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簡要年表
1.1 1974—1983年
1.2 1984年
1.3 1985年
1.4 1986年
1.5 1987年
1.6 1988─1990年
1.7 1991─1995年
1.8 1996─1999年
1.9 2000年─2001年
1.10 2002年─2005年
1.11 2006年
1.12 2007年
1.13 2008年
1.14 2009年
1.15 2010年
1.16 2011年
1.17 2012年
1.18 2013年
1.19 2014年
1.20 2015年
1.21 2016年
1.22 2017年
1.23 2018年
2、美版系列與日版系列的差異
3、華語區譯名
3.1 大陸
3.2 香港
3.3 台灣
4、主要作品列表
5、變形金剛至尊
5.1 博派
5.2 極限動物
6、變形金剛成員
6.2.1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
6.2.2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2
6.2.3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Neo
6.2.4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
6.1.1 變形金剛
6.1.2 變形金剛:大都市發動篇
6.1.3 變形金剛:大電影
6.1.4 變形金剛:頭領戰士
6.1.5 變形金剛:超神戰士戰隊
6.1.6 變形金剛:勝利之鬥爭
6.1.7 變形金剛:地帶
6.1.8 變形金剛:CarRobot
6.1.9 變形金剛:微型傳說/變形金剛:雷霆艦隊
6.1.10 變形金剛:超能連線/變形金剛:能量晶體
6.1.11 變形金剛:銀河之力/變形金剛:塞伯坦傳奇
6.1.12 變形金剛:活力無限
6.1.13 變形金剛:至尊之證
6.1.14 變形金剛:救援博派
6.1.15 變形金剛Go:參乘合體
6.1.16 變形金剛:至尊的挑戰
6.1 博派
6.2 極限動物
7、注釋
8、參考資料
9、外部連結
簡要年表
1974—1983年
1970年,TAKARA公司從美國孩之寶買下了孩之寶當家產品《CombatJoe》人形的使用權。由於當時日本的孩子們不喜歡軍人士兵一類的玩具,TAKARA公司把CombatJoe改頭換面變成了《變身生化人》(変身サイボーグ)系列。1974年,TAKARA公司原本打算推出一個微縮版的「變身生化人」,但最終把名字定為《微星小超人》(ミクロマン)。「微星小超人」只是一批透明身體,鍍銀頭部,高約10厘米的可動小人形。TAKARA公司也為微星小超人創造了一系列的故事,以漫畫的形式推出。當然,這時候的微星小超人還與變形以及機器人沒有任何關係。
1982年,《微星小超人》系列開始加入機器人的角色,將以前的人形技術以機器人的形態表現出來,推出了「微星機器人」(ミクロロボット)系列。其中一些機器人已經可以簡單的變形為飛行器之類的交通工具。在1983年的時候,TAKARA推出了一個名為「微星變形」(ミクロチェンジ)的分支系列。在這個系列中,人物更像純機械的生命體,不再是以往單純的改造人形態。而變形種類與變形方式也較以往更為豐富且複雜。這些人物的變形主要以小型家電、設備、工具、武器,或是迷你汽車為主,包括了卡帶式單放機、顯微鏡、手槍等。
TAKARA研究發新的玩具系列,欲將機器人與變形的概念獨立出來。1980年,TAKARA推出了名為《戴亞克隆》(ダイアクロン)的系列。《戴亞克隆》系列分為非常多的小系列,包括了可以變成汽車的「汽車機器人」(カーロボット),或是變成恐龍的「恐龍機器人」(恐竜ロボ)。
而《戴亞克隆》的設定,主要在StudioNue(スタジオぬえ)完成,該製作組當時的主要機械設定是宮武一貴和加藤直之,而當時還在筑波大學讀書的河森正治,以打工的身份參與了《戴亞克隆》的設定工作。其他參與設計的人尚有荒牧伸志,伊東嶽彥和明貴美加。
雖然《戴亞克隆》系列僅是在當時的電視雜誌上連載一些故事,而沒有動畫或是漫畫的幫助,但還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當年的東京玩具展上,孩之寶開始與TAKARA洽談合作的事情。
在歐洲方面,義大利的GiG公司於1983年開始以「Trasformer」的名字開始引進《戴亞克隆》及《微星變形》兩個系列著產品。
1984年
《變形金剛》系列之發行
TAKARA為了更加開拓市場,於是與在美國有廣大通路的孩之寶合作:TAKARA負責玩具提供,孩之寶負責銷售策略。在1984年,孩之寶選出《微星小超人》與《戴亞克隆》兩個系列中的部分商品,以《變形金剛》之名稱引進美國,並由驚奇漫畫創作相關的漫畫。除了漫畫系列之外,為了更好的推廣該玩具系列,由SunbowProductions製作了卡通影集《變形金剛》於電視台播出。(作畫為外包,負責的公司時為日本的東映動畫,時為南韓的AKOM。漆原智志、大張正己和羽原信義曾參與作畫)同時為了彌補人物設定中的一些不足,孩之寶還從別的日本玩具公司買來一些變形機器人玩具著作權放到了變形金剛系列中,如震湯波,奧米加和天火等。
孩之寶的這一計畫得到了空前的成功。在1984年2月的美國國際玩具展上,孩之寶憑藉還未正式上市的變形金剛,在7天內創下了價值1億美元的批發訂貨紀錄。在玩具正式上市後的8周內便賣出了3百萬個變形金剛,在7個月內賣掉了1千萬個變形金剛,占掉了當時玩具市場的43%的份額。這一年,孩之寶共推出了26款變形金剛人物。
1985年
在1984年推出的《變形金剛》角色,大部分是利用TAKARA公司原積壓的庫存加以重新包裝上市的。從1985年開始,孩之寶在玩具上加上了熱感標誌重新推出,而且在包裝上有了些變化。比如1984年推出的迷你車人物都是以車形態放在包裝中的,而1985年再發行版則是變成人形包裝的。而且在幾款「迷你車」中還加附贈了「迷你間諜」,是一種簡單變形的回力車。
除重新發行的產品外,孩之寶又推出了更多的角色,包括了「恐龍派」(Dinobot)、「工程金剛」(Constructicons)、「昆蟲金剛」(Insecticons),與「三變戰士」(TripleChangers)等源自於《戴亞克隆》系列的產品。原本在《戴亞克隆》系列中,「工程車六合體」(《變形金剛》中的蹂躪者)與「火車六合體」(《變形金剛:頭領戰士》中的雷電)是配對登場的,但由於當時在美國火車玩具並不是很受青少年歡迎,因此火車六合體沒有被選入《變形金剛》系列。另外,《戴亞克隆》系列有兩位「三變人」,一位是入選變形金剛系列的閃電;另一位是變形為直升機與X形翼戰鬥機的角色,後者沒能入選變形金剛系列,取而代之的是在《戴亞克隆》末期已經設計完成的太空火車,直接以變形金剛的身份登場。同時,孩之寶也展開了一些集點換玩具的活動:只要收集包裝上的點數寄回公司,就可以換回一些無法通過商店買到的人物。來自《戴亞克隆》的「PowerDashers」「Omnibots」成為了集換對象。
1986年
電影《變形金剛:TheMovie》上映
經過兩年的市場培育,《變形金剛》已經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玩具品牌。孩之寶從1986年開始推出了許多原創人物,這些人物有部分的原型是在《戴亞克隆》後期所設計中。這一年中推出的新產品開始有了新的特點:合體機制。原本《戴亞克隆》中的合體基本都是六個或更多人組合,之後TAKARA設計師把合體部隊規範為五人合體,體型較大的隊長作為合體時的軀幹,四名體型較小的隊員作為四肢。速伯利昂與威脅者、保衛者與布魯提卡斯等角色陸續配對登場。
在卡通方面,孩之寶策劃了電影版《變形金剛:TheMovie》。在電影中,很多既有的人物被安排陣亡,並添加了新一代的人物。因此《變形金剛:TheMovie》的實際作用是為玩具產品的更新換代做鋪墊。新一代變形金剛的設計風格也產生了很多變化,有別於用既有的交通工具做為變形之後的模式,設計開始朝未來風格。這不只是因為劇情開始從地球轉移到其他星球,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不必為從汽車公司購買車型著作權而花費大量資金。當時孩之寶負責劇情與設定案,TAKARA及東映動畫則負責動畫製作和玩具開發以及人物設定。由於當時公司之間只能通過定期打長途電話來討論工作,導致了設計過程中的溝通不足。為了防止大電影的劇情泄密,孩之寶把羅迪至尊與格威隆的設定案交給TAKARA及東映動畫時並沒有告訴對方這兩個人物是新一代的首領。TAKARA設計師以為格威隆只是個要塞參謀,而羅迪至尊則只是個普通中型變形金剛,於是設計時並沒有像設計首領那麼投入,致使這兩個人物的玩具出來後令很多玩家失望。事後TAKARA的設計師很後悔,說如果當時知道他們的身份,會設計的更好。
格威龍玩具設計師是大野光仁,洛迪文玩具設計師是國弘高史,合體戰士中速伯利昂與威脅者、掠食王已於《戴亞克隆》構思好設計。蹂躪者亦是《戴亞克隆》年代的構思,草圖名為「新機器人基地」(新ロボットベース)。
尤尼克隆也是TAKARA玩具設計師幡池裕行(漫畫家伊東嶽彥)《MicroChange》年代的構思,草圖名為「Planet-Robot」。
合體戰士掠食王玩具及動畫機械設計師都是明貴美加。
美日雙方各有為尤尼克隆設計玩具,但是兩種版本後來都取消發行。大野光仁已設計好了尤尼克隆的玩具,但最後沒有推出。
1987年
1987年導入了在現有的變形金剛上增加了人類角色的新產品「Master戰士」:「頭領戰士」(Headmaster)與「靶子戰士」(Targetmaster)。這些人類角色能夠變成頭領戰士的頭部或是靶子戰士的槍械。頭領戰士的頭部在人型模式時也能進入駕駛艙。不過日本的《變形金剛:頭領戰士》則是將人類更換為體型大小與人類一樣的變形金剛。
美國方面播映了卡通《變形金剛》第四季(日版標題為《Transformer:TheRebirth》)」,一共三集。美版《變形金剛》卡通到此完結。
日本方面當時在頭領戰士與靶子戰士等產品加上原創商品,另行展開了新的系列《變形金剛:頭領戰士》,並播映了由東映公司所製作的第一部日本變形金剛電視動畫《變形金剛:頭領戰士》,作為《變形金剛2010》之續集。《變形金剛:頭領戰士》與《變形金剛》第四季是互為平行世界的關係,因此內容與設定有衝突。
TAKARA玩具設計師大野光仁表示頭領戰士靈感來自鋼鐵吉克(港譯《金鋼飛天鑽》),大野光仁曾笑說如果當年沒有想到三變戰士、合體戰士、頭領戰士、巨大基地、超神戰士軍,超神戰士等點子當年可麻煩了。
大野光仁當時設計了《變形金剛》系列中最大的玩具巨無霸福特。
1988─1990年
1988年-日本展開《變形金剛:超神戰士軍》系列
1989年-日本展開《變形金剛V》系列
1990年-日本展開《變形金剛Z》系列
1991─1995年
孩之寶在1990年與1991年期間推出了「ActionMaster」系列。這個系列的特點在於使用了許多《變形金剛》卡通中的經典角色,而且造型與卡通中的人物模組較為接近,可動度也較高。但除了武器、載具與ActionMasterElite之外,這個系列的變形金剛產品卻無法變形,因此引起了兩極化的評價。該系列的玩具大部份是由齋藤正勝(斎藤まさかつ)所設計。
TAKARA則分別於1991年與1992年推出了《變形金剛:柯博文的復活》(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リターン・オブ・コンボイ)與《變形金剛:合體大作戰》(戦え!超ロボット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合體大作戦)兩系列。
1992年後期,孩之寶推出了《Transformers:Generation2》產品線。該產品線初期的玩具大多都是將既有的玩具搭配上新的零件或是配色來販售,只有少部分的新玩具,直到後中期之後才開始製作玩具新模,但部分商品卻隨著系列銷售不佳而取消。
美國也於1992年推出了卡通《Transformers:Generation2》。不過這部卡通其實只是將卡通《變形金剛》取出了52集,利用電腦動畫製作了全新的片頭與片尾,外加場景轉換鏡頭的畫面加工後重播的作品,在當時引起了話題。
由於TAKARA負責玩具設計,所以「ActionMaster」與《Transformers:Generation2》玩具銘文印有TAKARA字眼。TAKARA設計師江島多規男在G2系列發明了玩具關節的球狀連線法,當時打開了一個加強了關節連線的新機器人玩具的時代。
1995年,孩之寶結束了《Transformers:Generation2》產品線,並開始了由子公司Kenner所製作的新產品線《百變金剛》(BeastWars)。TAKARA則是在這年將《Transformers:Generation2》中的新玩具以《變形金剛G-2》(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G-2)之名發行日本版玩具。
1996─1999年
1996年,加拿大動畫公司製作了卡通影集《百變金剛》,是一部全片由電腦動畫所製作的電視卡通。這部作品使得《變形金剛》再度大賣,並且陸續製作了許多新產品。而多年沒有合作的麥當勞也拿《百變金剛》作為快樂兒童餐所附贈的玩具。
1997年,《百變金剛》進入了第二季,劇情上與之前的《變形金剛》系列建立起了更為明確的關係。另外有限定販售的《MachineWars》系列於美國玩具連鎖店K&B上架。TAKARA則將《百變金剛》系列引進日本,同年也引進《百變金剛》第一季。
1998年,《百變金剛》進入第三季,也是系列尾聲。日本方面則自行製作了《超級百變金剛》產品線與動畫。
1999年,孩之寶推出新產品線《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同名卡通影集也在該年開始播映第一季。日本方面則製作了《新百變金剛》,作為《超級百變金剛》之續集。播映結束之後,將《百變金剛》第二季與第三季合併為《BeastWarsMetals》於電視台播映。
2000年─2001年
2000年,《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進入第二季,並畫下了句點。日本則是自行製作了《變形金剛:CarRobot》產品線與動畫。
2001年美國將《變形金剛:CarRobot》搭配原創產品,以《RobotinDisguise》之名引進美國,為接下來的美日合作定下基礎。
TAKARA同時推出了15周年復刻版《變形金剛》玩具。
2002年─2005年
2002年,美日合作推出了《邪神三部曲》系列(UnicronTrilogy)(日方稱為《微型三部曲》,マイクロン三部作)第一部《變形金剛:雷霆艦隊》(Transformers:Armada)。
整個系列的重點在於「微型金剛」(マイクロン/Mini-Con)引導的整個故事主線和多元的玩具特色。
2002年底,日本製作了動畫《變形金剛:微型傳說》(超ロボット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マイクロン伝說),在美國以《變形金剛:無敵艦隊》之名引進。不過這部動畫在放映時間點上是美國先上映,日本則於2003年初播放。
2002年4月TAKARA推出了《變形金剛》復刻版玩具《TransformersCollection》
2003年,日本與數家車廠推出了合金模型車加上可變形為焦點的全新系列《變形金剛:Binaltech》,以及以現代的技術將過去的人氣角色完全呈現的《變形金剛:Masterpiece》(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マスターピース)系列。
2004年日本製作了動畫《變形金剛:微型傳說》的續篇《變形金剛:超能連結》(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スーパーリンク),在美國以《變形金剛:能量晶體》(Transformers:Energon)之名引進。
玩具設定的重點在於透明零件所組成的能量武器和角色之間的合體功能玩法。
本作品首次採用3D卡通遮罩渲染上色方式進行變形金剛們的動畫。
由於2004年為《變形金剛》20周年,除了主線的超級連結系列之外,同時也推出了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產品線:
日本引進《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
《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卡通在日本從2004年11月開始放送,在日本視為是使用3DCG的第三部《百變金剛》作品。
BeastWarsReturns(超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ビーストウォーズリターンズ)
於日本2004年展開的玩具系列。由多種不同的宣傳方式,展開原創的故事劇情,從多部日本《變形金剛》與《百變金剛》產品線選出數位角色,並增加原創角色,藉由全新的故事平台聚集在一起,概念類似美國的《Transformers:Universe》系列。該系列在發售一年之後隨著故事的連載完結而結束。
Transformers:RobotMasters(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ロボットマスターズ)
2005年,日本方面由GONZO製作了《微型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動畫《變形金剛:銀河之力》(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ギャラクシーフォース),在美國以《變形金剛:塞博坦傳奇》(Transformers:Cybertron)之名引進。
玩具的設計特點在於插入特別設計的晶片來產生多元的玩法。
在劇情設定上,《變形金剛:塞博坦傳奇》是接續前作《變形金剛:能量晶體》系列的同一世界,但在日版《變形金剛:銀河之力》中則是與先前兩部互為平行世界。
2006年
美國孩之寶於《變形金剛:塞博坦傳奇》系列結束之後,於2006年底開始推出了數個為了填補產品線缺口的新產品線。其中一個產品線《變形金剛》(Transformers:RobotinDisguise)是將早期《變形金剛》的經典角色重新製作出新的玩具,因此又被稱為「經典系列」(Classics)。
由於這個系列原本就是為了填補缺口的關係,所以剛開始沒有計畫搭配任何的卡通或漫畫作品作為宣傳,不過這系列相當受到玩家歡迎,甚至於年會會員限定會刊漫畫中有獨立推出全新漫畫。該系列之後被納入2008年發行的《Transformers:Universe》系列之下的產品線之一。
「經典系列」玩具由TAKARATOMY負責設計。
另一方面,在美國播映《變形金剛》的卡通頻道於2006年後半宣布將製作新的卡通《Transformers:Heroes》,該作品在次年正式更名為《變形金剛進化版》(TransformersAnimated)。
除此之外,孩之寶也推出了《變形金剛:鈦合金系列》(Transformers:Titanium)。該系列在2007年8月下旬日本販售。
日本則推出了《Transformers:KissPlayers》(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キスぷれ)。
2007年
由麥可·貝導演的真人電影《變形金剛》於2007年夏季在全球上映。由於角色的造型設定和傳統的角色造型相差很大,因此遭到部分變形金剛迷的反彈。該片上映之後獲得了3.6億美金的票房,並宣布了開拍續集的計畫,本片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日本與美國在電影版上映的同時推出了玩具。
TAKARATOMY與耐吉合作推出了《TransformersSportsLabel》(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スポーツレーベル),為耐吉當時的新產品「Free7.0」作宣傳。柯博文及密卡登變成了一隻左腳的Free7.0。除了頭部及整體配色外,兩款產品的模子是一樣的。
TAKARATOMY並推出了音樂設備的產品《TransformersMusicLabel》(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ミュージックレーベル),產品有貨櫃可以做為蘋果公司iPod音響的柯博文、MP3聲波、法蘭茲及蘭波耳機。
日本在2007年時重播《百變金剛》第一季,同時發售《百變金剛電視玩具》(ビーストウォーズ テレもちゃ)系列產品。該系列的產品是選出幾款《百變金剛》的舊玩具,並將之重新上色後發行,各產品隨盒附屬一片日語版《百變金剛》的DVD。
孩之寶則與卡通頻道合作推出《變形金剛進化版》(TransformersAnimated)。產品由孩之寶與卡通頻道的製作群負責設計造型,由TAKARATOMY負責設計玩具。
2008年
孩之寶推出新的《Transformers:Universe》系列,該系列之下包括了「經典系列」、「GenerationOne」,以及「無敵艦隊」等產品線。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
部分「經典系列」的商品在日本於2008年3月以《變形吧!變形金剛》之名稱販售。塗裝與美版有極大明顯差異,日本版的塗裝較接近《變形金剛》卡通中的配色,並於部分零件上施加了電鍍處理。TAKARATOMY推出了原創漫畫作品。
2009年
2007年真人電影版《變形金剛》續集《變形金剛:復仇之戰》於2009年夏季在全球上映,本片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
TAKARATOMY與華特迪士尼公司合作推出了《TransformersDisneyLabel》(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ディズニーレーベル)。
TAKARATOMY與車廠合作推出了《TransformersAlternity》(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オルタニティ)。
TAKARATOMY另外了電腦周邊商品《TransformersDeviceLabel》(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デヴァイスレーベル),產品有爆破者USB集線器、老虎與黑豹隨身碟、鋼鎖與暴龍金剛滑鼠。
2010年
美國推出新產品線《變形金剛》,作為接續《變形金剛:復仇之戰》之產品線。
美國推出《Transformers:Generations》,作為接續《Transformers:Universe》之產品線,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
美國推出原創遊戲《變形金剛:賽博坦大戰》(Transformers:WarforCybertron),故事設定在另一個新的平行世界。部分角色有做出玩具商品,於《Transformers:Generations》產品線之下販售。
美國推出以合體為主題的新系列《Transformers:PowerCoreCombiners》,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玩具於2012年以《TransformersUnitedex》之名稱在日本發行,塗裝與美版有極大差異。
《變形金剛進化版》在日本2010年4月3日起開始放送。玩具於2010年春季販售,部分角色有施以金屬塗裝。
日本將《Transformers:Generations》與來自2010年《變形金剛》產品線的經典角色增加金屬塗裝之後,以《TransformersUnited》(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ユナイテッド)之名稱發行。
美國於2010年底開始播映卡通影集《變形金剛Prime》。本作品是由HasbroStudios負責企劃,Digitalscape與PolygonPictures兩家日本動畫工作室經手CG繪製作業。因為TAKARATOMY要設計次年的《變形金剛3》玩具系列,使得《變形金剛Prime》系列玩具沒法和動畫同時推出。
2011年
《變形金剛3》於2011年夏季在全球上映。
6月美國推出了《Kre-O變形金剛》玩具,產品由南韓玩具公司Oxford設計。
7月TAKARATOMY與時裝品牌ABathingApe合作推出了《TransformersxBAPE》,限量產品有BAPE迷彩柯博文、BabyMiloxTransformersTEE。次年推出限量產品BAPE黑色柯博文。
《變形金剛領袖之證》玩具在美國10月販售。日本於2011年12月販售,卡通影集日本於2012年4月播映。
《變形金剛金剛救難隊》美國於2011年底開始播映卡通影集。
2012年
多人線上電玩《變形金剛宇宙》(TransformersUniverse)將會推出。
6月TAKARATOMY與赤城乳業合作推出了garigari君冰條機器人,產品是玩具冰條變形成機器人。
美國推出了《金剛爆彈》(BotShots)系列玩具,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9月TAKARATOMY以《BeCool!》之名稱發行日本版玩具。
作為《賽博坦大戰》續篇之電玩《變形金剛:賽博坦淪陷》(Transformers:FallofCybertron),將在秋季推出,玩具7月在美國販售,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
《領袖之證》電玩版本年12月推出,由Altron與NOWProduction兩家日本工作室負責開發。
12月TAKARATOMY與品牌NEWERA合作推出了《TransformersCapBots》,產品是59FIFTY帽子變形成機器人。
12月TAKARATOMY以《TransformersGenerations》之名稱發行《變形金剛:賽博坦淪陷》日本版玩具,有金屬塗裝與美版塗裝有明顯差異。
2013年
美國推出《變形金剛PrimeBeastHunters》系列玩具,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
TAKARATOMY再度與時裝品牌ABathingApe合作推出限量產品BAPE紅色柯博文,新設計的BabyMiloxTransformersTEE及鞋子
4月TAKARATOMY以《參乘合體變形金剛Go!》之名稱發行《變形金剛PrimeBeastHunters》日本版玩具。
5月TAKARATOMY與SUPERGT賽車冠軍賽合作推出了《TransformersGT》。
6月TAKARATOMY舉行"MasterpieceFan'sChoice"投票,由玩家投票決定Masterpiece版司令官玩具。
7月推出了《變形金剛組合機器人》(TransformersCONSTRUCT-BOTS)系列玩具,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
《TransformersGenerations》產品線推出了比G1巨無霸福特玩具高的泰坦級大都會(TitanClassMetroplex)玩具,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師幸日佐志負責設計。
9月TAKARATOMY與豐田汽車公司合作推出了《FJCruiserxTransformers》系列玩具。
12月TakaraTomyMall與eHobby合作推出了《TransformersCloud》限定玩具。
2014年
2014年為《變形金剛》30周年,真人電影版《變形金剛:絕跡重生》於2014年6月25日上映,本片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設計理念崇向簡單的變形方式。
7月TAKARATOMY與MEDICOM合作推出《BE@RBRICK×TRANSFORMERS》產品,4款產品是Bearbrick變成柯博文及密卡登,大黃蜂,天王星,2015年再推出《變形金剛:絕跡重生》版柯博文。除了頭部及整體配色外,5款產品的模子是一樣的。
世界各地舉行了《變形金剛》30周年展覽,8月日本舉行歷來最大的《TRANSFORMERS博》,博覽展推出的限量玩具產品引來了不少迴響,台灣樂團五月天歌曲《DNA》被選定為博覽展主題曲。
8月TAKARATOMY再度與時裝品牌ABathingApe合作推出限量產品MP-10A柯博文BapeVer。
9月TAKARATOMYART與出雲重機,FIOBOT,千値練合作推出MegaDrive密卡登,千値練同時推出了"CONVOYPEN」柯博文筆,2015年2月推出了柯博文featuringOriginalPlaystation。
10月TAKARATOMY推出《TransformersLegends》產品系列。
11月TAKARATOMYMALL與EVASTORE推出了MP-10柯博文Mode"EVA"限定玩具,同時TAKARATOMY推出了《QTransformers》產品,推出了手機遊戲《QTransformers柯博文歸來之謎》以及在2015年1月推出了《QTransformers柯博文歸來之謎》卡通作為宣傳。
12月美國推出《CombinerWars》產品系列,組合關節不再使用插拔式而是採用滑槽式,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2015年以《變形金剛UniteWarriors》之名稱發行日本版玩具,塗裝與美版有極大明顯差異,日本版的塗裝較接近《變形金剛》G1卡通中的配色。
2015年
2015年春季美國開始播映卡通影集《變形金剛-領袖的挑戰》,本作品由日本動畫工作室PolygonPictures經手繪製作業,玩具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日本2015年3月15日起以《變形金剛:大冒險》之名開始放送,同時推出日本版玩具。
2015年7月9日TAKARATOMY推出動畫《QTransformers柯博文歸來之謎》的第二季《QTransformers柯博文歸來之謎:更高人氣者之路》,以及與《新世紀福音戰士》、《HelloKitty》、《史奴比》合作推出crossover商品。
《CombinerWars》產品線推出了泰坦級蹂躪者(TitanclassDevastator)玩具,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師蓮井章悟負責設計,日本版《變形金剛UniteWarriors》六位工程戰士有槍配件,玩具關節有大改正。
10月推出電子遊戲《變形金剛:毀滅行動》,由日本遊戲工作室白金工作室研發的遊戲,特色為回歸80年代原始卡通外型。
11月TAKARATOMY再度與時裝品牌ABathingApe合作推出限量產品MP-10R柯博文BapeVerREDCAMOVERSION。
2016年
美國宣布將於秋季推出《TitansReturn》做為《CombinerWars》的後續,而《CombinerWars》和《TitansReturn》將會和未定名的第三個系列成為三部曲,並將其合併稱為《PrimeWars》,《TitansReturn》玩具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日本將產品放到《TransformersLegends》系列推出,塗裝較接近《變形金剛》G1卡通中的配色,臉部改正為日版《頭領戰士》卡通中的臉孔。
《變形金剛-領袖的挑戰》第二季動畫於2月20日在北美首播,第三季和第四季已經開始製作,將於2016秋天公開第三季的詳情。《CombinerWars》動畫版於7月網上播出,共8集,每集6分鐘,本作品由日本動畫工作室龍之子製作公司經手繪製作業。
2016年為《變形金剛:大電影》30周年,美國為此推出一系列紀念產品,大部分為《經典系列》和《Transformers:Universe》產品重塗,日本方面,TAKARATOMY2月推出了全新設計的《Masterpiece》版羅德玩具。
《TitansReturn》產品線推出了泰坦級巨無霸福特(TitanclassFortressMaximus)玩具,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師蓮井章悟負責設計,玩具部分由泰坦級大都會玩具改模。
另一方面,本年為《百變金剛》20周年,TAKARATOMY為此推出《Masterpiece》版金剛王玩具。
2017年
《變形金剛5:最後騎士》於2017年夏季在全球上映,本片的玩具和前四部同樣是由TAKARATOMY設計,TAKARATOMY設計師幸日佐志在2016塞伯坦年會接受訪問時透露本片玩具沒有足夠的開發經費。
1月TAKARATOMY第三度與時裝品牌ABathingApe合作推出限量產品MP-10K柯博文BapeVerGRAYCAMOVERSION。
2月TAKARATOMY與日本行動電話網路au進行眾籌,推出變形金剛手機玩具。
2017年為變形金剛真人電影10周年,TAKARATOMY為此將前四部電影部分玩具產品做出修改及重新配色推出10周年紀念產品線《Transformers:Moviethebest》系列,另以第一集中的角色造型推出重新設計的《MasterpieceMovie》系列大黃蜂與柯博文,MPM-03大黃蜂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師大西裕彌負責設計。
《TitansReturn》產品線推出了泰坦級鐵甲龍(TitanclassTrypticon)玩具,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師蓮井章悟負責設計。
《PrimeWars》三部曲第三部分定名為《Poweroftheprimes》
《變形金剛-領袖的挑戰》第三季動畫《變形金剛-領袖的挑戰:合體之力》4月29日於北美首播
繼《Masterpiece》版金剛王後,TAKARATOMY再次推出《Masterpiece》版黃豹勇士。另外《Masterpiece》版魔龍也正在設計中
《TitansReturn》動畫版將於11月開始在網路上播出,每集11分鐘,一共10集
2018年
變形金剛真人版電影首部外傳作品《變形金剛宇宙:大黃蜂》將於2018年12月21日上映
美日版差異
角色名稱與名詞的不同
以下列出幾個代表性的差異:
美版名 | 日版名 |
Autobot | Cybertron サイバトロン |
Decepticon | Destron デストロン |
Optimus Prime | Convoy/Grand Convoy/Galaxy Convoy コンボイ/グランドコンボイ/ギャラクシーコンボイ |
Optimus Primal | Convoy/Beast Convoy コンボイ/ビーストコンボイ |
Hot Rod | Hot Rodimus ホットロディマス |
Rodimus Prime | Rodimus Convoy ロディマスコンボイ |
Cybertron | Cybertron セイバートロン(羅馬拼音是Seibātoron) |
世界觀的定義
美國與日本對於G1世界觀的並不一樣。美國對G1卡通的定義是由SunbowProduction與MarvelProduction所製作的《變形金剛》(共五季)與《TheTransformers:TheMovie》。
日本的G1世界觀除了包括《變形金剛》的前三季與電影版之外,還有日方製作的《變形金剛:ScrambleCity發進篇》、《變形金剛:頭領戰士》、《變形金剛:超神戰士軍》、《變形金剛V》、《變形金剛Z》、《變形金剛:柯博文的復活》、《變形金剛:合體大作戰》。
因為美方製作《變形金剛》第四季的時候,並沒有預計日本製作了《變形金剛:頭領戰士》,所以後來日本製作並用以銜接《變形金剛》第三季的《變形金剛:頭領戰士》被當作另一套獨立世界觀。日本則沒有播出《變形金剛》第四季。
日本由《變形金剛》至《變形金剛G-2》都屬於G1的範疇。
《邪神三部曲》(日方稱為《微型三部曲》)方面,日版的《變形金剛:銀河之力》和前兩部無任何關係,美國的《變形金剛:數碼爭霸戰》是接續前作《變形金剛:超能爭霸戰》系列的同一世界,並將動畫第一集和第二集合併為一集。不過因為做法讓部分觀眾看不懂第一集,因此美國後來在最後一集放映完畢之後又重新放映了日版第二集,香港播放美版時也做了同樣的舉動,一樣使得觀眾看不懂。之後在最後一集中加入了《變形金剛:超能連結》中奇克、雷德等人的畫面,以及修改部分台詞來進行與前兩作的連結。
華語區譯名
大陸
|
|
|
|
香港
Autobot/博派
OptimusPrime/柯博文
Decepticon/狂派
Megatron=麥加登
Galvatron=格威隆
Starscream=星星叫
Cybertron=施比頓星
台灣
|
|
|
|
|
|
PlanetCybertron
賽博創/賽博宙(百變金剛)
塞博坦(台灣孩之寶)
聖巴多倫星(東森幼幼台)
主要作品
播出年份 | 漢語名稱 | 英語名稱 | 日語名稱 | 備註 |
---|---|---|---|---|
1984年-1987年 | 變形金剛 | The Transformers | 戦え!超ロボット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 日本將第1季(1-16集)第2季(17-65集)合併播出。各集在日本播出的順序與美國不同。 |
戦え!超ロボット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2010 | 日本將第三季(66-95集)獨立播出。劇中時間從美版的2006年改成2010年。 |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ザ・リバース | 第四季(96-98集),共三集。日本未播映,只收錄於LD與DVD,並有日語版。 | |||
1986年 | 變形金剛:大都市發動篇 | Transformers: Scamble City | 戦え!超ロボット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スクランブルシティ発動編 | 日本OVA作品,為第1季與第2季的總結篇,並加入了部分原創動畫。 |
1986年 | 變形金剛:大電影 | The Transformers: The Movie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ザ・ムービー | 電影版,日本於1989年上映。 |
1987年-1988年 | 變形金剛:頭領戰士 | Transformers: The Headmasters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ザ☆ヘッドマスターズ | 第一部完全日本原創的《變形金剛》動畫作品。 |
1988年 | 戦え!超ロボット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英雄伝說編 (戰鬥吧!超機械生命體變形金剛 英雄傳說篇) | 為G1卡通第三季、《Scramble City發動篇》、《頭領戰士》之總結篇。日本於頭領戰士播放完後的三周內在關東以外的地區播出,共三集。 | ||
1988年-1989年 | 變形金剛:超神戰士戰隊 | Transformers: Super God Masterforce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超神マスターフォース | 日本原創動畫作品。 |
1989年 | 變形金剛:勝利之鬥爭 | Transformers: Victory | 戦え!超ロボット生命體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V | 日本原創動畫作品。 |
1990年 | 變形金剛:地帶 | Transformers: Zone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Z | 日本OVA作品,僅播出1集。 |
1991年 | 變形金剛:柯博文歸來 | Transformers: Return of Convoy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リターン・オブ・コンボイ | 無卡通版,漫畫版標題為「The Battlestars」。 |
1992年 | 變形金剛:合體大作戰 | Transformers: Operation Combination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合體大作戦 (變形金剛:合體大作戰) | 無卡通版。 |
1993年 | 變形金剛:第2代 | The Transformers: Generation 2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G-2 | 美國將G1前3季搭配電腦特效後重新播出。日本以漫畫形式連載於TV Magazine與Comic Bom Bom。 |
1996年-1999年 |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 | Beast Wars: Transformers | ビーストウォーズ 超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Beast Wars 超生命體變形金剛) | 日本將第一季獨立播出。 |
ビーストウォーズメタルス 超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Beast Wars Metals 超生命體變形金剛) | 日本將第二季與第三季合併播出。 | |||
1998年-1999年 | Beast Wars Second | ビーストウォーズII 超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 日本製作的《百變金剛》產品線。 | |
1998年 | ビーストウォーズII 超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ライオコンボイ危機一髪! (Beast Wars II 超生命體變形金剛 萊歐康寶危機一發!) | 《超級百變金剛》的電影版。 | ||
1999年 | Beast Wars Neo | ビーストウォーズネオ 超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 日本製作的《百變金剛》產品線,劇情接續Second。 | |
1999年-2000年 |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 | Beast Machines | 超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ビーストウォーズリターンズ | |
2000年 | 變形金剛:Car Robot | Transformers: Robots In Disguise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カーロボット (Transformers: Car Robots) | 在日本為日版G1的番外篇,美國將本作品搭配上其他產品以獨立世界觀《Transformers: Robots In Disguise》的名稱發行。 |
2003年-2004年 | 變形金剛:微型傳說 變形金剛:雷霆艦隊 | Transformers: Armada | 超ロボット生命體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マイクロン伝說 (Transformers: Micro Legend) | 本作品為由美日共同合作之全新世界觀《邪神三部曲/微型三部曲》的第1部。產品線譯為《變形金剛:無敵艦隊》。 雖然動畫由日本製作,但於美國首播。 |
2004年-2005年 | 變形金剛:超能連線 變形金剛:能量晶體 | Transformers: Energon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スーパーリンク (Transformers: Super Link) | 《邪神三部曲 / 微型三部曲》的第2部。產品線譯為《變形金剛:超能量爭霸戰》。 |
2005年-2006年 | 變形金剛:銀河之力 變形金剛:塞伯坦傳奇 | Transformers: Cybertron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ギャラクシーフォース (Transformers: Galaxy Force) | 《邪神三部曲 / 微型三部曲》的第3部。美版設定為《超能量爭霸戰》的續篇,日版則是獨立世界觀。產品線譯為《變形金剛:數碼爭霸戰》。 |
2006年 | Transformers: Kiss Players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キスぷれ | 日本作品。以廣播劇和短期漫畫形式連載於雜誌。 | |
2007年 | 變形金剛 | Transformers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 由麥可·貝所導演的真人電影版,屬於新的世界觀。 |
2007年-2009年 | 變形金剛:活力無限 | Transformers: Animated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アニメティッド | 由卡通頻道所製作,屬於新的世界觀。日本2010年放映.各集在日本播映時候的順序與美國不同。 |
2008年 | en:Henkei! Henkei! Transformers | 変形!ヘンケイ!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變形吧!變形金剛) | 以漫畫形式連載於Comic Bun Bun。 | |
2009年 | 變形金剛:復仇之戰:捲土重來 | 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リベンジ | 《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版第2集,日本於2009年6月20日先行上映。美國、台灣、香港及中國於2009年6月24日上映。 |
2010年 | 變形金剛:塞伯坦大戰 | Transformers: War for Cybertron | 由High Moon研發,並將由Activision發行的變形金剛電玩,屬於新的世界觀。於6月22日發行Wii、Xbox 360、PlayStation 3、Nintendo DS和PC的平台。 | |
2010年-2013年 | 變形金剛:至尊之證 | Transformers: Prime | 超ロボット生命體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プライム | 承接《賽博坦大戰》之作品。美國2010年12月放映,台灣2011年12月播映,日本2012年4月7日播映。 |
2011年 | 變形金剛3 | 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ダークサイド・ムーン | 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版第3集,全球上映日期於2011年7月1日上映,中國大陸於7月8日上映,日本則是7月29日上映。 |
2011年 | 變形金剛:救援博派 | Transformers: Rescue Bots | 首次針對低年齡層而推出的動畫作品,特點是沒有狂派。美國2011年放映。 | |
2012年 | 變形金剛:塞伯坦隕落 | Transformers: Fall of Cybertron | 承接《賽博坦大戰》的電玩作品 | |
2013年 | 參乘合體:變形金剛Go! | Triple Combination: Transformers Go! | 參乗合體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Go! | 日本把《Transformers Prime》第二季的結局截掉悲劇性的後半部,續寫後續劇情並以參乘合體接上。 |
2014年 |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 | 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ロストエイジ | 《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版第4集。 |
2015年 | 變形金剛:至尊的挑戰 | Transformers: Robots In Disguise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アドベンチャー | 美國2015年春季放映,日本2015年3月15日播映。 |
2015年 | 變形金剛:合體戰爭 | Transformers: Combiner Wars | ||
2017年 | 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 | 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最後の騎士王 | 《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版第5集。 |
變形金剛至尊
博派
變形金剛
柯博文(OptimusPrime)->羅迪至尊(RodimusPrime)->柯博文(OptimusPrime)
變形金剛:大都市發動篇
柯博文(OptimusPrime)
變形金剛:大電影
柯博文(OptimusPrime)->馬格斯(UltraMagnus)->羅迪至尊(RodimusPrime)
變形金剛:頭領戰士
柯博文(OptimusPrime)->羅迪至尊(RodimusPrime)->福特(FortressMaximus)
變形金剛:超神戰士戰隊
迅雷(Ginrai)/超級迅雷(SuperGinrai)/超神迅雷(GodGinrai)
變形金剛:勝利之鬥爭
星際軍刀(StarSaber)
變形金剛:地帶
星際軍刀(StarSaber)->大阿特拉斯(DaiAtlas)
變形金剛:CarRobot
柯博文(OptimusPrime)
變形金剛:微型傳說/變形金剛:雷霆艦隊
柯博文(OptimusPrime)
變形金剛:超能連線/變形金剛:能量晶體
柯博文(OptimusPrime)
變形金剛:銀河之力/變形金剛:塞伯坦傳奇
柯博文(OptimusPrime)
變形金剛:活力無限
馬格斯(UltraMagnus)
變形金剛:至尊之證
柯博文(OptimusPrime)
變形金剛:救援博派
柯博文(OptimusPrime)
變形金剛Go:參乘合體
獵人柯博文(HunterOptimusPrime)/Ex柯博文(OptimusExprime)
變形金剛:至尊的挑戰
柯博文(OptimusPrime)
極限動物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
黑猩猩(OptimusPrimal)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2
白獅柯博文(LioConvoy)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Neo
猛獁柯博文(BigConvoy)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
黑猩猩(OptimusPrimal)
主要成員
博派
變形金剛
柯博文(貨櫃卡車)、飛輪(飛輪)、剎車(麵包車)、鐵皮(麵包車)、基夫(基夫)、舉升機(清障拖車)、紅色警戒(轎車)、地獄(地獄)、幻影(F1賽車)、巨浪(沙漠越野車)、開路先鋒(房車)、獵犬(吉普越野車)、戰道(M551坦克車)、齒輪(皮卡)、充風(轎車)、布朗(越野車)、哈佛(卡車頭)、大黃蜂(大眾金龜轎車)、跳崖者(轎車)、爵士(轎車)、輪傑(轎車)、太陽紋(轎車)、側掃(轎車)、吉斯(轎車)、巡弋者(轎車)、藍紋(轎車)、煙幕(轎車)
背離(皮卡)、擋板(轎車)、腹地(越野車)、管子(卡車頭)、金飛蟲(轎車)
沙暴(沙漠越野車/直升機)
女博派:艾麗塔(轎車)、克勞莉婭(轎車)、火翼星(皮卡)、月嬌(轎車)
機器恐龍:鋼索(恐龍王)、熔渣(角龍)、淤泥(長頸龍)、咆哮(劍龍)、飛鏢(翼龍)
航空巴特:速伯利昂、銀劍(協和運輸機)、彈弓(鷂式戰鬥機)、飛翔火(F4戰鬥機)、天狄(F16戰鬥機)、空襲(F15戰鬥機)
保衛巴特:保衛者、危險地帶(地獄)、快活(機車)、基層跑首(轎車)、刀鋒(海豚直升機)、急救員(飛輪)
科技巴特:電腦金剛、散彈槍(炮/戰鬥機)、鋼鞭(戰鬥機)、光速(轎車)、後燃器(機車)、頭錐(頭錐)
蹦蹦跳(轎車)、猛攻(武器)、鈦師傅、貝塔、排炮(航空母艦/戰鬥機)、浪花(氣墊船)、奧米加(火箭)、飛天山貓號(美洲豹/始祖鳥/太空梭)天火(太空梭)、動力滑翔(A10攻擊機)、敵無雙(宇宙太空梭)、小宇宙(小宇宙)、感應者(顯微鏡)、爆破者(爆破者)
變形金剛:大都市發動篇
羅德(轎車)、馬格斯(開放式貨櫃卡車)
大都市(基地)、發條(磁帶)、噴射(磁帶)、鋼鉗(獅子/磁帶)、犀牛(犀牛/磁帶)
變形金剛:大電影[編輯]
羅迪至尊(卡車)、亞希(轎車)、卡普(皮卡)、布勒(轎車)、甩輪(轎車)、跳躍者(裝甲車/直升機)
變形金剛:頭領戰士
雙面人/出擊(轎車)
飛車:極光號(火車)、山嶽號(火車)、神力號(火車)、雪原號(火車)、夜行號(火車)、原野號(火車)
怪獸:雙頭龍(雙頭龍)、劍齒虎(劍齒虎)、暴亂獸(暴亂獸)
調節車:金飛蟲(轎車)、高速路(轎車)、寬載(翻斗車)、判官(吉普越野車)、探照燈(轎車)、追捕(轎車)
頭領戰士:極限動物福特(戰艦)、老頑固費特(坦克車)、電腦怪傑郭文(轎車)、電子鬥士海隆(直升機)、小諸葛黎恩(戰鬥機)
目標戰士:布蘭卡(轎車)、克羅斯(buggy越野車)、煞特(buggy越野車)
克隆:浪子(轎車)、騰雲(戰鬥機)
雙履帶(爆破者)
變形金剛:超神戰士戰隊
神力戰士:迅雷/超級迅雷/超神迅雷(卡車頭/貨櫃卡車)、格雷(轎車)、喬伊(buggy越野車)、史迪(F1賽車)、雙面人(飛彈車)
頭領戰士:極限動物格蘭(戰艦)、特警號(轎車)、烈火(飛輪)、水龍頭(地獄)
隱者:霍克(戰鬥機)、地靈(車)、浪子(潛艇)、神風(戰鬥機)
變形金剛:勝利之鬥爭
智者戰士:星際軍刀/勝利猛獅星際軍刀(戰鬥機/太空梭)、路上王、布里加(buggy越野車)、布里巴(轎車)、拉斯塔(轎車)
微型戰士:瑞克、璐琦、路路通(轎車)、衝鋒號(地獄)、黑面神(飛輪)、災厄號(水翼船)
變體戰隊:飛搖翼、飛翼、翅膀(戰鬥機)、搖擺(水翼船)、疾風、衝撞(轎車)、釘子(半履帶車)、向風、馬赫(太空梭)、滑輪(卡車)
衝天炮(太空梭)、西夏(犀牛/坦克車/越野車/太空梭/槍)、勝利猛獅(獅子/太空梭)
變形金剛:地帶
超能戰士:大阿特拉斯(頭錐/太空梭/基地)、音速轟炸(太空梭/基地)
微型戰士:探月車(月球車)、Rabbicrater(轎車)、Gingham(轎車)、BlackHeat(轎車)、Deadhour(轎車)、RoadHugger(轎車)、StarCloud(戰鬥機)、Nightflight(戰鬥機)、Whisper(戰鬥機)、Windrim(攻擊機)、路行(轎車)、老千(轎車)、尾鏇(轎車)、大腕(自走炮)、高射炮(火箭發射器)、旁軌(飛彈發射器)、追日(E2預警機)
變形金剛:CarRobot
柯博文/終極柯博文(地獄)、馬格斯(卡車)、布朗(SUV)、巡弋者(轎車)、火線(轎車)、牽引繩(清障拖車)、剎車(F1賽車)
頭領戰士:福特(戰艦)、特使(頭)、智多星(頭)
飛車隊:風行者、軌道釘(火車)、快車(火車)、夜行(火車)
工程隊:大力鬥士、楔子(碎骨機)、高塔(起重機)、酷鎖(挖掘機)、重荷(翻斗車)
微星:激射(轎車)、改裝(轎車)、交叉路(轎車)、戰火(轎車)、幻影(F1賽車)、鐵皮(皮卡)
變形金剛:微型傳說/變形金剛:雷霆艦隊
柯博文(貨櫃卡車)、超載(卡車)、紅色警戒(SUV)、激射(轎車)、煙幕/舉升機(起重機/挖掘機)、側掃(轎車)、清道夫(碎骨機)、急先鋒(轎車)
天火(太空梭)
變形金剛:超能連線/變形金剛:能量晶體
柯博文(貨櫃卡車)、奧米加(火車/太空船)、激射(轎車)、鐵皮(SUV)、地獄/判官(地獄/基夫)
羅迪至尊隊:羅迪至尊(卡車)、巡弋者(F1賽車)、地雷(半履帶車)
鐵漢隊:鐵漢(直升機)、跳崖者(越野車)、下檔(轎車)
航空隊:速伯利昂、暴風雨(SR71偵察機)、風刀(F22戰鬥機)、掃射(F22戰鬥機)、天影(A10攻擊機)、驟降(A10攻擊機)
全向金剛:亞希(機車)、天爆(戰鬥機)、鐵腕(吉普越野車)、信號彈(半履帶車)
鎖扣、天火(太空梭)、翼刃/翼劍(B2轟炸機)
變形金剛:銀河之力/變形金剛:塞伯坦傳奇[編輯]
柯博文(地獄)、檢修/捷獅(悍馬越野車/獅子)、擋泥板(起重機)、地雷(起重機)、紅色警戒(SUV/裝甲車)、激關炮(半履帶車/裝甲車)、激射(轎車/裝甲車)、煙幕(轎車)
天火(An224運輸機)、翼劍(A10攻擊機)、真空(直升機)
變形金剛:活力無限
柯博文(地獄)、大黃蜂(轎車)、鐵漢(裝甲運兵車)、巡弋者(機車)、飛輪(麵包車)
羅迪至尊(轎車)、布朗(半履帶車)、激射(轎車)、鐵皮(麵包車)、紅色警戒(飛輪)、
塞伯坦精英衛隊:馬格斯(戰術卡車)、御天至尊(皮卡)、爵士(轎車)、布勒(轎車)、戰道(坦克車)、護衛(戰鬥機)、天火(戰鬥機)、天雷(戰鬥機)
塞伯坦科技部:海隆(履帶車)、感應者(顯微鏡)、輪傑(轎車)
塞伯坦情報局:主機(計算機)、亞希(轎車)、跳崖者(轎車)
高大帥、曇花、武玄天、大禮金剛(太空梭)
變形金剛:至尊之證
至尊衛隊:柯博文(卡車頭/全地形戰車)、亞希(轎車)、大黃蜂(轎車)、鐵漢(皮卡)、飛輪(飛輪)、跳崖者(轎車)、馬格斯(卡車頭)、輪傑(轎車)、煙幕(轎車)
鈦師傅
變形金剛:救援博派 柯博文(卡車頭)、大黃蜂(轎車)
救援博派:熱浪(地獄/消防船)、刀鋒(救援直升機)、巨石(碎骨機)、追蹤(巡弋者)、海潮(起重船/潛水艇)、打撈(垃圾車)、布勒(轎車)、閃影(轎車)
變形金剛Go:參乘合體
獵人柯博文/EX柯博文(卡車頭/龍/火車)
刀劍太保:豪疾馳/豪潛水/豪飛翔、疾馳丸(獅子)、潛水丸(鯊魚)、飛翔丸(鳳凰雞)、豪劍斬/豪岩王/豪迅武、劍斬(轎車)、岩王(地獄)、迅武(前掠翼戰鬥機)
變形金剛:至尊的挑戰
柯博文(貨櫃卡車)、飛輪(飛輪)、爵士(轎車)
蜜蜂隊:UltraBee、大黃蜂(轎車)、側掃(轎車)、漂移(轎車)、鐵腕(SUV)、鋼索(恐龍王)、
風刃(垂直起降戰鬥機)
極限動物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
黑猩猩(黑猩猩)、犀牛(犀牛)、黃豹(豹)、老鼠(鼠)、閃電(狼鷹)、蜘蛛(蜘蛛)、急先鋒(蝠鱝魚)
虎鷹(虎隼):白虎(虎)、飛箭(隼)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2
白獅柯博文(獅)、阿帕奇(山魈)、巨角(野牛)、幼獾(袋獾)、潛水員(蛙)、水肺(魷魚)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Neo
猛獁柯博文(猛獁象)
變形金剛:百變金剛:重機械系列
黑猩猩(黑猩猩)、黃豹(豹)、老鼠(鼠)、閃電(狼鷹)、蜘蛛(蜘蛛)、蝙蝠俠(蝙蝠)、樹神(樹)
獲獎情況
奧斯卡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MikeHopkins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EthanVanderRyn
最佳音響(提名)KevinO'Connell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JohnFrazier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ScottFarrar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ScottBenza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RussellEarl
最佳音響(提名)GregP.Russell
最佳音響(提名)PeterJ.Devlin
金酸梅獎
最差男配角(提名)強·沃特
金衛星獎
BestYouthDVD(提名)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ScottFarrar
英國國家電影獎(NationalMovieAward)2007
BestAction/Adventure(提名)
英國國家電影獎
BestPerformancebyaMale(提名)希亞·拉博夫
BestPerformancebyaFemale(提名)梅根·福克斯
美國青少年觀眾票選大獎(TeenChoiceAward)2007
ChoiceMovie:ActionAdventure(提名)
ChoiceMovie:Villain(提名)
ChoiceSummerMovie-Drama/ActionAdventure(提名)
美國青少年觀眾票選大獎
ChoiceMovie:BreakoutMale希亞·拉博夫
ChoiceMovie:BreakoutFemale(提名)梅根·福克斯
ChoiceMovie:Liplock(提名)梅根·福克斯
ChoiceMovie:Chemistry(提名)希亞·拉博夫
ChoiceMovieActress:ActionAdventure(提名)梅根·福克斯
ChoiceMovie:Rumble(提名)喬什·杜哈明
ChoiceMovieActor:ActionAdventure(提名)希亞·拉博夫
ChoiceMovie:Liplock(提名)希亞·拉博夫
美國兒童選擇獎
FavoriteMovie(提名)
美國人民選擇獎(People'sChoiceAward)2008
FavoriteMovie(提名)
FavoriteActionMovie(提名)
FavoriteSongfromaSoundtrack(提名)LinkinPark
好萊塢電影節
VisualEffectsSupervisoroftheYearScottFarrar
土星獎(SaturnAward)2008
BestSpecialEffectsScottFarrar
BestSpecialEffectsScottBenza
BestSpecialEffectsRussellEarl
BestSpecialEffectsJohnFrazier
BestScienceFictionFilm(提名)
VisualEffectsSocietyAwards(VESAward)2008
BestSingleVisualEffectoftheYearScottFarrar
OutstandingCompositinginaMotionPicturePatTubach
OutstandingCompositinginaMotionPictureToddVaziri
OutstandingModelsorMiniaturesinaMotionPictureDaveFogler
OutstandingModelsorMiniaturesinaMotionPictureRonWoodall
OutstandingModelsorMiniaturesinaMotionPictureAlexJaeger
OutstandingModelsorMiniaturesinaMotionPictureBrianGernand
BestSingleVisualEffectoftheYearShawnKelly
BestSingleVisualEffectoftheYearShariHanson
OutstandingCompositinginaMotionPictureMichaelConte
OutstandingVisualEffectsinaVisualEffectsDrivenMotionPictureScottBenza
OutstandingCompositinginaMotionPictureBethD'Amato
OutstandingVisualEffectsinaVisualEffectsDrivenMotionPictureRussellEarl
OutstandingVisualEffectsinaVisualEffectsDrivenMotionPictureShariHanson
BestSingleVisualEffectoftheYearMikeJamieson
OutstandingVisualEffectsinaVisualEffectsDrivenMotionPictureScottFarrar
OutstandingAnimatedCharacterinaLiveActionMotionPicture(提名)DougSutton
OutstandingAnimatedCharacterinaLiveActionMotionPicture(提名)KEIJIYamaguchi
OutstandingAnimatedCharacterinaLiveActionMotionPicture(提名)JeffWhite
VisualEffectsSocietyAwards2008
OutstandingAnimatedCharacterinaLiveActionMotionPicture(提名)RickO'Connor
MotionPictureSoundEditors,USA(GoldenReelAward)2008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ChristopherS.Aud
BestSoundEditing-DialogueandADRforFeatureFilm(提名)RalphOsborn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CoyaElliott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JeffSawyer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SteveBissinger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PascalGarneau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RobertShoup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WarrenHendriks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LukeDunnGielmuda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BrentBurge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ErikAadahl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MikeHopkins
BestSoundEditing-DialogueandADRforFeatureFilm(提名)UlrikaAkander
BestSoundEditing-DialogueandADRforFeatureFilm(提名)WayneLemmer
BestSoundEditing-DialogueandADRforFeatureFilm(提名)MikeHopkins
BestSoundEditing-DialogueandADRforFeatureFilm(提名)Davidbeadle
MotionPictureSoundEditors,USA2008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CraigBerkey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MichaelBabcock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P.K.Hooker
BestSoundEditing-SoundEffectsandFoleyforFeatureFilm(提名)EthanVanderRyn
BestSoundEditing-DialogueandADRforFeatureFilm(提名)EthanVanderRyn
MTV電影獎(MTVMovieAward)2008
BestMovie
BestSummerMovieYouHaven'tSeenYet
MTV電影獎2008
突破表演(提名)梅根·福克斯
最佳男演員表演獎(提名)希亞·拉博夫
LasVegasFilmCriticsSocietyAwards(SierraAward)2007
最佳視覺效果
EmpireAwards,UK(EmpireAward)2008
BestSci-Fi/Fantasy(提名)
EmpireAwards,UK2008
BestNewcomer(提名)希亞·拉博夫
CinemaAudioSociety,USA(C.A.S.Award)2008
OutstandingAchievementinSoundMixingforMotionPictures(提名)GregP.Russell
OutstandingAchievementinSoundMixingforMotionPictures(提名)PeterJ.Devlin
CinemaAudioSociety,USA2008
OutstandingAchievementinSoundMixingforMotionPictures(提名)KevinO'Connell
BMIFilm&TVAwards2008
BMIFilmMusicAward斯蒂夫·賈布隆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