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糯良鄉是一個以佤族為主的民族聚居邊境鄉,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這裡的人民也不例外,至今這裡仍沿習佤族傳統的風俗習慣:有佤族婦女自織的用棉線縫製的佤族傳統服飾,有美味可口的雞肉爛飯,香鮮不膩的烤乳豬、古樸獨特的手抓飯、香醇美味的佤山水酒等佤山風味,保留著在節假日圍著篝火打歌或為遠方客人唱歌敬酒的民間傳統藝術。
這裡有享譽省內外的佤山旅遊景點:“濃郁佤族特色的民俗村;絢麗多姿的彩壁畫長廊;遮天蔽日的董棕林;絕時奇觀的天坑地縫;千姿百態的小石林;佤族歷史文化的烙印—崖畫”等等。
該村共有46戶人家,200多人。為配合全縣旅遊發展規劃,結合全省實施茅草房改造工程,我縣於2003年對該村原有的46戶茅草房進行了改造,改造資金為國家補助一部份,民眾自籌一部份(主要是自備石頭、木料、沙子三材)每家每戶的主體房、廚房、牲畜圈共投資近3萬元。目前全村國家補助部份為135萬元。班考民俗村的建築風格,仍遵循著佤族傳統的乾欄式建築,稍不同的就是人畜分開,主房與廚房分開,這可以說是倡導健康文明的一種生活方式吧。在這裡大家可以感受到濃郁的佤族風情,感受到佤山新農村的新景象。
千米彩壁畫長廊

千米彩壁畫長廊因為遠遠望去酷似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而得名,壁畫約有1.5公里長,峭壁高80—180米,最高達280米,壁畫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廈,有的參差不齊,峰窩狀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滑,有的像一台台的梯田,崖面由於雜質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點綴變得色彩斑讕,是大自然賦予佤山的又一幅天然畫卷,沒有人工雕鑿、沒有人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著大自然原汁原味的傑作,與滄源崖畫相映成輝,形成佤山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天坑群
天坑群位於滄源縣崖畫谷風景區中段半山腰,海拔約1300米,素有“天外來客的腳印”之美稱。從通往崖畫的山路岔口乘車,30分鐘便可到達。天坑的形成,傳說不知是阿佤山上哪位神靈不小心的疏漏,將舂粑粑的杵砸到了這大山之間,留下這樣一個碩大的坑,以至於裝滿了許多的神秘。據地質專家分析,天坑群產生的原因是該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屬岩溶特徵明顯的地質構件,在經歷遠古時期地殼運動後岩層變得疏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雨水的侵蝕,致使疏鬆的局部岩層下陷,天長日久形成了天坑。天坑四周被高山石壁環繞,周圍有大片大片的橄欖樹,四五月份,正是橄欖成熟的季節,當地民眾把這一帶形象的稱之為“天坑群,橄欖坡”。
沿革
1945年屬勐省鎮,1954年屬勐省區,1969年設糯良公社,1984年建區,1988年改鄉。
農村經濟

產業發展
滄源縣糯良鄉針對當地喀斯特崖溶地貌和高寒冷涼,乾旱缺水,

滄源自治縣糯良鄉烤菸種植面積達1900畝,涉及農戶369戶。
基礎設施

糯良鄉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鄉有7個村委會已通自來水;有8個村已通電,有8個村已通路,有8個村委會已通電視,有8個通電話。有8個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全鄉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3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8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9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目前,建有2個水庫,2個水壩,39條96公里排灌溝渠;完成煙地煙水工程水池57口,計6公里的煙水管道建設。全鄉有611戶通自來水,有252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0.5%)。全鄉8個村委會全部通電,有313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599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12戶。全鄉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290口,其中“一池三改”農戶246戶。全鄉8個村委會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建有集貿市場1個,小商品市場1個。全鄉共擁有汽車6輛,農用運輸車24輛,拖拉機101輛,機車122輛。全鄉耕地有效澆灌面積為1781畝,有效澆灌率為3.3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78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畝。
人口衛生

全鄉共有3134戶,12826人,是佤族聚居地,佤族占98%。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8‰。糯良鄉設有計生辦,內設女性門診、檢驗室等科室,配有B型超音波、乳腺診斷儀等診療設備,融技術、藥具、宣傳、培訓四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體系。現有工作人員2名,其中中級職稱1名,初級職稱1名。
全鄉已婚育齡婦女人數中已落實節育措施人數167例,2006年領取獨生子女證48戶。完成了村級衛生室建設8個,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12699人,參合率99%。享受低保3476人,五保94人。建有一個衛生院,占地建築面積面積為1100平方米。現有在編正式人員9人。其中大專學歷3人,中專學歷6人;醫師級職稱7人,無職稱2人。設有普通內科、小外科、預防保健科、藥品倉庫等主要科室。開設床位13張,外設綜合門診、新興門診等2門診部。設有8人村級預防保健協理員,承擔各村計畫免疫、傳染病防治、結核病歸口管理、疫情上報及婦女、兒童保健等工作。全鄉共設8個村衛生所,設有15個衛生員,均通過系統培訓學習,取得鄉村醫生的執業資格,均能負起村級基本醫療、衛生保健等工作。村衛生所在地占在面積314平方米,全鄉建有農村公廁25個。
文化教育
糯良鄉有中學1所,在校生519人;中心完小1所,村級國小17所(單人獨校4所),在校小學生1587人;學生總數2106人,教職工總數102人,其中中學教師35人,國小教師67人;國小入學率98%;國中入學率82%。鄉村人口中大專文化有1人,中學4334人,國小6184人,未上學2307人。
學校建築面積34524平方米,建有校舍11170平方米,配置理、化、生物實驗室1間,添置55台電腦,建設2間學生電腦室,擁有10間圖書室。
全鄉設有1個文化站,村級黨員活動室8個、村文化活動室8間、業餘文藝宣傳隊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