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來源
為了給寶寶發育補充足夠的營養,許多準媽媽放開肚皮大吃特吃,結果在做糖篩時,悲催地被醫生宣布患上了妊娠糖尿病。孕期營養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合理搭配,就會增加孕媽患糖尿病的幾率,這類孕婦就被稱為糖媽媽。
發展經過
據2017年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1900萬婦女患妊娠糖尿病(GDM),患病率為16.2%,且會影響1/7的新生兒。而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越來越多的高齡婦女計畫妊娠,GDM的發病率將進一步增加。所以,要告誡沉浸在為人母喜悅中的準媽媽們,別忘了檢測體內血糖濃度。妊娠糖尿病孕婦易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羊水過多、早產、產褥期感染、產後出血等嚴重後果,且孕婦產後Ⅱ型糖尿病發病率高達70%。除了會影響媽媽的身體,還會導致巨大兒、胎兒畸形、早產、新生兒低血糖等嚴重併發症。
示例引證
激素水平
平時沒有糖尿病,懷孕後卻患了妊娠糖尿病,這是因為女性懷孕後,隨著胎盤在體內的長大,身體逐漸分泌較多的胎盤生乳素,並隨妊娠周數增加而升高,妊娠30周以後達到高峰,這種激素能夠抵抗人體內的胰島素,加上孕婦體內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也都能夠對抗胰島素,如果孕婦胰島素功能本來就不足,就很容易發生糖尿病。
盲目進補
“準媽媽”懷孕後期的飢餓感,經常會讓自己出現一種“媽媽總覺得你很餓”的心理,管不住嘴,攝入過多高糖和高熱量食物後,又邁不開腿,缺乏基本鍛鍊,無法消耗熱量。孕婦體重猛漲,孩子也自然成為巨大兒,動輒都是八九斤。加上有的長輩寄予了“生個胖娃娃”的傳統觀念,孕期盲目進補,巨大兒在兒童期容易發生營養過剩,青春期出現肥胖和代謝綜合徵的風險也較高。
高齡產婦
隨著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一些40歲~45歲的婦女也選擇生養二孩,臨床數據顯示,其中高齡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的女性更容易罹患妊娠糖尿病。大齡甚至高齡的產婦因為身體機能逐漸下降、新陳代謝放慢,成為糖尿病多發群體,加上懷孕生產,風險係數進一步加大。而且,這類年齡段的家庭不同於年輕家庭,往往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經濟收入相對較高,生活壓力比較小,在生養二孩上會吃得更精細,含糖食材攝入太頻繁,很容易出現糖尿病症狀。
症狀
做好糖篩
孕前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的孕婦,應在妊娠24-28周到醫院篩查或診斷。具有糖尿病危險因素的孕婦,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史、巨大兒分娩史,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多囊卵巢綜合徵及其他胰島素抵抗的症狀和體徵等,應該在首次產前檢查時進行血糖檢查,排除孕前糖尿病。
控制血糖
1.營養飲食與運動
治療妊娠糖尿病,一方面要注意降血糖,另一方面還要考慮胎兒的需要。
飲食控制以提供孕媽媽足夠熱量、合理營養而又不引起飢餓性酮症及餐後高血糖為原則,但絕不是一些孕媽媽所簡單理解的“少吃”“挨餓”等。若達標且無其他高危因素者,每周兩次測定血糖等待分娩。
2.胰島素治療
疾病早期和症狀較輕的患者,通過飲食可以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如果不能控制,在調理飲食的基礎上用胰島素治療,及時套用胰島素可顯著降低各種母嬰併發症的發病風險。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糖≦5.3mmol/L;餐後1小時血糖≦7.8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6.7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0%,預防低血糖。
孕前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餐前、睡前、夜間血糖為3.5-5.4mmol/L;餐後血糖峰值5.4-7.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0%。
胎兒發育監測
在妊娠中期,套用超聲對胎兒進行產前篩查。妊娠早期血糖未得到控制的孕婦,尤其要注意用超聲檢查胎兒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的發育,有條件者推薦行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
在妊娠晚期,應每4-6周進行1次超聲檢查,監測胎兒發育,尤其要注意監測胎兒腹圍和羊水量的變化等,還應注意監測胎動。
要套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者,應自妊娠32周起,每周行1次無應激試驗(NST),可疑胎兒生長受限時,尤其應嚴密監測。
選擇分娩時機
無需胰島素治療而血糖控制達標的糖尿病孕婦,如無母兒併發症,在嚴密監測下可待預產期,到預產期仍未臨產者,可引產終止妊娠。胰島素治療的孕婦,如血糖控制良好且無母兒併發症,在嚴密監測下,妊娠39周后可終止妊娠。
注意產後隨訪
產後隨訪時,建議進行身高、體質量、體質指數、腰圍及臀圍的測定,同時了解產後血糖的恢復情況,明確有無糖代謝異常及其種類。建議分娩後血糖正常者應在產後6周篩查永久性糖尿病。如血糖正常,則今後每三年篩查一次。
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負擔,經過積極的飲食控制和胰島素治療,保持輕鬆的心情、愉快的精神,“糖媽媽”一定會有個健康寶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