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
技術、設計與品牌是精神經濟的三大支柱人類精神因素的作用貫穿於經濟活動的始終,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管理與控制、技術的創新與運用、對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對名聲的推崇。
但在物質產品的生產還處於上升時期的時代,精神因素的作用主要是潛在的和間接的。而當物質產品的生產力極大發展以後,經濟活動中的精神因素開始更為活躍,並成為經濟活動的主導因素。
人類社會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人類改造世界的追求。其內在動力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斷對生存環境進行有意識的改造。與此相適應的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財富的手段在不斷地進化。這就是科學技術的生產性套用。由於科技的自在發展規律,技術進步正在加速。這一切反過來也使社會與經濟對技術的依賴性增強。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藝術的商品化和商品的藝術化是另一個重要的現象。美感是人類長期與自然相交往中形成的某種程式化的社會心理積澱,也是對自然認識在心理上的升華。當各種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後,對美的需求將逐步顯化為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
第三個似乎帶有貴族色彩的變化傾向是,人類作為一個社會化的群體,每個個體都十分關注自己的公眾形象。在一個較為富裕的社會群體裡,總有更多的人在意這一點。而所有的地區、物品和個人的內在品質都直接地外化為名聲。對於企業和商品來說,就是商標和品牌。公眾對它們的認識直接決定了其市場銷路和經營狀況。
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已極大提高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都已有較大的提高。其最主要的標誌就是人類需求等級的提高。除了少數相對貧困的地區和群體外,人們正越來越關注高層次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技術、設計和品牌將成為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內生變數。這種以精神因素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形態或階段,就是精神經濟。
意義
精神生產是第一次產業對精神經濟的認識有多方面意義。從理論上講,它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現代經濟的特點,並更好地理解一些為傳統經濟學所忽視或無法解釋的經濟問題,從而拓寬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從實踐上講,通過對精神經濟的認識,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市場和經濟景氣變化的某些非理性因素,正確把握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根據這一理論,我們需要更加關注風險投資與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而且也不能對方興未艾的娛樂業、體育產業、名聲產業(包括廣告業、傳媒業等)等閒視之,其規模和影響已經超過了許多傳統工業部門。
從經濟成長的動力看,物質經濟的主要資源是土地、礦產、體力(人力、畜力等)物質資源,精神經濟的主要資源是知識、智慧。物質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對土地、礦藏的開發和占有,精神經濟發展的基礎則是對專利等智慧財產權的開發與占有。在物質經濟時代,財富分配的基礎是對物質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在精神經濟時代,財富分配的基礎則是對智慧財產權的擁有和使用。1997年以來,索羅斯等國際金融大鱷之所以對一些國家的貨幣進行成功地狙擊,掠奪數以億計的財富,並不是靠槍炮和核武器,而是靠先進的金融工具和智慧。
在物質經濟條件下,農業和開礦是第一次產業,是基礎產業。在精神經濟條件下,精神產品的生產再生產是第一次產業,是基礎產業。精神生產應該是精神經濟時代的龍頭產業。科教立國不應僅僅是一種文化上的考慮,而且更應該是一種經濟戰略和經濟結構的考慮。
在歷史上,一些資源匱乏的小國如瑞士、日本的崛起和一些基礎物質資料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國家如德國、蘇聯的成功復興,都向人們雄辯地證明了,對於現代經濟發展來說,物質財富的擁有並不是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智慧、創新能力)才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
從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目前各種物質基礎設施的落後並不能成為下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最大的問題是智力資源的匱乏和不能有效使用。從人才流失的方向,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在用人制度和激勵機制上的不足。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儘快妥善解決,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小康目標的實現,中國社會的人均生活消費水平將面臨一個全面的變化。非物質消費逐步成為主導性的消費,物質產品將逐步成為精神消費的載體,經濟的精神化進程也將隨之加速。如何因勢利導,通過發展新的產品和產業,引導和滿足人們的需求將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看,隨著國內生產能力的迅速提高和國外產品的大量湧入,傳統的物質產品生產幾乎無一例外地面臨生產過剩和市場危機,繼續走傳統的價格競爭的路子已經不現實。關鍵在於如何提高產品的精神內涵,引導和滿足人們內在的高層次需求。
精神經濟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時代,而且也是一種新的經濟觀。及時轉變人們的觀念,並以此為基礎實現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是關乎中國經濟振興和民族復興的重大戰略問題,因此需要決策者認真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