,飛行速度也快,常一邊飛行一邊鳴叫。

嗜食漿果及寄生在常綠樹上的有槲寄生果實上的粘質物。所吃食物種類主要有雙翅目、鱗翅目鞘翅目等各種昆蟲及其蟲卵,以及蜘蛛、花蕊和花蜜漿汁等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紅胸啄花鳥分布圖 紅胸啄花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闊葉樹上,距地高3-6米,7月間也發現紅胸啄花鳥營巢於板栗等較高的樹上,距地5-6米。其他地區也有低至3米左右的。巢呈橢圓形的囊袋狀,主要以植物纖維、種子毛、花序、蛛絲等材料編成。通常懸吊於細小樹枝末梢,四周有綠葉掩護,一般難以發現。巢口多位於近上端側面,巢的大小為外徑6厘米,高10厘米,巢口大小為1.5-2.5厘米。每窩產卵2-3枚,卵白色,大小為13.7-16.6毫米×10.0-10.9毫米。

亞種分化

紅胸啄花鳥(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紅胸啄花鳥棉蘭老島亞種Dicaeum ignipectus apoHartert, 1904
2紅胸啄花鳥薩馬島亞種Dicaeum ignipectus bongaHartert, 1904
3紅胸啄花鳥馬來半島亞種Dicaeum ignipectus dolichorhynchumDeignan, 1938
4紅胸啄花鳥台灣亞種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Ogilvie-Grant, 1912
5紅胸啄花鳥指名亞種Dicaeum ignipectus ignipectusBlyth, 184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