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阿拉伯寶螺長24 - 105 mm , 殼近橢圓形。殼表光滑,淡褐色底,側面上面密布褐色細紋,部分標本具有一條淺褐色縱紋為外套膜痕,側邊滑層向外延伸、增厚,具黑色色斑,腹面為淡褐色。殼口的齒列深褐色。
貝殼中等大,長卵圓形,殼質結實。在幼殼階段的螺旋部明顯、凸出,螺層約6層,占貝殼很小部分,極大部分為體螺層;成體貝殼的螺旋部、部分或全部被滑層覆蓋。背部膨圓,兩側緣厚,基部窄或擴張(厚和擴張有變化)。殼面為淡褐色或灰褐色,其上布有不均勻、似星狀的環紋,並有不規則棕褐色、縱走而間斷的點線花紋,形似阿拉伯文。在幼殼階段,背部並有褐色或灰藍色的橫帶數條,但至成體色帶多模糊不清或不顯。背線寬,明顯,位近中央靠右側,上無花紋。殼前後端的兩側具紫褐色斑,兩側緣為灰褐色,其上有不均勻的紫褐色斑點,斑點有的向基部延伸。基部灰褐色,中凹到平,殼口長,稍寬,微曲。軸溝較淺,前渠凹。兩唇的齒短,紅褐色。軸唇的齒27-33枚,中部的齒較長,密,兩端的疏稀;外唇的齒2 6--3 5枚,較疏稀而壯。殼內面為淡色。動物的外套膜為暗黑灰色,其上的乳突起呈黑灰色,短,分布較密,呈尖圓錐形,觸角黑色,細,近棒狀。水管亦黑色,末端具纓須。足部為暗黑灰色,底部的顏色較淡。
分布範圍
此種在中國沿海分布比較普通,如台灣和在大陸沿岸,北自福建廈門以南近海島嶼直至南沙群島都有它們的蹤跡。國外如北自日本南部向南經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澳大利亞東北部;東自土阿莫土,塔希提向西經中太平洋島嶼至印度洋諸島達東非沿岸(波斯灣、阿曼灣、紅海至南非)等地都有它們的分布。
台灣分布基隆市,東沙島,南沙太平島,花蓮縣大港口,花蓮石梯坪,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龜山島,花東海岸,澎湖大倉島,澎湖東部海域,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海域,屏東縣東港,屏東縣恆春半島,屏東後灣,鼻頭角至宜蘭縣石城,台北縣石門鄉,台灣東北角,台北縣貢寮鄉蚊子坑,宜蘭縣蘇澳,綠島,小琉球,東沙島。
習性環境
生活在熱帶、亞帶淺海中,常在潮間帶低潮線附近岩礁質的海底棲息,潮水退後,多隱人礁石塊的下面、珊瑚礁的空隙間和洞穴內,為中國南海常見的種類。
生長繁殖
雌雄異體,產卵季節多在3-7月,卵一般產在珊瑚洞穴,空貝殼及陰暗的地方。母貝產卵後並不離開卵群,仍臥伏在卵群上面刻意保護,直到孵化為止。
台灣貝類(五)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