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粗瘤鳳凰螺
【拉丁學名】Strombuslentiginosus
【命名者】Linnaeus,1758
【英文名稱】SilverConch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鳳凰螺科
外形特徵
貝殼外唇前方有一個「鳳凰螺缺刻(Stromboidnotch)」,這個缺刻是鳳凰螺右眼伸出偷窺外界環境變化的管道。一般而言,前水管較長,螺層為錐形,殼軸的滑層很發達,在外唇通常有指狀突起,有的種類的後水管也很發達。發達的雙眼是螺的重要特徵。眼柄上有長而尖的觸手。雌雄異體。體層膨大,輪廓呈方形,螺塔短而尖。外唇加厚,邊緣反卷,並向外擴展,幾乎和殼頂一樣高。鳳凰螺缺刻深。前水管溝短而寬。縫合線深,呈波紋狀。體層上有五排螺旋狀結節,最上面一排的結節明顯突出,呈關節狀。所有螺層上的螺旋紋明顯。殼口及螺軸光滑,內唇上附有透明滑層。殼表呈乳黃色,有橙褐色條紋和塊斑;殼口呈粉紅橙色。(註:就體積來說,殼相當重。)
殼形:殼厚重,略為方型,螺塔普通高,殼面粗糙,口面光滑。螺體肩部有很發達的瘤及刻痕;體層有四排以上的瘤,肩部上的瘤較大,其餘較小。外唇厚且外翻,前端鋸齒狀,後端有波浪狀突起,無齒狀襞。軸唇前端滑層加厚,伸長至螺塔。Stromboidnotch明顯。殼色:乳白色或銀白色底,有不規則的褐斑及條紋。殼口橙色,外緣為乳白色,軸唇白色有銀色光澤。大小:中大型,55-104mm。(75.1×52mm)
分布範圍
日本以南、非洲東部以東、澳洲以北、法屬玻里尼西亞以西的印度太平洋、海南、東沙、西沙、印尼台灣分布:恆春、澎湖、小琉球、蘭嶼及南海海域
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淺海珊瑚海底、潮下帶。
台灣貝類(五)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