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清漪簡介
紀清漪(1904年-1998年),筆名路西。女,河北獻縣人。清代著名學者紀昀(紀曉嵐)之七世孫女。早年即投身於愛國學生運動。20年代後期在北京大學讀書時,發起組織“皓社”讀書會,學習革命理論。1929年12月,在北京大學全校學生抗日演講比賽大會上發表演講,獲得了第一名。在校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加入進步團體“新東北學會”,擔任該會主辦的《新東北半月刊》的編輯工作。在工作中因偶然的機會發現了日本田中首相給日本天皇的奏章,詳述日本侵略中國的全面計畫,當即決定不顧個人安危予以揭露,於是設法借出這個檔案,組織北京大學的同學連夜抄寫,趕印數千份,向全國散發。《田中奏摺》就這樣公之於眾,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積極地推動了抗日救國運動,沈鈞儒先生稱譽這一愛國運動為“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革命歷程
1931年紀清漪在北京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畢業後,在北京和天津等地開設律師事務所。曾任北平俄文法政學院文書課課長、新聲女子職業學校校長、重慶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設計委員、南京國民代表大會制憲會議代表和立法委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代表。在從事律師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愛國抗日救亡運動,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和罪行,並努力維護婦女權益。於此期間,開始接觸進步人士和共產黨,長期在北平的家中掩護中共北方局中央聯絡局負責同志,與楊秀峰、張友漁、劉清揚等一同投身於革命工作。1936年,在楊秀峰同志領導下參加了營救七君子的活動,按照楊秀峰同志的指示,起草了營救七君子的通電稿,並努力發動民眾,到各大學進行愛國救亡演講活動,為營救七君子作了大量工作。其後又根據楊秀峰同志的部署,參加“和平請願團”,赴南京請願。在此期間,在黨的領導下,先後參加了“北平各界救國會”、“華北各界救國會”、“和平促進會”、“華北婦女救國會”、“東北救亡總會”等抗日救國團體,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美軍暴行的受害者奔走呼籲,力主嚴懲兇犯、廢除治外法權。在1948年發生的“七五”慘案中,積極為受害的東北學生伸張正義。北平解放前夕,在黨的領導下,參與了爭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工作,作出了貢獻。
主要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懷下,在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參加了司法改革,參加了清理法院積案等工作。“文革”結束後,堅決擁護黨的改革開放路線,參加了新時期的法學研究,撰寫文史資料,當選為中國法學會第一屆理事,擔任張友漁同志主編的《法學詞典》的編委,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的條目,發表了《中國古代法醫學初探》、《紀曉嵐故居遺址》、《序言》等文章。曾任北京市西城區第五、六屆政協委員。1985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離休後,關心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並關心香港回歸和海峽兩岸的統一大業。
1998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