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理學的分類
精神病理學依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可劃分為描述性精神病理學(descriptive psychopathology)、心理動力性精神病理學(Psycho-dynamic Psychopathology)、實驗精神病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pathology)、神經精神病理學(neuropsychopathology)等方面。它們分別從症狀描述、心理動力、實驗方法以及腦神經學角度研究了精神病理學。研究專家分類
涉及此領域的專業人士主要是臨床心理專家(Clinical Psychologist)以及精神病學家(psychiatrists)。他們主要從事於心理疾病的臨床治療及研究工作。這些研究涉及了心理疾病的症狀學、病原學、實驗方法、神經心理學等眾多領域。其中,精神病醫師及專家更側重於描述性精神病理學(descriptive psychopathology),它的主要目標是對心理疾病臨床症狀與併發症的描繪及研究。這個研究方向不僅決定了他們需要從事於臨床治療,而且還負有修正診斷標準以及對心理疾病歸類劃分的職責。而臨床心理專家則工作在一個更廣泛的研究領域。除臨床心理專家與精神病學家外,涉及此領域的還有神經心理專家。他們主要是研究腦改變(如腦損傷等)與心理疾病之間的關係。文化和哲學的精神病理學
卡倫.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美籍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專家,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早年就讀於弗萊堡、哥廷根、柏林等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學習與工作。1932年,她移居美國,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長,後在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和任教,並創立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自任所長。霍妮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病的人格》、《精神分析的新方法》等等。霍妮把精神分析學說從泛性論的古典弗洛伊德主義轉向強調文化和社會條件對人的行為的影響的新弗洛伊德主義的方向。她贊同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衝動決定人的行為的論斷,以及自由聯想、釋夢、移情分析等方法,但堅決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的力比多理論和戀母情結說,認為它們歪曲了自我與環境的關係,忽視了文化、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霍妮所創造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是“基本焦慮”,認為人一生下來就處於一種看不見的充滿敵意的世界裡,所以在軟弱無能的兒童心裡往往就充滿著不安全的恐懼,這種不安全感又直接導致了焦慮,從而尋求安全、解除焦慮就成了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內驅力。因而霍妮認為潛意識衝動並不像弗洛伊德所認為的那樣是受所謂快樂原則所統治的性本能和死本能的衝動,而是受生存原則所統治的尋求安全、解除焦慮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