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種中文
名:粉紫杜鵑
海拔:2500-4600
中國植物志:57(1):104
亞組中文名:高山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et.Lapponica(Balf.F.)Sleumer
組中文名: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Rhododendron
亞屬中文名: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Rhododendron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多分枝而稠密常成墊狀,高0.8--1.2米。幼枝被毛及褐色鱗片,老枝 鱗片色變深。葉散生於分枝,或密集於枝端,革質,卵形、橢圓形、寬橢圓形至長圓 形,長(4--)5—14(--16)毫米,寬(2.5--)3--6(--8)毫米,頂端鈍或急尖,有短突尖,基部寬楔形,邊緣近反卷,上面暗綠色,被不鄰接的灰白色鱗片,下面灰綠 色,具同一的鱗片,鱗片黃褐色或琥珀色,有光澤,排列不密集,相互明顯有間距;葉 柄長1—3毫米,被鱗片,或偶被毛。花序頂生,傘形總狀, (2)3--4朵花;花梗長 1—3毫米,被灰白色或黃褐色鱗片,偶被毛;花萼長2.5--4毫米,裂片長圓形,被鱗片,從基部到頂部的中央形成一鱗片帶,邊緣常具少數鱗片,具長緣毛;花冠寬漏斗 狀,長(7--)8—15毫米,紫色、紫堇色至玫瑰淡紫色,罕白色,無鱗片或在花裂片外有少數鱗片,花管較裂片稍短,長(2--)3--6毫米,內面喉部被毛,罕在外面也 有;雄蕊(5--)10(11)枚,花絲下部被毛;子房長1.5—2.5毫米,被灰白色鱗片, 花柱長度多變,長於雄蕊或較短,基部有毛或無。蒴果卵圓形,長4--6毫米,被鱗片。 花期5—6月,有時9—10月二次開花,果期9—10月。
產地分布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生於開闊的岩坡、高山草地、杜鵑一黃櫟灌叢、雲杉林下或林緣,海拔2 500—4 6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impeditum Balf.F.Ct W.W.Smith in Not.Bot.Gard.Edinb.9: 239. 1916;Hutch.In Stevenson,Spec.Rhodod.408. 1930;Philipson et M.N.Philip son in Not.Bot.Gard.Edinb.34:40.1975;Cullen in ibid.39:102.1980;雲南植物志 4:509.圖版142,1--4-1986.;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下冊1434.1994.IR.1itan— gense Balf.F.ex Hutch.In Stevenson,Spec.Rhodod.411.1930.——R.Semanteum Balf.F.In ibid.Nom.h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