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公元前589年,晉國執政�克攻打齊國,大獲全勝後班師回國。年邁的士會站在歡迎的隊伍里等待著,但是直到隊伍即將完全走進城門,範文子才出現。士會問他:我這么盼望你,你就不能早點兒回來嗎?範文子回答說:軍隊打了勝仗,國內人喜迎大家,先進城的人一定格外引人注目,這等於是代替主將接受榮耀,所以我不敢走在前面。士會說“吾知免矣”,我知道你今生能免於禍害了!
作為范氏宗子,範文子一開始就直接進入權力核心的六正行列,任上軍佐。作為一員大將,文子參加了晉國一系列對外戰爭。
久經沙場的範文子可以取勝於戰場,但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他卻是一個堅定的和平主義者。晉楚第一次弭兵和平之盟就是範文子引導的,他精心策劃,以楚國戰俘到楚國講和,成為春秋時代的一次外交傑作。
主要經歷
前575年春,楚國以收買手段,將原本歸附晉國的鄭國拉攏過去。當時的晉國新君厲公年輕而雄心勃勃,執政的正卿是欒書,都主張討伐鄭國。範文子不同意,他看到晉國內部矛盾,如果晉國對外作戰獲勝,就更助長了厲公的驕氣,激化了國內矛盾。範文子認為,有外敵反而會加強國內的團結,得到了鄭國,只會使晉國增加禍患,有什麼用處呢?
當時的晉國可謂舉國若狂,君臣都想一戰。主帥欒書認為,他主持晉國的大政,如果不能為晉國洗雪恥辱,反倒再避開蠻夷楚國來加重恥辱,那是說不過去的。即使有後患,他也顧不了那么多了。範文子說:選擇福沒有不揀重的,選擇禍沒有不揀輕的,福不能要輕的,禍不能要重的,這是一個常識。晉國本來有奇恥大辱,與其君臣不相一致而失敗被諸侯們恥笑,何不姑且選擇躲避蠻夷楚國這個恥辱呢。
出兵爭霸,自然是為了晉國的利益,為爭取諸侯的歸附。但在範文子看來,諸侯的歸附對當時的晉國有害無利。當時能跟晉國抗衡的只有楚國,故晉國的安全形勢是很不錯的。保留楚國這個“外患”不僅沒有安全危機,反而有助於緩解晉國的內部矛盾。
但沒有人聽先知的話。鄢陵一役如欒書等所料是晉軍打贏了,這當然使晉國上下歡騰雀躍,把酒慶功。在勝利面前,晉國君臣都飄飄然。只有範文子不但沒有感到高興,反而更加憂心忡忡,認為整個國家實際上正處於災難邊緣。他甚至希望自己快點死去,一死百了。從鄢陵回國以後,範文子對自己族裡主持祭祀的宗人、祝史說:“君驕侈而克敵,是天益其疾也。難將作矣!愛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范氏之福也。”我們國君傲慢奢侈卻戰勝立功,那些以德行獲取勝利的人尚且害怕失掉它,更何況傲慢奢侈的人呢?國君寵幸的人太多,現在獲勝歸來,這種情況肯定會顯得更嚴重。這樣的話,禍難必然要發生,禍恐怕要輪到我頭上。凡是我的宗人、祝史,請你們為我祈禱,趕快讓我死,以免遭到禍難。
果然,大戰後不到一年,先知如願死了。他看到晉厲公誇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賦稅,增加寵臣的俸祿。他沒有看到的是,這一年的冬天,晉厲公殺了三並陳屍於朝,收取了他們的妻妾,將財寶分給愛妻。隨後厲公又想對付欒氏與中行氏,反被兩大家族聯手,在翼城殺了他,埋葬在翼城的東門外,只用一車四馬陪葬。
求死的範文子大概是華夏歷史上最早尋求解脫的清醒者,這反證當時的家國天下已經成為泯滅人性的“絞肉機”。在這部機器里,人人爭名爭利,卻不能倖免於各類偶然必然的災難。在這方面,東方的先知不如西方的先知那么幸運,後者可以到平民底層中去布道,前者面臨的卻是一個上下均已整合的社會,只能無望地看著百鬼猙獰,群魔亂舞。