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山鄉

芍藥山鄉

芍藥山鄉位於費縣南部距縣城14公里處。轄43個行政村,共2.2萬人,總面積6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6萬畝,有林地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8.6%。境內有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天井汪戰役遺址。

基本信息

簡介

芍藥山鄉始建於1984年9月,由當時的城關、馬莊、新莊、許家崖四個人民公社的邊沿地帶切割而成。屬 於純青石山區鄉,境內有198座山頭,26條流域,是費縣經濟文化基礎較為落後的地方。

芍藥山鄉盛產核桃、柿子、花椒,是黃煙、銀花的生產鄉。建鄉十八年來,特別是從1996年以來,已累計新栽植核桃200多萬棵,形成了以大灣、東荊灣、杏樹溝、樓子峪、亞子、牛角峪、天井汪、蓮花莊八大流域為格局的雙萬畝核桃園。成為山東省面積最大最集中的優質核桃生產基地,被省農科院列為果樹科技成果示範基地。

芍藥山鄉境內石灰石資源豐富,已進行了初步的開發;天井汪一帶的天景石聞名全國,是工藝石中的珍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西南峪則是費縣僅有的兩處上水石產地之一。

芍藥山鄉畜牧業發達,以養羊、養兔為主,年出欄羊和兔毛產量均居全縣第一。

農作物主要有地瓜、小麥、玉米、花生、穀子等,是全縣最大的地瓜苗供應基地。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30元。費馬公路貫穿全鄉,村村通公路、通電、通自來水、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農曆一、六逢集,四月一、十一月一逢會。

發展

初夏時節,筆者走進芍藥山鄉,滿目青山綠水,到處生機盎然。

芍藥山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一個目標,四個更加突出,七個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因地制宜,乘勢而上,確立了2008年的發展思路:圍繞“一條主線”,就是以新鄉村建設為主線,實現“兩個擴大”,就是實現核桃生產總量和民營經濟總量的擴大,達到“三個提升”,就是不斷提升生態旅遊、基礎設施、文化建設水平。按照這一思路,強力打造特色鄉鎮,推動全鄉經濟社會和社會各項事業更好更快發展。2007年,芍藥山鄉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紅旗鄉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億元,增長2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21萬元,增長8.6%,第二產業增加值5176萬元,增長29.7%,第三產業增加值4308萬元,增長26.6%,固定資產投資1.2億元,增長35%,財政收入741萬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4216元,增長22.1%。

現代農業呈現亮點

芍藥山鄉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重點抓好核桃生產基地建設。該鄉立足實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通過政策驅動、示範帶動、科技推動、獎勵拉動等措施,發展核桃8萬畝,建成全省最大的優質核桃生產基地,成為全國優質核桃生產龍頭鄉鎮,獲準使用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標誌,通過了國家級有機食品質量認證,被省科協和省農科院分別列為“山東省科普示範基地”和“山東省果樹成果示範基地”。

2008年新植核桃3000畝,全鄉形成一個大核桃園。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在部分村先實行試點,將各家各戶分散的果園集中成片,方便集中管理和統一採摘,引導實現大戶經營、大戶管理。不斷提升生產檔次,引進優良品種,加快改良步伐,加強生產技術培訓,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服務網路,推廣核桃標準化生產操作技術規程,實施無公害工程。規範核桃協會的運轉和搞好核桃深加工,提高核桃附加值,拉長核桃產業鏈,實現核桃增效。2007年,全鄉核桃產量達到120萬公斤,僅此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00多元,預計進入盛果期,全鄉年產量達到1200萬公斤,人均增收10000元。

該鄉始終把黃煙生產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項目來抓,用足用活黃煙生產優惠政策,努力擴大黃煙種植面積,加強煙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技術管理服務,使黃煙生產成為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高效產業。2005年以來累計種植黃煙2630畝,上繳菸葉38萬公斤,直接增加農民收入383萬元,實現財政收入56.7萬元,2008年發展黃煙2000畝,比2007年增加一倍。積極推廣核桃套種桔梗技術,努力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大力發展柿子、花椒等林果業,實現林果業的優勢互補,形成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良性發展格局。認真做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積極實施百萬農戶致富工程。完成大中型水庫移民登記46戶、127人,發放移民補助資金6350元。該鄉已為農戶累計發放小麥直補款76.35萬元,柴油補貼62.92萬元。

生態旅遊彰顯特色

該鄉萬畝核桃園旅遊區是一處集生態農業、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為一體的高效農業示範旅遊區,已被評為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鄉黨委、政府以核桃園為依託,投資180餘萬元建設核桃品種示範園、萬柿如意園、金楸銀槐園、千年流蘇、石海等17處景點,建設大型餐飲一處,小型核桃廣場一處,栽植素有“花相”之稱的芍藥花5萬餘墩。旅遊區內9215米硬化路拓寬1米,供大型旅遊車輛通行,現正在施工。

抓住生態文明新村建設機遇,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點面結合、突出特色”的原則,規劃建設核桃基因庫等一批特色景點。突出特色抓好舊村改造工程。以核桃峪等村作為生態文明新村建設試點,突出特色,抓好舊村改造工程。對街道集中進行硬化、綠化、淨化、美化,綠化樹木採用木瓜、核桃、櫻桃等樹種。以民俗文化為基礎,突出山鄉特色,不抄襲城市型住宅,設計青石紅瓦、功能合理的戶型,營造富有山地特色的村落。把發展農村沼氣作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建設田園鄉村和生態鄉村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行“一池五改”,全鄉計畫建設260個沼氣池。

大力發展農家樂項目。全面搞活農業生態旅遊,實現景區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共嬴,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持續性發展的先進理念和思路。鼓勵農戶利用自家空閒的房屋,以自種自養蔬菜、禽類等原汁原味農家菜為主要經營特色,興辦“農家樂”飯店。同時依託周邊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觀光休閒、自主參與型農家樂項目,力爭年內發展農家樂10處。

民營經濟激發活力

擴大民營經濟總量,是該鄉經濟發展中又一著力點。全鄉緊緊圍繞“突出抓民營、重點抓招商、關鍵抓項目”的總體思路,突出發展重點,最佳化發展環境,通過解放幹部民眾思想、完善工業加工小區基礎設施、落實配套優惠政策、強化跟蹤服務等措施,實現了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建設了駐地和上合兩個工業加工小區,修建道路6500米,安裝變壓器6台,架設線路8600米,鋪設輸水管道6000米,平整場地800畝,為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2002年以來共引進項目16個,契約利用外資2.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2億元。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弱到強,實現了由祖祖輩輩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到吸納外地勞動力到此就業的歷史性跨越。2007年,全鄉旋皮廠已達342家,壓合板廠5家,五金鑄造廠2家,塑膠編織公司1家,木製工藝品廠1家。

該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進一步拓寬招商渠道、創新招商方式,大力引進一批木材加工、核桃深加工、大水泥、頁岩、旅遊產業等項目。由山東聯志置業集團投資5000萬元的核桃深加工及示範推廣項目正在洽談中。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以拉動全鄉經濟發展。2008年力爭全年新發展板皮廠100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

新鄉村建設紮實推進

鄉黨委、政府將“關注民生、解決民計、保障民安、促進民和”作為新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民眾最關心、利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讓民眾經濟上得實惠,觀念上有轉變,素質上有提高。

該鄉突出生態家園建設,加強生態保護,森林覆蓋率達79.2%,先後獲“臨沂市環境優美鄉鎮”、“臨沂市綠化示範鄉鎮”榮譽稱號。為科學實施新鄉村建設,聘請專家制定了新一輪小城鎮建設規劃,擬定了生態文明新村建設規劃。在駐地大街小巷及居民家中栽植了2萬多棵核桃樹,使城鎮建設彰顯“核桃之鄉”特色。

積極爭取和利用好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建設現代農業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旅遊建設,項目投資額5000多萬元,建設期為6年。在該項目規劃中,用於安裝風力揚水機等水利項目的投資額3434.6萬元,占59.98%,核桃基地建設投資933.45萬元,占16.3%。2008年全鄉計畫建設260個沼氣池,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營造適於人居的環境。全鄉19個行政村有線電視主幹線全部貫通,有線電視用戶達3686多戶,入戶率61.3%。投資132萬元完成了核桃峪、大寨、芍藥山、西南峪、南天井汪等村人畜飲水工程。

全面提升文化建設水平。以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突出挖掘核桃文化內涵,建設有特色的當地文化,建立起集學習交流、政策宣講、科技培訓、文化娛樂、健身休閒於一體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以滿足民眾文化生活的需求,促進村風民德進一步好轉,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全鄉建立了19個科普宣傳欄,已有8個村完成科技信息村村通工作。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和諧發展。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先後投資300多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保持全縣高水平,加強鄉村兩級計生服務陣地建設,開展計生優質服務活動,計畫生育工作連續五年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2008年全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為390戶、750人辦理了低保。

喜見芍藥吐新蕾。艱苦奮鬥的芍藥山人,正沐浴著黨的十七大的春風,以時不我待的精神,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鬥志,站在新起點,搶抓新機遇,實現新跨越,全力打造活力芍藥山、生態芍藥山、文明芍藥山、和諧芍藥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