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相傳,明嘉靖年間一個中秋夜,倭寇圍攻松城(即現在的霞浦城關),當地民眾製作“光餅”作為抗倭將士的食物,但光餅乾硬,於是製作糖塊以佐餐,糖化了又可解渴,後來倭寇退了,松城保住了。用於佐餐光餅的糖塊,由此被人們視為吉祥物流傳下來,逐漸演變成“糖塔”。
特色

其次,糖塔製作工序嚴格,質地堅硬而乾脆,放在陰涼處可保持終年不化;
最後,糖塔的色彩以大紅、大黃、大紫、大綠等為主,艷麗明快,符合民間欣賞的審美習慣,由大俗而大雅,給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之感。
製作工藝

糖塔大的一斤多,小的三、五兩,分實心、空心兩種,高度從八厘米到二十厘米不等。
製作糖塔主要分成五大步驟,首先將雕刻有各種動物、花鳥的木模,放進水桶中泡冷水,再將糖放水鍋中予以溶化,等其全部溶成糖水後,加入色料並煮均勻,糖水需以杓器攪拌一番,使之成為「翻生」,再將熱滾的糖水注入木模中,等到全部倒滿,並於四周凝固後,再將中間內部尚未凝結部份倒出,使糖成為空心狀懟,即可掀開木模,變成栩栩如生的中空糖塔。
時代烙印
作用

隨著時代的嬗變,糖塔還當作吉祥、太平的象徵,甚至在男女訂婚時,男方便製作“百喜”糖塔送給女方做禮品。作為獨特的民間工藝食品,糖塔的種類越做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霞浦民間出現的最大糖塔曾用兩百多斤的白糖熬化澆鑄而成,其巨製規模令人嘆為觀止。
印模
“糖塔”印模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與時代息息相關。戰爭時期,“糖塔”主要以飛機、大炮等造型為主,後來多以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鯉魚跳龍門以及吉祥物、生肖等為主,甚至還採用了卡通片中的人物形象。
面臨失傳

在物質不豐富的時代,孩子們沒有豐富的零食,糖塔就是他們可以炫耀的最大驕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買糖塔的少了,做糖塔的也更是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