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冊
正文
簡是中國古代用於書寫的狹長竹木片。若干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古書里往往把"冊"寫作同音字"策"。在植物纖維紙流行以前,簡冊是主要的書寫材料。《尚書·多士》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里有"冊"字,作



考古發現的簡冊實物中,最古的是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初期簡,數量最多的是漢簡。此外,魏晉簡、秦簡和戰國時代的楚簡也都有發現。
簡的寬度一般在0.5~1厘米左右。長度往往視用途而異。例如在漢代,官府用的正式法律文本用三尺或二尺四寸長的簡(當時的一尺大約相當於23厘米左右),重要的儒家經典用二尺四寸簡,最常用的簡長一尺,此外還有二尺、一尺二寸、一尺一寸和短於一尺的簡。木簡古代多稱為札;簡最初可能是竹簡的專稱,後來兼指木札。簡冊通常用絲繩或麻繩編連,以編兩道或三道為最常見。一般先把簡編成冊,然後再書寫。每冊的簡數不一,主要取決於書寫的內容以及攜帶、閱讀是否方便。收藏簡冊時,以末簡為軸捲成一卷,講究的還在外面加書囊。考古發現的簡冊,年代久遠,編繩幾乎都已朽斷。只有西北地區發現的漢簡,由於當地氣候乾燥,有極少數還保持著編連成冊的原貌。例如1930年發現的居延漢簡中就有一冊由七十七枚木簡編成的永元兵物簿。

簡牘的書寫,用毛筆和墨。古書中提到"漆書",但是在考古發掘中還沒有發現過漆書的簡冊。刪改簡上的文字要用書刀,因此古人常以"刀、筆"並提。過去有人據此認為古人在簡上用刀刻字,則是誤解。
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