粑粑叫餌塊

\"餌塊\"則專門稱謂用米飯舂制而成的食物,《說文解字》的解釋:\"餌,粉餅也\"。\"餌之言堅若玉珥也\"。在製作時先將稻米蒸熟,再舂搗加工,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芡,做出的食品即\"餌\"。

介紹

雲南的筒狀、卷狀餌塊屬"年貨"。雲南人過年,不能沒有餌塊,春節做餌塊、吃餌塊及互送餌塊是古老的民間習俗。餌塊是昆明官渡的好,尤以官渡子間人舂的包餌塊最佳。用純好潔淨的寶象河水與飽滿晶亮的官渡大米做成的餌塊潔白細膩,筋骨好,又軟又糯。"瞥見子間兜裙屐,上市傳呼餌塊來"。

餌塊的醬,昆明人最愛吃的醬是芝麻花生醬,這種醬香甜可口。G還有芝麻花生醬,還有甜醬、辣醬,甚至雲南豆腐乳也做了餌塊醬,還有甜醬、辣醬,甚至雲南豆腐也做了餌塊醬。由"雞絲炒餌絲"發展成了鹵餌塊,以"端仕街的鹵餌塊"最為出名油亮紅潤、濃香撲鼻,油而不膩。

大理巍山的"粑肉餌絲"可謂"都餌塊"之精品。肥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瘦肉並不用刀切斷絲,筷子一戳就分解開來。昆明塘雙路有一巍山籍人士開了家小店,知情者找上門去吃,香餌塊直吃得人油汗淋淋,頰齒留香。

除了鹹的煮餌塊外,還有甜的。如用甜白酒煮的"甜白灑餌塊",用麻花白糖煮的"麻花餌塊"、"牛奶煮餌塊""等等,很受喜愛甜食者的青睞。類似西安的羊肉泡饃是把餌塊切成片烤熟後,一小塊一小塊地掰碎,泡進雞湯中食用,類似西安的"羊肉泡饃",別有一番風味。

而在燒餌塊中間夾睛一片滷牛肉,有"滇味漢堡包"美稱餌塊製品也算是怪中一絕吧!

七怪:有話不說歌來代

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用歌聲來傳情達意,用歌聲來確定終身大事的,可謂不勝枚舉。

電影就是一個最佳寫照。用歌聲來代替言語是雲南許多少數民族傳遞信息的一大特點,歌聲承擔了交流、教育、禮儀、抒情、敘事等等功能。雲南山高谷深,河流縱橫,交往不便,流通不暢,"隔山相望歌對歌,相會下山又爬坡"的情形下,歌唱確實比講話要實際得多、有效得多、好聽得多。而且高昂激越的歌聲穿透力強,能跨山越河,快捷、迅速地傳遞信息。

許多少數民族用這種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進行著日常的交往,久而久之,歌唱又加進了娛樂功能,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歌唱習性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習性也是傳統文化、歷史宗教的積澱。在原始宗教崇教崇拜和禮儀中,歌舞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形式,而且也成為宗教活動的內容之一,人們通過歌舞表達對神的敬畏,對未知的祈求。"有話不說歌來代"是原始宗教的一種遺風。貫穿於雲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滲透到生產勞動、婚喪嫁娶、喜怒哀樂的各個領域中。哈尼族人對唱歌跳舞的痴迷表現在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帶著樂器,到了"不唱歌來嗓發霉,不跳舞來腳發麻"的程度;

阿昌族的諺語是:"知了三個,叫聲滿山凹,阿昌三個,唱得滿山歌","阿昌生得犟,不哭就要唱";僳僳族無論在喜慶節日,還是蓋房打獵,都要唱歌跳舞。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形式既是原始宗教禮信儀的殘留物,更是他們生活中與柴米油鹽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必需內容。所以說到了雲南,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唱的比說的好"。

在雲南,生死祭拜要歌唱,愛與恨要歌唱,生活勞動要歌唱,可以說歌唱比言說更接近人的表達本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