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粑粑的種類
年粑粑主要有兩種,
一:吊漿粑粑將糯米秈米摻合(也用糯高梁),用水浸泡後推細,盛入包袱或布袋懸吊一夜至水將乾,用手或木模做成圓餅形,蒸熟即成。用木模做的又稱印子殼粑粑。
二:糍粑用糯米或糯包穀製成。
年粑粑的做法
做糍粑俗稱打糍粑,是土家族農家春節前的一件盛事。因打糍粑是一件力氣活,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互相到各家幫忙,惹得年輕姑娘到場觀看。各家將糯米飯弄細成團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用碓舂,有的用木杵杵,有的用木槌槌,有的則用細竹紮成把子戳。因糯米飯太粘,雖然冬臘月的天氣,嚴寒,小伙子們也要脫掉上衣赤膊上陣,仍然累得汗流浹背,力氣不濟者往往被飯糰粘扯打倒栽沖,引得姑娘們不停地嬉笑。對那些力氣足,動作乾淨利落的小伙子,姑娘們會大聲喝彩,有的還會唱山歌給予獎勵。這時滿屋歡聲笑語,人們早已把勞累與嚴寒拋到了九霄雲外。小伙子們將糯米飯打細成團,上了年紀的人開始做粑粑,將粘飯團扯成小坨,放進木模中擠壓,再磕出即成了又圓又大的糍粑。因木模內雕刻的花紋不同,做出的糍粑花形不同,外圈有圓線紋、回形紋、點狀紋、萬字紋、纏枝花紋多種,中間則有壽桃、牡丹、石榴、仙猴、雙喜字、喜鵲鬧梅、鯉魚跳龍門等圖案,加上糯米原料質地的晶瑩玉潤,與其說是烘托節日氣氛的年粑粑,倒不如說是一件件精緻美麗的藝術品。
粑粑的大小一般有三種,經常用於食用的普通粑粑其直徑兩三寸左右,厚1厘米。大一點的直徑約為一尺,最大的約需要糯米三、五斤,甚至十餘斤的,此種粑粑一般用於婚慶之類的喜慶日子。在粑粑快做完時,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粑粑的的婦女做幾個大粑粑,這種粑粑被稱為“破攏粑粑”,它既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土家人的大方,並且,這種粑粑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傳說田姓土家族人祖先原有九兄弟和一個妹妹,妹妹嫁了後又多了一個女婿,由於他們強大的力量,皇帝擔心他們獨霸一方影響朝廷的統治地位,便派來官兵試圖將其斬盡殺絕,官兵來時正逢臘月二十八他們打粑粑的時候,看到來勢洶洶的官兵,弟兄們急忙將槽中打的粑粑分成幾坨用簸箕端上山。官兵走後,幾弟兄端著已經變硬而難以分開的粑粑回到家裡,吃時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塊燒起來吃和煎起來吃。後來,這九弟兄各居一方,生養後代,他們都沒忘記當年的苦難,為了紀念當年之事,此後過年時他們都製作幾個這樣大的粑粑用來分食,這種習慣也被他們的子孫後代承襲了下來,並漸漸變成了一種習俗。後來,這種粑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過清明節時才吃。
粑粑製成之後,五個一疊放在案板上冷卻,乾冷後在家中一乾淨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後再用山泉水浸泡,隔個十天半月換一次水。
年粑粑的用途
年粑粑除了自食,主要用於拜年贈送的禮品和對拜年者回贈的禮物,特別是農村人給城市的親朋好友拜年,年粑粑很受歡迎。
年粑粑有易存放、不易變質、易食用等特點,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粑粑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春天是農忙時節,粑粑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處,火烤或者油炸既簡便實在又好吃,甚至可以帶進山中,隨便弄來一些乾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燒起粑粑來。家中來客,圍著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後,也能很快地用火塘三腳上鼎罐里燒的開水和著甜酒與粑粑一起煮來招待客人。拜年時,粑粑也有了用處,在土家族地區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諺,言下之意是說粑粑是土家人走親串門的必備之物。尤其是土家人為兒子定親拜年時,一對大如明月象徵團圓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