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柯維奇假說

米蘭柯維奇假說地球變化史的重要模式之一。 現已得到確認的有3個變數,即地球軌道的偏心率、歲差和黃赤道交角,它們都具有周期性變化。 最長的周期為9萬年,正是地轉軌道偏心率的周期。

基本思想

蘭柯維奇假說地球變化史的重要模式之一。目前可以解釋第四紀氣候振動的主要假說。其基本思想為地球作為行星的一員,它所處的位置、形態和與太陽的關係會影響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量。

假說內容

現已得到確認的有3個變數,即地球軌道的偏心率、歲差和黃赤道交角,它們都具有周期性變化。地球繞日運行的軌道為一橢圓,若為一個圓,一年中冬季和夏季的長度就會相等,而橢圓的偏心率越大,季節長度的差別也越大。軌道從一個正圓伸長為橢圓,然後再回復為正圓,這一過程約需9.6萬年。歲差即春分點和秋分點的進動。地球自轉軸象陀螺似地晃動,是為進動,進動軸是地球軌道面的垂線,在天球上指向南北黃極。周期2.1萬年。黃赤道交角的變化,振動於21°39'~24°36'間,交角越大,冬夏差別越大。

假說缺陷

這一假說的缺陷在於它能產生的氣溫差別最多1~2℃,這與第四紀冰蓋進退的巨大規模不相匹配。但近年從深海海底鑽芯,以同位素方法測得的冷暖交替演變,及一些珊瑚礁、階地(巴貝多等地)判斷出來的海平面變化等曲線,與上述計算得出的變化曲線相關甚好。故地球軌道的變化被認為是冰期的起搏器。海底鑽芯表明有10萬年、4.3萬年和1.9~2.4萬年的周期波動。最長的周期為9萬年,正是地轉軌道偏心率的周期。說明天文假說能夠說明一些長期的環境要素的變化。根據克羅爾—米蘭柯維奇(Croll-Milankovich)模式所產生的周期性事件的序列,對於冰後期氣候振動太長,對冰期這樣巨大規模的變化又太短。且把高緯冰川擴展歸諸日射變化,從冰川質量平衡的觀點來看不太合理,因現代觀測證實極區的降水增加所起作用更大。以米氏假說為基礎計算出來的日射變化不過百分之幾,即使這一機制只起啟動的效應,還必需其它因子來加強它。

假說用途

這一假說也有助於解釋熱帶、副熱帶在距今9000年前發生的湖泊擴大。庫茲巴赫(J.E.Kutzbach)1981年指出,那一時期7月份接收的日射量較現在多7%,這又導致季風環流的加強和降水的增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