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涼。
功效
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主治
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腮腺炎,乳腺炎,毒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毒蛇咬傷:配小槐花鮮根各31g,搗汁服,另外敷。(《中草藥學》
用法用量
9-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
少數病人服藥後有胃部不適和頭暈等,但無需停藥,2-3天后可自行消失。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地下莖橫走,黃白色。莖直立,被短毛,基部有時略帶紅色,上部分枝。基生葉和下部葉花後凋落;中部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3-5cm,中部以下變狹,邊緣疏生粗鋸齒,兩面有短毛,葉脈三出;葉柄短。頭狀花序直徑1.2-1.5cm,排成傘房狀;總苞倒錐形,寬4-10mm,總苞片3層,狹橢圓形,上部綠色或紫色,下部乾膜質;舌狀花淡紅色或白而帶紫,舌片具4脈,筒狀花黃色。瘦果橢圓形,有毛,冠毛帶紅色或污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曠野。分布於全國各地。
性狀鑑別
全草長30-180cm。根莖橫生,上有多數鬚根。莖圓柱形,基部多光滑,下部常暗紫色,上部有分枝,暗綠色,質脆,斷面不整齊,髓黃白色。單葉互生,完整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12cm,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具明顯的離基三出脈,粗糙。頭狀花序頂生,排成傘房或圓錐狀,舌狀花白色至淡紅色,管狀花黃色。瘦果橢圓形,冠毛灰白色或褐色。氣微香,味稍苦。
以葉多、帶花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2、祛痰作用。
現代套用
紅管藥浸膏片: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論述
《中草藥學》:“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附註
江西的紅管藥為其變種寬序三褶脈紫菀和異葉三褶脈紫菀。前者葉、莖均密被短毛,由頭狀花序集成的傘房花序較寬廣;後者葉、莖的短毛較疏,由頭狀花序集成的傘房花序不太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