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

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

全文著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錯失,提出不僅神經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為中也可能因潛意識的內部鬥爭而改變思想行為,從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廣到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錯失行為的改正上。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作者認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發生語誤、筆誤或誤讀等“錯誤”現象或動機性遺忘,是由於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覺得痛苦或難為情的想法、衝動或記憶,從意識的境界,經由不知不覺的過程放到潛意識境界,以免意識到此而感到不舒服。

但是這些被壓抑的東西並未消失,當意識的自我有鬆懈時往往會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現到意識境界來,人們潛意識地給以否認,從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錯誤。作者由此展現了精神命定論的信仰:心智歷程的任何微細動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原因可尋。錯失行為為此研究提供了最方便的證明工具。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專有名詞的遺忘

第二章 外國字的遺忘

第三章 名詞與字序的遺忘

第四章 童年回憶與遮蔽性記憶

第五章 語誤

第六章 讀誤和筆誤

第七章 印象及決心的遺忘

第八章 誤引行為

第九章 症狀性行為和偶發行為

第十章 錯誤

第十一章 雙重錯失行為

第十二章 決定論,偶然與迷信之信仰--一些觀點

作者介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出生在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今捷克)弗萊堡(P?íbor,Czech Republic)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母親共生了三個兒子和五個女兒,他是長子;但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為人所知,因為他至少兩次銷毀他的個人紀錄,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弗洛伊德幾乎終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死於口腔癌。著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原欲(Libido)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欲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參見伊底帕斯(Oedipus)),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欲望和戀父情結(又叫伊賴克綴情結(Electre complex)),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Everything you and I do is out of sex urge or the desire to be great. ----Frend Sigmund 翻譯: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動機都來自性慾和虛榮心。

人的腦海中每分每秒都有無數個念頭閃過,大部分轉瞬即逝,少數沉澱下來深深地埋藏在了海馬回海馬旁回迷蹤浩淼的神經通路之間。把那些瞬逝的靈感火花捕捉下來的人們成為了詩人、作家,藝術大師與科學大師;而執拗地挖掘著那些遮蓋在重重行為保護之下所謂的“潛意識”的人們則成為了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弗洛伊德似乎是二者的綜合體,同時擁有著近似科學豐富嚴謹的臨床實踐精神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捕捉能力。雖然長時間以來關於他的理論體系始終存在著各種詰難與質疑,但其頗能自圓其說且極富戲劇色彩的創見卻啟發了無數小說家,迫不及待地要為他們的人物扣上弗氏的帽子再套上一件嶄新的衣服,叫做“精神分析”。

弗氏理論告訴我們,潛意識主宰著人們的行為。無論你多有城府多么腹黑多么善於隱藏,由潛意識所控制的那些語誤、筆誤、誤引行為、遮蔽行為等等卻都將把你深深地出賣。通過這些不經意所流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你才能看到一個人內心深處所投射出來的陰影。我從來不太喜歡關注他人,在更多的時候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是非恩怨。人與人之間粗鄙的關係,乃至整個粗鄙的社會都讓人心生厭倦。中國這么多年大力發展教育成果斐然解決了90%的文盲問題,但真正信仰的缺乏卻使得知識的授予並沒能阻止他們從文盲向流氓的無形轉變。看著各個論壇里血肉橫飛唾沫四濺的口戰,想像一下在那些污言穢語的背後,在那一根根盤錯的網線,一面面閃爍的螢屏背後,在那些煙霧繚繞的網咖或是彌散著腐爛氣味的居室里,是誰在敲擊著鍵盤?可以是中學生,是大學生,是研究生,是農民工,是白領......他可以是任何一個人——懦弱的,粗獷的,純爺們的,不夠爺們的,被潛規則了的,潛規則別人的......上次作弊被抓了,昨天上班偷菜給老闆捉了個正著被罵得蔫了吧唧也不敢抬頭,今天跟老婆性生活不夠和諧......種種諸如此類的破事壓垮了他們的自尊自信自愛自律讓他們頭腦發脹內心澎湃恨不得馬上找個地方打上兩炮瀉火又苦於沒錢無條件也不合法以至於只能從某個陰暗的角落裡爬出來抓起滑鼠摸到一個深漆漆的罈子無論找個什麼理由發泄一番,而事實上不過在努力地向你證明早已不證自明的事實:老子被兒子打了!老子很不爽~悲哀啊。這個在中國已膨脹至3.4億之眾的巨大群體,雖然他們有文化能識字通曉計算機網路知識,不少人還掌握了使用幾種外語問候他人女性長輩的能力,可他們沒有用自己的能力至少是全力去締造民主與公正,而耗散在了互相攻訐與展示個人F-word的豐度之上。所謂流氓有文化,誰敢不害怕啊。於是你只能保持沉默,並將感到無奈,可畢竟,你暫時還仍存活於這個世界。

以上內容皆有感而發,與本文主旨無關——這雖然也算是一種集體癔症,但卻沒啥好說的——因為純粹靠潛意識行動的人甚至都沒有分析的價值。在接下來有限的篇幅里,我只是想記載下我所遇到過的精神病理學案例。由於涉及話題較為敏感,以下均以符號代替人物,請勿擅自對號入座!

Eg1. 筆誤

A在打字過程中原想輸入“七個小矮人”,結果輸入了“七個李亞鵬”。原因是B和C在討論網上王菲復出以及李亞鵬的新聞。

Eg2. 口誤

D在報告中提到矽納米材料光學性質時使用了“間隙電極”一詞多次,而事實上他想表達的意思是本徵矽是“間接帶隙”半導體,兩詞有兩個字相同,同時前者是同實驗室E的研究課題,對於該詞D耳熟能詳,所以順便用以取代了自己的專業辭彙。

Eg3. 口誤

同樣是D在報告中稱使用了一種“PNAS”溶液,事實應為“Piranha”溶液。PNAS是美國科學院院刊,D可能對此有印象但從沒仔細看過其上的文獻,故而再次出現辭彙的置換。

Eg4. 口誤

仍是同一人,在表述對CNT氧化的過程中稱其“硝基化了”,正確的反應則是碳的“羧基化”,使用“硝基化”一詞的原因是反應是在硝酸回流的條件下進行的。由以上三例可以明顯看出D對工作漫不經心的態度。

Eg5. 遮蔽行為

女生E忽然對女生F說:你的腰帶是衣服配的還是自己買的呀?真好看!其實F穿該衣服已經多日,E卻似乎剛剛注意到。經過分析,E的本意是發現F身體變胖了,通過行為的遮蔽才體現出如上的對話。

Eg6. 口誤

E在報告中談及一個實驗數據,說:因此我們“cuo”出了如下結果。第一層分析:E擁有較快的語速,在抉擇用“測”還是“做”的猶豫中對二者做了一個反切;第二層分析:其實E本人對實驗結果的可靠性亦表示懷疑,因此潛意識令她說出了“錯”的發音。

Eg7. 誤引行為

老師F從辦公室出門拿著水杯去水房泡茶,中途D找了他談一件事務,談完後F又端著空杯子回辦公室去了。事實上這是一個遮蔽性遺忘下的誤引行為,因為F本來的目的是借泡茶之機在實驗室巡視看是否都在認真幹活,突如其來的干擾自然打亂了原來的遮蔽計畫,體現出遺忘性誤引的症狀。

以上幾則簡單事例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接觸到的精神病理之微斑。正如對文學作品、國家意識形態的誤讀也是推動文明交流所不可缺失的一環,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失誤行為,再通過精神分析切入,這便是讓我們觸及人之本質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當然,故作笨拙、韜光養晦的人物自漢高祖、劉皇叔起源源不絕,不過大多數時候還是可以通過史家如科學家般敏銳的觀察力,自細節上剝離出他們幽漆的核心。所以子撰春秋,以微言大義傳世,上抵公侯,下至百姓,莫不知風起於青萍之末也。儘管對我個人而言,並無太大興趣致力於此,但也還是會繼續關注。雖然不關心他人的世界如何精彩,但在複雜的人際環境之中,這也是唯一可以規避風險以求自保的方法。

章選讀

1898年,我在《精神病學與神經病學月刊》上發表過一篇短文,題為《遺忘的心理機制》,如今我想把它的內容扼要介紹一下,以便作為更進一步探討的起點。文中,我通過研究自己的一次可作參考例子的親身經歷,對專有名詞的暫時遺忘這種常見現象進行了心理分析,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即在這個常見而實際上不很重要的例子中,對記憶這種心理功能的錯失,我可以有一個非同尋常而影響深遠的解釋方法。

假如你讓一位尋常的心理學家解釋為什麼在許多場合中我們平常明明知道的一個專有名詞卻一時記不起來,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他一定會這樣解答你,說專有名詞比一般的記憶內容更容易遺忘。他也許還會給專有名詞的這種特殊性舉出其他更可信的理由,但是他絕對不會指出任何更深刻一點的決定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