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每到冬天來臨的時候,早上唯一能夠喚醒懶蟲的就是粳糕了,聽著門外悠長熟悉的一聲“換……,粳糕來”多沉的瞌睡都能爬起來,只是不知道門外的老人換了幾個了。到了國中的時候,每天都有了跑步的習慣,早上六點多跑出去,趁著還在出汗的當口,一群人圍著一個粳糕攤,熱氣騰騰地吃碗粳糕的經歷現在都是回味悠長,也在思考關於賺錢的艱辛。
那時候的記憶是甜蜜、溫暖的,似乎天越冷,粳糕才會越香甜。其實,粳糕不是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吃到的,冬天一過,夏天的時候不吃熱的粳糕,等到完全放涼了之後再吃也是別有風味,涼的粳糕切成塊用竹籤插上吃,不過這時候它不叫粳糕而叫“扎糕”了。涼涼的用蜂蜜蘸著吃,香甜的味道回味無窮。
名字趣聞
西安一名方言、民俗學家說,陝西關中及商洛地區的方言中,“jing”、“ding”不分,常有“天地釘子鐵”被念做“千即驚字切”,所以有些地方把“jinggao”念做“dinggao”,老代最初的招牌就寫作“鼎糕”。
這種小吃其實應是 “甑糕”,音“zenggao”,因其是用“甑”蒸製成的“糕”,甑是一種底部有小孔的炊具。也有寫作“粳糕”的,是說這種小吃主要原料是粳米。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兒糕”———很形象,形容圍著甑鍋爭搶買棗糕吃的小孩們,都是“這么高”(用手比劃,個頭矮,高不過甑鍋),就是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